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余永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逻辑意蕴,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质,强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双向互动”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双向互动”的方向保证。持续深入推进“双向互动”的首要问题是方向问题,即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聚焦到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体现在其正确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观察和解决文化问题、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正确方向。中华文明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就需要通过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批判继承,实现创新创造,进而实现自身现代化。
另一方面,要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回顾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最为深刻透彻,对共产主义信仰也最为坚定执着;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只有坚持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双向互动”中的根本领导,马克思主义才能落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充分发挥其科学指导作用。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推进“双向互动”的精神支撑。持续深入推进“双向互动”的重要问题是归属问题,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形态,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思想智慧。溯源是发展的前提。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并且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深厚土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另一方面,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守正创新,不仅要了解何谓本来、不忘本来,还要在此基础上落脚现在、吸收外来,才能有所创新、开创未来;不仅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历史、解读中华文明,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革命性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力。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立足现实、扎根实践是推进“双向互动”的重要导向。一方面,要立足中国现实,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面对新征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变化、世纪疫情的新变量,要牢牢坚持“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汇聚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华文明传承者的共同努力,从全局性进行谋划、从整体性进行思考,在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同时,看到各种矛盾的具体表现,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另一方面,要坚持自信自立,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更加普遍与迅捷。对此,我们既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既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也要坚持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