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刻阐释。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人民智库深入分析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探索、理论贡献与科学内涵,从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出发,构建出包含1个目标层、5个系统层、17个准则层以及若干指标层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到指标层,层层递进,以期对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系统阐释、客观衡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的研究背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而进行的现代化实践,彰显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世界各国的经验普遍表明,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对于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创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昂扬奋起,开拓进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持续健全巩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优势切实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效能。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立足国情,选择适宜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科学回答了为何要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这一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证明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探索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是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在建设过程中,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优先级,并以此制定现代化发展策略,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力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圆满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守正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努力把创新理念贯穿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创新发展,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被异化成了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构建自然友好型社会,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节约资源、缓解环境压力,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同时,积极担负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重任,为地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四是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以往剥削掠夺式的现代化道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强调和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合作互利。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开国门搞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对现代化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新贡献
一是创造了多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循序推进,发展至今经历了二百余年。我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且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国情复杂,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速度,必须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采用“并联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多领域齐头并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事实证明,我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实现了“弯道超车”的奇迹,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现代化进程。
二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用以人为本代替了以资为本的理念,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更加成熟的制度和更高水平的国家治理,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始终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主张兼济天下、美美与共,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为世界现代化营造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
三是为世界现代化探索更好的制度提供中国样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在这些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完备,制度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同时,我们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避免了政党纷争、互相倾轧的社会内耗,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夯实可靠的政治基础,弥补了西方国家在推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此外,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现代化的腾飞保驾护航。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的科学内涵
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在英文里大约出现于18世纪(1748—1770年),在中文里大约出现于20世纪初。现代化理论有不同流派,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视角各有侧重地进行了研究。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资本主义是世界现代化的阶段性重合,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现代化,世界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社会主义视角看,现代化被理解成社会变迁的一种类型,它起始于英国工业革命和政治性的法国大革命;从历史学视角看,有广义现代化和狭义现代化之分,前者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实现的社会整体转型变迁过程,后者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从自然科学视角看,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从经济学视角看,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等提出,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确保经济持续增长是现代化的关键;从政治学视角看,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政治现代化,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进步、不可逆的过程,应该倡导政治民主化、权力制衡等。
随着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知经历了从单一到全面的认识过程。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以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并在1987年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现代化建设事业;党的二十大在“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现代化战略新安排新目标,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特征。
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众多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逻辑严密、系统全面、内涵丰富,系统回答了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分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以下内涵:
领导力量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始终确保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发展道路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核心主题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厚基础和磅礴力量。
战略安排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征程,要切实走好这两步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
根本价值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强调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各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保障。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改善,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未来仍需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力量源泉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实现的。未来,我们也要依靠顽强斗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基本特征上,进行适宜国情的现代化探索。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国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总结,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以这些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为纲,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崭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系统性原则。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现代化指标体系应当由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等不同子系统构成,各项指标要有逻辑层次,使指标的汇聚集合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全面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典型性原则。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每个领域的指标纷繁复杂,要注意把握主要方面的主要矛盾,选取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指标,尽量简洁、精准地表现出该目标层意图测量的含义。
科学性原则。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推进的过程,指标需要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特征、新面貌。指标的选取数量应秉持适量原则,在确保涵盖面的同时,注意指标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真实客观地反映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状况。
