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中国和欧洲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国家双边层面都保持着良好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中欧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中欧虽然社会制度各异、发展阶段不同,但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其合作共赢不仅造福彼此,也可惠及整个世界。应在总结过去所取得成绩的同时,继往开来,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中欧关系发展的新模式,开拓中欧合作新局面。
【关键词】中欧关系 双边关系 合作 新局面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2022年正值中国与英国、德国、荷兰、希腊等部分欧洲国家建交50周年。50年间,中国与这些欧洲国家的双边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为中欧关系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中欧关系发展遇到了一些麻烦和挑战,但这并非中欧停下合作脚步的理由,双方内在的联系纽带仍然紧密,合作依旧大于分歧。为此,应更好地总结过去50年的经验,力争开创中欧合作的新局面。
50年来中欧合作成果斐然
中欧关系源远流长,一些欧洲国家很早就与新中国建立了合作关系,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实现建交后,中欧之间关系得以快速提升,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中国与欧洲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
一是中英关系起伏前行。英国曾经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开展贸易往来和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1997年,中英顺利实现交接,香港回归祖国。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双方提出了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尽管随着英国脱欧,英国与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各方关系都在调整中,中英之间出现了一些变数,但中英之间合作并没有根本改变。中英务实合作已从最初的货物贸易等传统领域,逐步扩展到金融服务、科技、卫生等重要方面,近年来又延伸到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领域。近10年来,英国对中国出口增长126%,远高于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中资企业在英雇员超过6万人。
二是中德关系理性务实。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务实合作既是中德关系的根基,同时也是中欧乃至中国与西方合作的样板。尤其是默克尔执政16年期间,始终奉行理性务实的对华态度,12次到访中国,积极推动中欧签署双边投资协定,力避经贸关系过多受政治干扰。50年前中德全年双边贸易额不足3亿美元,不及现在两国一天贸易额的二分之一。2021年中德贸易突破2400亿欧元,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德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11月4日,朔尔茨总理率德国商界代表访华,成为党的二十大之后首位到访的西方大国元首,为中德务实合作续写新的篇章。
三是中荷关系根基稳固。中荷于1954年11月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5月升格为大使级,其后虽因涉台及所谓“人权”问题等有所起伏,但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保持稳定发展。中荷贸易额从50年前不到6900万美元增加到1160多亿美元,增长近1700倍。荷兰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目的国和第二大引资来源国,中国是荷兰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今,鹿特丹港三分之一的货物来自中国,史基普机场是中欧之间最繁忙的客货运集散中心之一,两国每周有6趟中欧班列。
四是中希关系友谊绵长。中希于1972年6月5日建交,2006年1月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事实上,早在两国建交前,一些希腊船东就曾冲破禁运,帮助新中国运输物资。近年来,希腊曾多次帮助中国政府从战乱或动荡国家撤出中国公民,中国也在主权债务危机期间给予希腊坚定的支持。2020年中希双边贸易额为78.1亿美元。截至2020年底,希腊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累计194个,实际投资额1.05亿美元;我国对希腊直接投资存量2.4亿美元,累计完成工程承包28亿美元。2009年10月,中远海运集团取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2号和3号集装箱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是我国企业首次获得欧洲大型港口特许经营权。2016年1月,中远海运集团成功中标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港务局私有化项目,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欧关系正面临挑战
2019年,欧盟明确提出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显示欧对华态度正出现明显转向,近来一些欧洲国家也在涉疆、涉藏、涉港的议题上杂音不断,给发展良好的中欧关系带来了冲击。尤其是乌克兰危机以来,国际形势越发复杂多变,中欧关系正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欧洲正处于战略彷徨期。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全球化一直由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导,但随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崛起,全球力量格局在发生根本改变。欧洲自感在全球化中落后,甚至正沦为“输家”。2008年金融海啸及随后的欧债危机,对欧冲击巨大,至今影响犹存,暴露出其一体化快速推进留下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内部均质化以及红利创造与分配难以有效解决,致东西和南北间隙渐生,离心力进一步加大。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更给欧盟带来了沉重打击,政经实力遭极大削弱,尤其是一体化只进不退的神话被打破,欧软实力受损。事实上,无论是欧盟还是离开了欧盟的英国都处在后脱欧时代的磨合期,各自都在摸索彼此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换言之,欧洲正位于未来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这种对未来发展的困惑不仅冲击着欧洲民众心理,也同样影响着其如何看待外部世界。
其次,内部社会政治效应外溢。经济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经济不好就会出问题。无论是对于经济前景预期带来的悲观情绪,还是现实境遇窘迫带来的生存压力,还有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心理失衡,都可能导致欧洲社会进一步分裂和断层。欧洲经济长期增长低迷,既有全球大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结构性因素,尤其是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进一步放大了欧洲本就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在疫情影响下,先前已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变得更加严重,不仅会导致宏观经济失稳,还会加剧两极分化、损害政府信誉并助长社会动荡。欧洲反全球化、反一体化、反自由贸易的声音在增多,民粹主义势力在抬头,政治大众化、碎片化趋势日益凸显,这就是经济社会作用于政治的结果。同样,外交作为内政的延续,也不免会受到各种民粹思潮的影响。欧洲一些国家对华政策的摇摆反复,很大程度上就受到其内部政治分裂和争斗的影响,而保守、排外的情绪也会进一步催生保护主义,严重干扰正常的经贸活动。
再次,外部因素存在干扰。中欧关系中无法回避的第三方就是美国。美国是欧洲最重要的盟友,欧洲不仅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领导的北约,而且美欧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也向来紧密。同时,中国也是欧洲重要的合作伙伴,欧洲同样离不开中国。因此,欧洲一直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跟其他方的关系,这也是欧洲近年来力推战略自主的动力所在。但事实上,欧洲的自主努力不断受到干扰,尤其是来自美国方面。无论是借金融危机打击欧元,还是鼓励英国脱欧分裂欧盟,再有通过乌克兰危机绑架欧洲,美国从来都不会放弃对欧洲的控制,让欧洲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因此,不难理解中欧关系越来越受到美国的影响。
