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走近一代鸿儒王文清

在广涉群书中,王文清的名字就曾模糊地趟过了我的视界。近来,随着视野的开阔,文化交流圈的外延,王文清之名却不绝于耳,更不曾料想,还被尊其为一代鸿儒。于是,一种深入触探的浓热之情由然而生。

王文清,离我们很近,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只相距了两百余年;王文清,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也是吸吸着沩水的乳汁、吹拂着楚沩的清风、熏陶着湖湘文化而成长。

王文清,(1688-1779年),字廷鉴,号九溪、徵君,湖南宁乡铜瓦桥(今属夏铎铺高新社区)人。他五岁入私塾,十岁能文,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湖广乡试,雍正二年(1724)进士及第。首授九溪卫学正,九溪先生由此得名。历任岳洲府教授、赴京充三礼馆篡修、中书科中书舍人兼律吕正议馆篡修、宗人府主事、奉直大夫、考录御史等职。曾传任教过乾隆皇帝,其宁乡宅第获乾隆御笔“五召徵君”匾牌,其号徵君由此而来。五十九岁时,以父老乞请终养,在乡期间,一度主讲宁乡玉潭书院,后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乾隆四十四年卒于乡,终年九十一岁。

他记忆惊人,学识渊博,京师曾有“记不明,问文清”的传语。《东华录》赞他“博闻强记”。他熟悉各种典籍。通晓华夏文化,在文学、经史、教育、考据等方面皆有很高的成就,硕果累累。

他一生阅历丰富,诗文功底深厚,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大率古朴自然、简约清丽、意蕴深厚、真挚感人之风,其内容主要为纪事、游历、唱和、箴规等,现存的《锄经馀草》《锄经续草》,代表了王文清文学上的成就,收录诗作2600余首,不少诗篇被后人引用,并 镌刻于一些名胜景地的文化园墙上。同时,他还在诗词的理论上进行了深入钻探,撰写了《论诗法十则》一书,提出了“诗发乎情,其精神自畅”、“诗贵有气骨”、“立言必关世教”、“诗贵风雅宜人”“不可苟且了局”等主张。

在学术上,王文清的最大成就是考据说,他一生治学以诂经考史为主,释辞诠义,爬梳源流,成就巨大。清乾隆年间,乾嘉学派的兴起已现端倪,王文清与当时著名学者,擅长考据学的方苞等过从甚密,深受其影响,并感于当时古籍典制诸书卷帙浩繁,而不能荟萃归一。于是殚精竭虑,旁征博引,著成《考古源流》一书,把各种典籍分为二十门类,共二十八卷,集合了《三通》《学海》《元龟》《考索》《衍义》《典汇》诸书之精华。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宏丰,有《周礼会要》六卷、《仪礼分节句读》四卷、《考古原始》六卷、《宋儒理学考》一卷、《读史纪略》四卷、《九溪家训》一卷、《锄经文略》六卷、《锄经寄生草》一卷、《锄经风烛吟》四卷、《海内嘤鸣集》六卷。其《天禄赋草》《四书短篇稿》《考古略》还收入了纪晓岚主篡的《四库全书》。这些宏书大作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刊行,可惜其书版却于同治初元焚毁于火。此外,未刊行的著作还有《三礼图》《丧服解》《祭礼解》《乐制考》《乐律问对》《周易中旨》《五代史考》《考古源流》《行已便记》《随手杂录》《谚语省心录》《治生要术》《医方小录》《阴符经发微》《寿世从收》《历代诗选》《典制大义考》《古今梓玉》《诗文馀话》等。所著书刊及手稿录、稿本近千余卷、著述五十余种。如今不少书刊还珍藏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处。他不仅著书立说,更强调经学的推广普及,特别是在其家乡,在他的引领下,“其成童类已熟习十三经,其成人则随举经议叩之”。因此,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宏谋大为感叹,并在其家乡立“经学之乡”之碑,这也许是宁乡会读书的源头吧。

如果说诗文和考据经史代表了王文清的学术成就,那潜心教育则是他对当时和后世最大的贡献。王文清曾两度出任岳麓书院山长,执掌岳麓书院达十三之久,建于宋代的岳麓书院是中国乃至世界公学教育的源头,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而至清代,因年久失修,几呈秃废之势,时有“遂鞠为茅幕草焉”的窘况描述。而王文清毅然承担起修复和重振岳麓书院的重任。他任山长期间,实行了四大举措,让岳麓书院焕然一新,重获新生。一是四处奔走,筹集经费;二是增添校舍,扩大规模;三是建立安全卫校措施;四是重修矫正了书院的座向。更重要的是,他规范了书院的管理,亲手制订了《岳麓书院学规》,从道德修养和学习态度方法两方面作出全面的规定,奠定了近现代教育模式的雏形,如今许多高等院校的校规校训和管理制度不少脱胎于此。在王文清的努力下,岳麓书院声誉再起,“读书士子争束行李渡江”。一时间岳麓山下又书声朗朗,人称“书院遂从此中兴矣”。也从王文清整饬岳麓书院开始,湖南开启了书院教育时代,三湘大地的书院相继而起,如长沙的城南书院、平江的天岳书院、宁乡的云山书院、玉潭书院等。而这些书院也为中国近现代培育了不少杰出英才,如陶澍、左宗堂、曾国藩等清朝重臣,开国领袖毛泽东就读的长沙第一师范前身是城南书院,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就读的玉潭高小就是曾经的玉潭书院。并且这些兴起的书院,有许多还成为了红色革命的摇篮。

此外,王文清还为地方文史的整理、完善和丰富作出了努力。

他曾主持编修了《长沙府志》《宁乡县志》《玉潭书院志》。他还钟情于家姓史的研究,主修了统一的《宁乡王氏族谱》,在他的全力以赴下,整合了自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时,自江西吉安迁宁的三十四支王氏族裔,首次理清了宁乡王氏的发展脉络,使之上源清晰,来去分明,不仅对家姓史作出了贡献,更对中国历史上再后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徒,整理保存了丰富的地方史料。

王文清以其较高的学术造诣、对教育的倾心付出和宏阔的学识才赋,奠定了他在我国传承文化和国学上的地位,赢得了当时各界名流的高度肯定,以及后世的崇仰。《长沙府志》称“文章德行,望重乡国者,咸为足下首屈一指”。学术界称其独治朴学,淹贯群籍,卓然一代鸿儒,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等合称“湖南四王”。他集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被后世尊为清朝十位大儒之一,位列第四。他是清朝乾嘉学派的重要先驱,被载入《清史儒林传》。他强化了经世致用的理念,成为湖湘文化崛起的一座丰碑。自此开始,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中国近现代有着深远影响的“湘军”现象。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无论什么时候,文化思想如同一壶陈酿,愈久弥香,永不衰败,也永远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永恒动力。欧洲的“文艺复兴”催生了现代工业革命,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思想上的洗礼。王文清毕其一生的努力而作出的成就,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只是一度沉寂在历史的河床中。随着文化自信之声的铿锵响起,王文清开始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湖南大学已有专门研究王文清的学者专家,还设有博士学位。宁乡社会各界也热议不断,成立王文清研究会和创建鸿儒文化园的热情愈来愈高涨,在不久的将来,王文清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将绽放更为深邃绚丽的光茫!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