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领军人物 > 正文

张伯礼:不松懈、不“躺平”是优化防控工作前提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这些措施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于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群众生活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要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探索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解。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还面临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严峻形势,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只有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才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从疫情暴发到现在,我国出台的每一版防控方案都是根据疫情形势来做动态调整的,具体来说是基于病毒变异情况、免疫屏障的建立、防控能力的建设、治疗方案的调整等四个方面。可以说,“科学调整、不断优化,更科学、更精准”,是我们调整防疫政策一直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冠病毒的特点一直是我们优化防控措施研判的重点之一。连日来的感染者数据显示,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当前确诊感染者中大部分是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感染情况是新冠病毒在我国群体免疫屏障基本形成(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种率超90%,60岁以上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超85%)的前提下,受到免疫压力选择作用的结果。

这样的进化,对于新冠病毒某一特定分支保持“优势”是有利的。因此,从病毒进化规律推测,未来新冠病毒趋于稳定、毒力趋弱的概率较大。与此同时,新冠病毒传播隐匿、潜伏期缩短,前者由于其不造成明显症状难以被察觉,而后者意味着感染者从被感染到传染他人的时间进一步缩短,这两方面变化共同造成病毒传播力明显增强。

基于对病毒传播特点的研判,二十条防控措施对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疫情风险区的划分和入境人员管理措施等都进行了调整。例如,对于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这些都是防控进一步科学优化的体现。

在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中,“赋码管理”一词高频出现(先后提到6次),我认为这是科学精准防控的具体体现。加强疫情防控中的科技支撑贯穿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始终。比如,近3年来核酸检测的准确度大幅提升,在准确性提高的基础上得以开展的混合检测以及核酸检测周期的大幅缩短等,都使得我们对于新冠病毒的追踪更高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赋码”,可以在减少集中隔离对象人数、缩短隔离时间的同时,保证隔离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当前,疫情仍在对人民健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尽快遏制住疫情,不放松、不“躺平”是优化防控措施的前提。二十条措施看上去不多,但需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和具体内容,在科学精准上下功夫做好防控工作,确保将二十条优化措施落细落实、执行到位。在这个过程中,过去证实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个人防疫责任还不能丢,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勤通风仍然需要坚持。密接人员应及早服用中药可降低阳性检出率,轻症患者早治疗改善症状、减少转重率,高龄有基础病者感染后要及时到定点医院观察和治疗也值得重视。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张伯礼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