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为落实党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抓好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推动各地各部门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问答”专栏。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专家作出权威回应。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如何正确理解关于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日前,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进行了解读。
问: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为什么这样调整?
答:将隔离期限进一步优化到“5+3”,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从第一版到第九版,再到现在的优化版,原来是14天,后来变成“14+7”,再变成“7+3”,现在是“5+3”。这个过程听起来少了2天集中隔离,但这2天可以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同时,因为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所以现在采用的是“5+3”。
问:为什么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答:评估发现,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万,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通过及时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根据这个情况,不再判定次密接,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资源。出台公共政策,就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问:为什么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答:经评估,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的阳性检出率大概是4.9/10万,但是这些人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把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改为7天居家隔离,主要是考虑这些人员到社区以后好管控,同时节省集中隔离资源。
问:为什么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
答:这是经过实践和评估以后作出的调整。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如果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阳性率很低,只有1.6/10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
问:这些调整是否意味着防控放松了?
答:所有的调整都是有依据的。防控不是放松了,而是要求更高了。各地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防控工作,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到实处,该取消的也坚决取消,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提高防控效率,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记者白剑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