作者: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蒲丽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有加速推进之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9%,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4.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老年人的民之所盼,是党和国家的政之所向。
健康老龄化是契合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新理念,强调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视和增强,旨在让老年人“活得更好”“活得更健康”“活得更有尊严”“活得更有价值”。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就有重视孝道的传统,“百善孝为先”,孝德被视为百善之先、诸德之本,孝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孝德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善事父母”,给予父母以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孝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让受教育者树立起孝的意识,践行孝的行为。孝德教育起源于中国传统社会,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荡涤着国人的心灵,获得了民众强烈的心理认同和生活践履。历经千年的沉淀,孝德教育依然历久弥芳,对新时代的健康老龄化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主要有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三种模式。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及社会习俗的惯性使然,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主流,并将在养老格局中长期占据主要位置。以家庭为基点的孝德教育,决定着年轻一代养老观念的形成,必然对家庭养老产生深刻影响,进而辐射到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对全社会的养老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孝德教育有利于唤起年轻一代的孝亲敬老意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道德品质。曾几何时,由于孝德教育的不足,导致个别家庭的亲子关系出现了偏差。父母一代的抚养责任在不断强化,而年轻一代的奉养意识在不断弱化,出现的“巨婴现象”“啃老现象”难免让人瞠目。孝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和责任教育,是个体道德品质生成的起点。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开展孝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培养子女的孝亲敬老意识,对培养起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自身家庭责任的自觉承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年轻一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道德人格。
孝德教育有利于引导年轻一代的孝亲敬老行为,给予老年人代际关怀的脉脉温情。教德教育在“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的过程中,必然会以“情”带“行”,引导年轻一代践行孝亲敬老的行为。家庭养老在当今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土壤,既在于“养儿防老”思维观念的使然,更在于厚植于中国人内心的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在我国,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一直被老年人视为最可贵的老年之乐,子女奉养被老年人视为最动情的情感寄托,希望得到子女关心照料几乎是所有老年人的情感共鸣。这也是很多处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中的老年人群体中,经常把贴心、用情、细致照料他们的工作人员视为“自己儿子”“自己女儿”的重要原因。年轻一代的孝亲敬老行为不仅可以让处于家庭养老的老年人感受到子女之爱,而且也有助于身处机构和社区养老中的老年人感受到“子女之爱”,让老年人群体享受到代际亲情的温暖。
孝德教育有利于激起年轻一代的爱心善举,带动和谐友善社会风气的形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之情是人的情感的始基,是人的天性,是个体爱心的基础,有了爱心才会有善举,才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尊敬老人的风尚,进而带动和谐友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源泉与根本。”孝德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包含了敬、礼、谦、让、和、诚、信、俭等美德方面的教育。一个人若具备了孝德孝行,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自然会生发为个体美德,延伸到社会上对他人彬彬有礼、坦诚相见、相互尊重,建构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能够施以援手、给予帮助、加以关怀;甚至是危难时刻的见义勇为、自我牺牲、舍己救人,进而让和谐友善等主流价值得以深入人心、落地落实、见行见效。(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22KS1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