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中国航天为什么能

网评配图

一年一度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引领社会主旋律文艺创作的风向标。近日,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名单公示,一部关于航天题材的电视剧《问天》名列其中。《问天》也是第3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作品。电视剧《问天》于2021年12月17日至2022年1月1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受到观众喜爱和好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毋庸置疑,“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重要航天成就,已然成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的代表。“航天强国”也被写进二十大报告中。在迈入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中国航天历史性地走到了科技龙头的前列。

近年来,中国航天的发射速度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北斗全球导航服务开通、月球采样返回、祝融探火、“夸父”逐日……每年50多次的发射,让航天事业名声鹊起,成为社会各界刮目相看的行业。

中国航天,是他们不计成本的爱国情结换来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捍卫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党中央决策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主的国防尖端事业。随即,在朝鲜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踏上回国的列车。他们会同无数科研工作者,征程未洗兵分三路,一路来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一路来到新疆罗布泊无人区,一路深入青海高原……

许多旅居海外的科学家、留学生们也响应祖国号召,纷纷回国。朱光亚与同学们联名写信,号召大家一起回去,“把自己的热血洒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条件,历经千辛万苦回国,走向边疆,隐入大漠,奔赴“两弹一星”事业最前沿。他们在短短几年之内,攻破了原子弹技术、氢弹技术、导弹技术、卫星技术,为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开启了广阔前景。“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导弹之父”钱学森长年累月奔波在科研一线,每周开科技座谈会,多次到大漠深处指导,每个问题亲力亲为解决;是“娃娃博士”邓稼先从加入原子弹研制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在任何公开场所露过面,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隐姓埋名28年,临终前留下一句“永不后悔,死而无憾”;是无数科技人员抛家舍子,为试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们不计成本的爱国情结,凝结成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超越了物质,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一切。

站在“两弹一星”的基石上,一代一代的接力者薪火相传,始终汇聚力量推动中国航天往前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创新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年发射次数成倍增长,新时代的航天人依然隐身高原荒漠、边疆海岛,与风沙为伍、与海浪作伴,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贡献给祖国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是他们艰苦卓绝奋斗出来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毋庸置疑,中国航天的成就,也是全体航天人在党中央领导下,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刚刚过去的10月3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最后一个实验舱段建设完成,“梦天”将与之前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核心舱组成空间站的“T”字型主体。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有人照料时代,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也会连续值班,接送航天员上天落地,为他们持续运送物资。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航天的成功和荣耀,但成功和荣耀背后的努力和付出更难能可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之一,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和梦想的土地。然而当年,创业者们所到之处,都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荒蛮之地。在没有大型机械化助力、没有先进技术支撑、又面临自然灾害威胁的前提下,只用了两年多就完成了靶场一期工程的建设。

为了建设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转运和远距离发射模式的高效率发射场,设计人员再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绞尽脑汁创新突破技术、降低工程经费。他们最终用最少的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三垂一远”模式的先进发射场,为中国航天发射开启了新局面。如今,这套技术在后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升级。而空间站时代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飞船和火箭长期应急值班、滚动发射的备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着陆。东风着陆场大部分是平坦的戈壁滩,但是毗邻巴丹吉林大沙漠。这片被誉为“世界沙丘之王”的地方,沙山起伏高达数百米。为了解决载人飞船落到沙漠地带的快速救援,搜救队员们展开了一场征服大自然的艰苦斗争,突破了快速机动穿越沙漠、沙漠直升机起降技术、沙漠运输技术等世界级难题,锻造了一支全时域、全地域搜救能力的队伍。队员们在沙漠湖泊地区索降,沙尘迷眼,螺旋桨卷起的芦苇草像刀子一样打在身上、脸上。当所有的困难被他们甩在后面,我们看到的是飞船返回“舱落机临”、航天员健康出舱、地面快速处置流畅而精彩的画面。

无论是当年的“两弹一星”,还是今天的航天事业,一代代走进航天队伍的科技人,都没有辜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中国航天,是他们刻苦钻研突围出来的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搞尖端技术,必须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年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的数据模型,是几百人拿着小算盘整整算了一年。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里,我们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用最简陋的工具、最简单的条件,做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

这几天,中国空间站建成的消息每每刷屏,“梦天”舱在太空与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对接,再通过机械臂抓举换位,让网友们纷纷拍手叫绝。

这个看上去十分简单的对接动作,其实是建造空间站最难的技术。为了突破这项技术,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奋斗了将近十年。

“十年磨一剑”的还有长征五号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长征五号系列火箭采用的是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方式。越是环保,技术越难,材料、工艺水平,都是制约此项技术的难关,更伴有低温高压的巨大考验。初期的试车试验屡次失败,还曾发生过爆炸。这项上万人参与的数百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终于在历经十年刻苦钻研后面世。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中国大推力火箭一时名声大震。后来,“胖五”团队彻底解决所有的技术难题。

如果说“胖五”的研制我们可以操控自己的时间表,那么北斗核心技术的攻关,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国际突围。

对于导航系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有利的导航轨道。对于地球导航轨道来说,就那么几个。也正因为导航轨道资源如此珍贵,国际电联规定,申请导航轨道的国家,必须在7年之内发射导航卫星,否则就会收回轨道。

制约北斗导航的核心技术更多,特别是原子钟。眼看着距离申请的7年期限越来越近,原子钟技术攻关之路依然很长。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鼓励大家说,当年前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了“两弹一星”,我们北斗人一定要研制出原子钟……一位参与北斗研制的专家曾说,那段时间,他们上班、吃饭、汇报,几乎干什么都是跑步的。

北斗人这场漫长的集体“跑步”,终于在2007年突出重围。当我们的首颗北斗导航卫星传来导航信息时,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期限只剩不到4小时。北斗人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这个举足轻重的轨道。今天,北斗导航已经深入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我们用北斗技术进行数字施工、精准农业、无人驾驶、智慧导航;我们用北斗技术测出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实现纳米级监测,在灾害预警、紧急救援等方面,北斗强大的应用功能正在不断开发。

中国航天,以腾飞的姿态告慰先辈,以广阔的舞台激励来者。这条技术龙头,正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阔步行进。

中国航天,是全国人民团结协作大力支援共同创造出来的

很多人说,中国航天极为典型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越性。的确,“两弹一星”起步之初,就是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顺利推进、飞速发展的。

1958年,在党中央决策建设东风靶场、马兰试验场和青海金银滩研制基地时,当地政府和人民无条件支援,把生活的家乡让给国防和航天事业。时隔半个世纪,2009年,我国首个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选在了海南文昌东郊椰林,驻地政府和人民同样义无反顾给予了大力支援。搬迁时,当地的人们说:只要能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贡献,搬到哪里都行。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火箭早一天从家乡的土地上升起。

今天的文昌发射中心,得益于低海拔的优势,我们的大吨位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探月探火才得以顺利实施,目前已成为大推力运载器发射的主战场。

50多年前,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保证通信线路畅通,约60万人民出动为航天看护通信线。50多年后,飞船返回搜救活动,在核心搜救区之外的区域、应急救援弹道下方,驻地政府和人民全民参战、全方位支援。可以说,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全国人民的一份支援。

作为国家科技战线的龙头,航天已经和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因为有这样一群甘于奉献、勤于攻关、始终不会言弃的人,中国航天必将有更加辉煌的未来。今天,航天事业正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走向大发展大繁荣。而这样的大发展大繁荣,正在成为一种范本,一种做事的榜样。(作者:北方 张歌)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