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作出科学谋划,对党带领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学谋划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战略目标与实施方略相统一、国内需求和国际关切相统一的战略思维特点;回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诉求,体现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宗旨;体现出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选择,对世界何去何从、国际政治关系和世界格局的重塑、全球治理难题的破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 科学谋划 战略思维 人民至上 大国担当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胜利落下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闭幕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全体代表共同努力下,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鼓舞斗志的目的。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程、成就和经验,精准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特点、动态和走向,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科学谋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指明了方向。
科学谋划体现战略思维的鲜明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大国的执政党来说,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才能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
在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肩负的使命就是为砥砺奋进再创辉煌作出战略性的部署。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学谋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战略思维,把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坚定意志。
党的二十大对奋斗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科学谋划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前瞻性,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凝练党的二十大主题,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绘就了宏伟蓝图。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学谋划体现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宏观把握是战略思维下运用大视野进行科学谋划的要求,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未来,长远目标必须能体现战略思维的宏观性。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揭示的是宏观层面的大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总目标。把握这个大战略和总目标的宏观设定,关键是要从起步阶段开好局、打牢基础。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作了详细论述,同时又体现更长时期的决策考量。党的二十大对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设定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明确提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新的目标,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些新目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体现出党中央在大战略和总目标下的微观设计,具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迈进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学谋划体现战略目标与实施方略相统一。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科学谋划必须体现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实践作出全面、整体的部署,在确立战略目标的同时形成有效的实施方略,是党中央科学谋划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为统领,提出分两步走的安排,提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项重大原则,提出治国理政实践各个领域推进发展的要求任务,等等,一系列实施方略和落实举措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了支撑性的保证。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学谋划体现国内需求和国际关切相统一。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以统筹“两个大局”推进党治国理政创新发展,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谋划未来发展,着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确保人民的期待变成现实。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把谋划中国发展与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紧密相联系,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进一步谋划,对世界发展、全球治理重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把谋划中国发展与推动世界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彰显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世界意义。
科学谋划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3]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二十大热切期待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对更加美好生活充满憧憬,党中央作出什么样的谋划对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极大地增进了民生福祉,中国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寿命增长到78.2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改造棚户区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套,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作出重要科学谋划的大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期待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5]这既是坚持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也是对新征程上勇于担当作为的承诺。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学谋划全方位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新局面提出行动计划和具体任务。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与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求紧密相结合,鲜明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框架看,第一部分是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总结,其余14个部分从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领域各系统各方面的实践要求出发,提出目标、任务和部署,无一不体现了对人民诉求的回应。
党的二十大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作出了回应。这些回应集中体现为在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难题上提出了新的破解思路和解决办法。在教育方面,党的二十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部分提出,而且摆在重要位置,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原则,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提出一系列举措保证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教育的成果。在住房方面,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落实好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提供解决办法。在医疗方面,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等新要求新任务。教育、住房、医疗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中之重,也是不断提升人民美好生活水平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科学谋划体现了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当今世界、时代、历史之变中,中国怎样发展必须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谋划。一方面,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不稳定不确定以及许多非传统因素,使中国每前进一步都面临风险挑战。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当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紧要关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把握好机遇,将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中国历史上有过深刻教训。十九世纪中叶前后,西方国家以工业革命的现代变革打破了国际社会的既有格局,当时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征兆已充分显现。面对这一紧要关头的严峻挑战,虽然近代中国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寻求中国何去何从的答案,但清朝顽冥不化的统治阶级依然固守封建主义立场,无视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以拒绝变革的错误抉择使中国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潭。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彻底扭转不断衰落的命运带来了希望,经过百年艰辛奋斗,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不懈奋斗中不仅对中国何去何从做出了正确抉择,而且也以伟大的成就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进程和格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6]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三件大事”昭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意义,强调党和人民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揭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既是对实现中国人民长期夙愿的执着追求,又是对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庄重宣示。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体现出中国人民为人类社会发展做更大贡献的责任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四部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述了党中央科学谋划的战略思路。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提出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历来主张,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学谋划不仅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也事关国际政治关系和世界格局的重塑,事关全球治理难题的破解,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站在历史十字路口对世界何去何从作出的中国抉择。
结语
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中国共产党肩负重托,必将团结带领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的重大意义,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理念、作出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好,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义。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党的千秋伟业艰巨而任重道远,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党和人民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页。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版。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2页。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2版。
[5]《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4日,第2版。
[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8页。
责编:李 懿/美编:王嘉骐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Planning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Qi Weiping
Abstract: Standing at the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s made scientific planning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five years and beyo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Party to lead the people to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strive hard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cientific planning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thinking, namely, the unity of macro and micro, of strategic goal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of domestic demands and international concerns. It responds to the people’s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reflecting the ruling philosophy and purpose of people first, and China’s choice at the crossroads of history, thus having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ld, the reshaping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the world order, the resolution of global governing proble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Keyword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scientific planning; strategic thinking; people first; sense of duty as a responsible major country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