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坚持斗争精神 推进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应对不同风险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出深刻阐释:“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发扬斗争精神被写入党章,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成为新时代各项伟大事业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扬和践行斗争精神,对于优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因素、推进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永葆斗争意识,明晰灾害治理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极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进入新时代,我国处于大有可为、乘风破浪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暗礁潜流相互激荡的风险挑战。风险叠加路径扩大化、风险联动趋势鲜明化,使得致灾因素更加复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特别是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等不同风险交织演变带来的综合冲击,使得灾害治理面临长期挑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要永葆斗争意识,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灾害警觉,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牢牢掌握灾害治理工作的主动权。

锻造斗争品格,夯实灾害治理的底气与定力。中国共产党的防灾减灾救灾成就史,是一部伟大的灾害斗争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发扬革命乐观的斗争精神,将解决灾荒难题与动员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力图破解灾害斗争的制度性困境,探索出战时生产救灾模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构建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创造许多救灾奇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灾害斗争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灾害防治体系趋向完善,灾害管理体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进入新时代,灾害治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今后,要从灾害斗争的伟大历史中借鉴经验、哺育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筑牢信仰、掌握方法,守好人民生命安全底线,夯实灾害斗争的底气和战略定力。

锤炼斗争才干,增强灾害治理的真本领和硬本领。强化斗争意识,焕发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方能汇聚斗争合力。我们需要着力提升灾害防治体系与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预防与预警、救援与重建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国家应急管理部门防灾减灾救灾响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细致化,推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建构法规明确、执法精准、监管严格的灾害管理法治体系,守好灾害治理法律红线,推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化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完善灾害保险管理与社会捐助体系。强化灾害治理的社会舆论宣传动员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意识与防灾减灾救灾责任,在政府主导性作用基础上,强化社会力量的沟通动员、热情释放、资源整合,进一步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灵活性与补充性作用,拓宽新时代灾害治理的有效途径,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力量。

修炼斗争艺术,科学谋划灾害治理的策略与方法。“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要把握灾害治理的基准标尺,坚持灾害治理的底线方寸,牢记防灾减灾救灾的成事之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追求。要做好灾害治理的科技角力,备好多灾种综合应急的“技能包”,下好智慧应急一体化平台的“先手棋”,打好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动仗”。要筑牢灾害治理的精神基础,厚植灾害治理的人文情怀,深刻挖掘中华民族在灾害斗争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救灾抗灾文化基因,传承忧患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互助意识等优良品质,弘扬“众志成城、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等救灾精神。全面考虑灾害斗争的历史经纬与现实面貌,科学谋划、综合施策,提升创新方式,不断丰富新形势下的防灾减灾救灾实践。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滚石上山”的实践中强化斗争意识,在“逆水行舟”的环境中激发斗争意志,在“风霜雨雪”中砥砺斗争品质,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与精神“密钥”。面对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新风险新挑战新矛盾,坚持斗争的精神与意志不能变,敢闯敢试的血性与胆魄不能丢,在斗争中谋求发展,在斗争中实现复兴,夯实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环境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环境保障和安全保障。

【注:本文系2019年度北京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中国70年北京地区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KDB006)】

作者:王娟,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丘舒晨,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