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武夷探索”(2)

——推动绿色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 优化环境“求变”

走进武夷,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一切都有着大自然般畅快的呼吸,一切都有着天地之初的模样。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西北部,总面积280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5%,是首批国家公园、第五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全球第23处、全国4处之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武夷山最鲜明的底色是绿色,最大的价值、责任和潜力也是绿色。”武夷山市委常委、度假区党委书记林飞说,在持续巩固提升环境治理的同时,武夷山有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4

武夷山国家公园实景掠影

一方面,聚焦建设美丽武夷,建好绿水青山。

在生态保护上,实施49个、总投资230亿元的环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项目,创新网格化生态巡查机制,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造林绿化1.08万亩,整治茶山1131亩,改造提升松林2.9万亩。推动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柳永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保护、活化传承,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和人文底蕴。

在机制探索上,先行先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武夷山市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探索五夫“文化生态银行”、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机制做法,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获得省上备案、上市交易,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另一方面,推进发展业态融合,做大金山银山。

把文旅经济作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首,组织开展“文旅提效年”活动,聚力推进景区、度假区、旅游服务、产品业态、宣传营销“五大提升”,一体推进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打响“国际范、中国味、武夷风”品牌,打造全国游客到福建旅游快进快出的重要基地。

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成立市委旅工委,调整优化度假区景区体制,整合资源,组建武夷山文旅集团,推动文旅公司改革上市,构建全域全员抓旅游大格局。

在创新产品业态上,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提升,发展文旅、农旅、工旅、智旅等新业态,在度假区、景区设立主题邮局和特色邮筒,沿崇溪漫步道建设6个特色观景平台,设立南平首家跨境电商OTO体验中心,引进三人行真人CS、剧本杀、相声新势力演艺馆等补短板项目。

在创新宣传营销上,围绕母树大红袍、天游峰、九曲溪等主要景点开展饥饿营销,推出国家公园十大打卡点精品线路,“印象大红袍”创国内山水实景演出行业当晚演出5场最高纪录。

此外,着力发挥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作用,大力发展“一座山、一片叶、一瓶水、一根竹”等绿色产业,加快推进“三茶”专业园、朱子文化园、跨境电商园、数字产业园“四园”建设,策划实施一批强链、扩链、补链产业项目。

走“绿路径”,铸“金钥匙”。2021年全市旅游人数1047万人、收入140亿元,分别增长9%、5%。全市茶产业产值120.08亿元,茶产业税收1.1亿元,比增55.6%,已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104.4亿元,增长2%,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6.1%、3%、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6元、增长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0元、增长6%。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增长4.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82亿元、增长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6亿元、增长5.4%。

——注重开放拉动 激活市场活力 集思汇智“求质”

深入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强化内外联动,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武夷山“重要窗口”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开放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林飞指出,一直以来,武夷山始终坚持高质量“引进来”与 高水平“走出去”齐头并进。

武夷山处于长三角、大湾区“黄金连接点”,是“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首提地和“万里茶道”起点,拥有巨大的品牌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和机遇优势。近年来,围绕加快打造开放新高地的目标要求,武夷山市构建大交通格局、搭建大开放平台、提升大招商水平、推进大融合发展。

开放为帆,面向蓝海。开行上海至南平“大红袍号”旅游高铁专列,开通武夷山至三亚航线并共同打造“山盟海誓”产品,举办“旅游电商节”等促消费活动。

境内拥有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武夷山机场,开通连接北京、成都、广州等重要枢纽城市航线11条,京台、宁上、武邵3条高速公路贯通武夷山,形成机场、高铁、轻轨、高速于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高铁1.5小时、高速3小时以内可通达闽浙赣皖四省绝大部分城市。

携手同行,行稳致远。全面融入武夷新区、福州都市圈、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建设,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加强闽东北协同发展区、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合作。

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武夷山中欧班列纳入国铁图定班列计划,开通3条运线32列、3106个标准箱,总货值8.21亿元人民币,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18.86%。

此外,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成功举办“朱子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世界遗产·武夷山朱子文化系列活动。同时,积极与省外高校、中学、小学课堂合作,吸引全国各地学生到武夷山研学并了解武夷山红色文化。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8月,全市新增入库项目203个、总投资178亿元,在库项目总数424个,比去年增加144个;42个省市重点项目和29个省市集中开工项目分别完成投资51.4亿元、12.3亿元;获批专项债资金14.52亿元;亿元以上谋划项目累计51个,达到立项批复及以上阶段项目51个。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今日的武夷,越开放,越兴旺。十年间,全市经济总量从99.73亿元跃升至224.68亿元、年均增长7.1%;财政总收入从9.7亿元增长至13.9亿元、年均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6万元提高至4.06万元,年均增长7.6%。

——坚持共建共享 增进民生福祉 共促和谐“求实”

徒步来到南源岭村,只见四面环山,层林尽染,郁郁葱葱的植被与蓝天、白云、溪流相互映衬,宛若一面铺开的山水画卷。

武夷山市兴田镇南源岭村,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入口不足两公里,是武夷山国家公园联合保护共建村,也是规划中的国家公园科普展示馆所在地。

5

国际友人参观南源岭村

目前,全村开办民宿170余家,餐饮31家,已是远近闻名的民宿村、美食村。南源岭村驻村书记胡德清坦言,如果没有政府的有力帮助,南源岭村的“转型升级”不可能这么顺利。

昔日的南源岭村,全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村道颠簸狭窄,村民靠务农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为引导村民产业转型,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了系统的就业、经营等培训。依托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和地域区位优势,南源岭村以“慢生活、休闲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民宿、田园等产业,打造400余亩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开设“田间课堂”,将支部与产业链接、党员与产业对接,让群众富在田园经济上。

“几十年来,变化实在太大了。”胡德清感慨,受益于政府带动的旅游消费,南源岭村的环境更好了,村民更富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游武夷山水、住小镇民宿、赏七彩田园、品武夷佳茗……眼下,南源岭村已形成可游可赏、可居可观、可品可尝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2021年全村生产总值2700万元,村财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

从偏远村到新农村、从村庄到社区、从民房到民宿,南源岭村的嬗变升华,也映射出武夷山市共建共享、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记在心里,干在实处。

实施城乡建设创新提升行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策划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104个,完成投资38.8亿元,获评全省城乡品质提升综合绩效优异市。

完成小武夷森林公园旅游(一期)、纵八线等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改造提升彭祖路、大王峰路、玉女峰路等17条主次干道,改造老旧小区67个、3666户,新改建污水管网13.2公里,安装1486个智慧路牌,新建及改造14个停车场、新增车位1827个,路面停车位划线5366个。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谋划实施乡村振兴“四个一百”工程。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建设37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创建3条南平市“串点连线成片”示范带,实施“百镇千村”试点示范项目44个,38个村庄完成“多规合一”规划,乡村振兴综合热度指数排名居全省第一。

2

武夷山城市智慧管理平台

为让城市治理更智慧,武夷山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平台整合了智慧执法、智慧市政、智慧园林、智慧环卫、智慧渣土、智慧停车等近十个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城、一张网、一张图”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对执法队员、协管员、环卫人员等多种城市管理角色综合指挥、统一调度。

“有了这个平台,整个城市重要街区、路面几乎实现无死角全覆盖。”武夷山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彭剑辉说,平台通过多种新技术,整合共享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网格化城市治理新篇章,让城市更干净、更整洁、更安全、更有序。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从“治理”到“智理”,武夷山开启城市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精细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回顾来路,一座座昔日的小山村蝶变为幸福的美丽乡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俯瞰武夷大地,生态变好了、野生动植物增多了、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