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讯(钟超)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从“同舟共济”到“携手共进”,武夷大地生动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拼搏故事,培育新发展动能,做强文旅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让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
人民论坛前方报道组在武夷山燕子窠调研
丹山碧水,和美循环。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福建省武夷山市实现了“造血式”发展的华丽转身,依托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一座山、一片叶、一瓶水、一根竹”等绿色产业,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武夷人民的“幸福靠山”。
产城人景,三生共融。
从“住有所居”到“住且宜居”,武夷山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青山为笔,以绿水为墨,在“吃、住、行、游、购、娱、研、学、用”等领域开展应用推广,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壮美画卷正渐次展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多年来,武夷人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其自身发展的新实践映出了新发展理念。
——突出创新驱动 培育发展动能 探寻技术“求新”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浙江大学教授屠幼英、江南大学教授张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江和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和团队先后投身到武夷山“科特派”工作中,支持着武夷产业的发展。
“科特派”是科技特派员的简称。1999年,为解决基层农业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难题,福建省南平市将首批225名科技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科特派”制度由此发端。
“科特派”源起南平、兴于福建、推向全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深入总结基层经验、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
“武夷山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更离不开科技特派员规范化专业化的科学指导。”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里,福莲(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张小莲眼中满是感慨。
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来到茶园,寻找试种生态有机茶的地方,这与福莲茶业公司主张不施肥不洒农药的初衷刚好一致,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几年的试种,效果非常好。生态茶品质更好,茶汤喝起来更香,更有层次感。”张小莲说,2018年,福莲茶业公司联合多家茶企进行有规模地推广试种,目前已建成生态示范茶园800多亩。
田畴千里,“神兵天降”。自1999年2月,武夷山市首批22名“科特派”开创了科技下乡之路。历经20多年探索实践,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先后选认1699人次“科特派”赴全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2021年以来,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6项,服务农户超过7500户。共有37名学院专家作为省级“科特派”赴各地开展服务,其中洪永聪发起的“茶园生态栽培与茶叶品质安全团队”、李国平教授发起的“五夫白莲生态栽培与新产品开发团队”、苏金柱老师发起的“六级产业石斛兰科技特派员团队”先后在茶业、白莲、石斛等不同产业链上提供精准服务。
在巩固传统“科特派”队伍的基础上,武夷山持续统筹发挥高端人才、现有研发力量、优秀本土人才、当地农户作用,形成由单枪匹马向团队式服务转变,由服务单个企业向服务整个产业链拓展,由服务一产向服务二产、三产延伸的模式。同时,创新“科特派+”,历经了传统科特派、科特派+党建、科特派+网信、科特派+金融、科特派+生态五次迭代。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当前,全市建立各类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9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89个。成立了武夷山市“科特派”服务中心,形成完善科特派管理体系。每年列支500万元“科特派”创业行动项目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开展“科特派”工作。
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各级科技特派员的无私奉献下,全市14.8万亩茶园全面实现无公害茶园目标,获评“区域特色美丽茶乡”称号,“星村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星生态茶园”获评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科技创新在当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茶叶亩均产量从78斤提高到87斤,“武夷岩茶”区域品牌价值连续5年位居全国茶叶类第二位、品牌强度位居第一位。
——加强统筹协调 提高执行能力 精准施策“求效”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武夷山位列其中,为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武夷山国家公园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其中福建片区1001.4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一个既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组织,又是双世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建以来,我们聚焦体制机制改革。”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陈威说,“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铁腕整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园区内百姓进行迁移,解决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林农增收的矛盾。”
整合组建由福建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并在涉及的6个主要乡镇(街道)分别设立国家公园管理站,管理站站长由所在地乡镇长兼任。同时,相应成立6个执法大队,与管理站合署办公,形成管理局与属地政府分工合作、统一高效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力量散”“管理乱”等问题。
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建立集功能展示、预报预警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生态资源管理体系,对国家公园内生态要素进行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监测管理。加强园区水文、大气、土壤、动植物及有害生物、疫源疫病、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动态监测,为科学保护管理各类资源提供依据。
在严格管控的同时,武夷山始终注重科学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生物措施和其他保育修复措施为辅,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禁止林木采伐,因地制宜开展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完成封山育林60多万亩。
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无疑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共荣的途径,也是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为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武夷山利用九曲溪上游生态漂流、青龙瀑布、十八寨等旅游资源,引导村民发展森林人家、民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游和茶旅慢游,拓宽公园辖区村民增收渠道。
设定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天然商品乔木林停伐管护补助、林权所有者补偿……武夷山国家公园出台11项生态补偿机制,释放政策红利,让国家得绿、群众得利。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陈威说,生态补偿机制让环境更美了,区内桐木、坳头两个完整行政村人均收入也明显增加,分别比周边村高0.5万元和0.7万元。
以坳头村为例,该村目前已有1万多亩毛竹参与地役权管理,竹农每亩每年可领取118元生态补偿金,加上原有的每亩每年22元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坳头村竹农每亩每年可获得140元生态补偿金。这意味着1万多亩竹林每年可让坳头村竹农获得固定收入142.8万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武夷山国家公园形成了“用10%面积的生态产业发展,换取90%面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模式,促进了保护与发展共赢,初步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