实用性原则。现代化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学术特性,更需注重社会需求,凸显实践特性。需确保指标表述准确,方便使用者理解,同时兼顾数据可得性,方便测量,从而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目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化的评价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标准。从定性角度看,唐爱军在参考何传启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现代化的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的发展标准、环境友好标准和国家安全标准。从定量角度看,国外衡量现代化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是“布莱克标准”“英格尔斯标准”和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等;国内研究也从不同视角构建了衡量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如中国科学院从现代化推动力、现代化质量和社会公平三个方面评价;中国社科院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四个方面评价;洪银兴提出从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政治文明现代化五个维度评价;任保平、张倩提出从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度衡量;一些地方政府和发展规划处也针对区域特征提出了现代化的评价体系;等等。这些关于现代化评价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的研究,对后续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分析、内涵界定和本质要求,“十四五”规划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需将现代化形态嵌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我们从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整体性以及可操作性出发,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现代化五个维度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科学构建出中国式现代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目标层,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现代化5个评价系统层,17个评价准则层,以及若干指标层,由目标层到指标层,层层递进,最终呈现详细、具体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经济现代化维度。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还是现代化相关理论研究,都以经济的增长作为引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们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坚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速,还特别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优化、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安全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发展格局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现代化的衡量不仅包括增速、效率等经济发展质量标准,还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发展驱动、经济开放程度、经济安全保障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综合来说应由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开放程度、安全保障四个评价准则层衡量。在经济现代化的分项准则层,可以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第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地区总人数比例,在册各类市场主体数量等,反映经济实力;可选择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额,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反映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可选择外贸进出口总值及增幅,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及对外投资金额等,衡量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对外开放程度;可选择税收货币财政政策精准性,国家关于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的政策数量及企业评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反映经济发展的安全程度。
政治现代化维度。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依托制度、机制、政策、法规、技术等要素推动实现决策民主科学化、执政执行法治化、调控统筹协调化、协同互动合作化、治理多元数字化等,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世界谋大同的能力和成效。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上,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推进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完善民主选举机制与协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政治现代化可以由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治理效能和国际参与四个评价准则层衡量。在政治现代化的分项准则层中,可以选择人民代表选举规范,政党协商程序及频次,基层民主参选率,群众利益表达及响应率,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等,反映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可选择法律法规出台的门类及数量,权力运用的制约与监督,每万人拥有的司法服务站(所)及从业人员数,民众依法维权意识等,反映法治建设情况;可选择一网通办率/一站式办理率,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率,大数据辅助决策应用水平,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等,反映政务服务环境和政府治理效能提升状况;还可以选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援助情况及公众评价,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规模及次数,累计参加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国际公约数量,为全球发展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与品类情况等,反映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情况。
文化现代化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强文化价值共识有利于凝聚推进现代化实践的精神力量,培育强大文化创造力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头活水,提高中华文化吸引力可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化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它贯穿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各层面,是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消费、保存等领域的现代化,可由产业发展、人才储备、文化传播三个评价准则层衡量。在文化现代化的分项准则层中,可以选择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等,反映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可选择科研人员数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等,反映文化人才储备情况;可选择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筑面积,电视、广播、移动电话、互联网普及率,公众对文化体育设施、服务的满意度,世界文化遗产占比,图书、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对外输出情况,海外孔子学院数量等,反映文化传播与对外文化输出情况。
社会现代化维度。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创新探索,其在社会发展维度上必然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作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如今正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社会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现代化为依托,是一个持续且动态向前发展的过程,主要涵盖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健康、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需求,公园、治安、交通等环境需求,以及无差别的城乡、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等公平需求。基于人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程度作为衡量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而人的现代化主要涉及人的自身发展、人的生活需要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因此可由民生保障、宜居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三个评价准则层衡量,其指标可选择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公共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千人执业医师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幅度等,反映人民群众关注的基本民生事业;可选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公众对社会治安的评价,交通出行便利情况,人均预期寿命等,反映人民群众关注的生活环境诉求;可选择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反映人民群众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平诉求。
生态文明现代化维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现代化是解决现代化过程中资源约束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要重视绿色效益和绿色产出,以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其指标的选取要综合考虑生态治理过程与生态恢复结果,从过程与结果视角来看,可以将生态文明现代化分为资源利用、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三个评价准则层。在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分项准则层中,可选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单位产值能耗/单位GDP能耗下降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等,反映资源的利用情况;可选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氮等气体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污水处理率等,反映污染控制情况;可选择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土壤污染与土壤退化的防治与修复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满意度等,反映生态与环境治理情况。
综上,可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现代化五个维度,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科学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贾晓芬 张宏莉】
参考文献
[1]唐爱军:《论全面现代化——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解释框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2]洪银兴:《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
[3]任保平、张倩:《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术界》,2022年6期。
责编:罗 婷/美编:王嘉骐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