最后,价值观分歧增多。近些年来,欧洲自身发展停滞不前,有少数声音把这些困境归咎于中国,认为是中国崛起挤占了欧洲的全球市场份额和既有利益,甚至将中国视为“修正主义者”和“制度性对手”,在意识形态上划线。中欧之间存在竞争是现实,但欧洲需要从价值观和发展观找出问题所在,同时避免政治炒作影响理性判断,进而干扰到本来正常的对华关系。乌克兰危机中欧洲虽不甘心成为牺牲品,但不得不强化对美依赖,而其带来最大的恶果就是,美国会进一步裹挟欧洲,图谋将世界划分为西方与非西方两个阵营,加剧人们的分裂和隔阂。毕竟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非友即敌的,这种简单划线的粗暴做法伤人伤己,也会损害欧洲自身。
中欧关系存在发展韧性
诚然,中欧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但也应看到,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欧仍然在保持沟通协调,有所作为,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努力。正如2022年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所指出:“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应该就中欧关系和事关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沟通,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不言而喻,两大力量、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的对话合作恰恰说明,中欧关系有着内在的韧性。
首先,中欧作为两大市场,可为世界提供发展的持久动力。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压舱石,也是双方广泛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其发展红利源源不断地外溢,给欧洲带来了机遇。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潜力巨大,制造业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完备,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核心重要位置,中欧贸易在合作广度、深度还是规模上都取得长足进展。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8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2022年前两个月,中欧贸易同比再增14.8%,超过同时期的中国-东盟,欧盟有望取代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在2020年中国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同德国、法国、英国的贸易额均创历史新高。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中英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中国成为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世界经济低迷,中欧经贸能够在这一特殊时期逆势上扬,说明中欧合作的脚步没有因此停歇,因为双方都充分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未来,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欧方的技术与经验,欧洲实现复苏也需要中国的投资与市场。同时,与世界同分享、共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中欧作为两大市场的合作,不仅惠及彼此,更是要造福世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与欧盟提出的欧亚互联互通实现战略对接,为中欧携手带动周边经济体、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提供良好契机。
其次,中欧作为两大文明,可以为世界提供求同存异的样板。中欧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欧洲历史上曾深受战乱之苦,二战之后开始走向一体化的道路,首先就是为了摆脱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实现持久和平。同时,欧洲又是多元一体的典范。欧洲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也有着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传统。欧洲国家在追求一体化的道路上,将一部分主权让渡给超国家机构,在不同层面实现整合,但又很大程度保留了各自的特性。当今,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主权国家联合体,也是全球区域化的成功范例。可以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欧洲经过历史洗礼和沉淀之后的思想精华。同样,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传承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历来提倡“大同”的哲学思想,倡导和而不同。悠久文明是中欧相互尊重、共谋发展的基础,中国提倡的和而不同与欧盟的多元一体高度契合。因此,地处亚欧大陆两端的中欧,不仅可以成为全世界同发展的动力,也可成为和而不同相处之道的典范,相互尊重彼此依据自身不同的发展理念、发展阶段和发展路径,走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之路。
再次,中欧作为两大力量,可以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因素。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日趋加剧,中欧同为全球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一贯秉持多边主义,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对全球治理中的重大议题承担着使命与责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乌克兰危机使欧洲大陆战火重燃,中欧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这些对世界经济和安全带来的巨大冲击。对中国而言,欧洲虽属西方阵营,但与美国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同样不赞同美国的单边主义,在诸多国际问题上与中方秉持相近看法,也愿意与中方进行协调合作。对欧洲而言,中国虽然被视为竞争对手,但欧洲也同样认为,中国首先是合作伙伴,不重视中国就无法预测任何未来,有效管控竞合关系并深入研究建设性空间将是面对动荡世界的减震器。中国仅同欧盟机构就有70多个磋商和对话机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在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抗击疫情等方面都存在广泛共识。这说明中欧作为两大全球力量,保持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拓展合作共识,将有利于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为国际治理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开拓中欧合作新局面任重道远
当前国际局势波诡云谲,中欧关系的重要性不仅对于彼此,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如何发挥好两大力量、两大文明、两大市场的作用,是中欧共同的使命和需要做好的功课。
第一,要继续务实合作,夯实中欧关系中的国家间关系。欧洲存在二元权力结构,一方面有着超国家机构—欧盟,另一方面构成欧盟的各成员国保有一定主权,虽然《里斯本条约》后欧盟机构的权力不断扩大,但最终决定内外重大政策的仍是成员国的协商一致。这就是欧洲的特色。即便是已经脱离欧盟的英国,亦或是处在谈判过程中的准入盟国家,也都与欧盟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强化欧洲国家的双边合作会从整体上带动中欧关系。事实上,中国与英国、德国、荷兰、希腊等建交50年来的斐然成果以及整个中欧关系的蓬勃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中欧关系的新模式。不仅中欧自身在变,中欧关系也在变。中欧之间确实存在竞争关系,但这并不应阻断我们的合作,反而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竞合关系中找到新的共赢点,构建新形势下中欧之间的相处之道。在这一点上,完全先可以与欧洲国家从双边层面去着手去探索,充分发挥双边合作的能动性,进而积累经验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中欧合作。
第三,要正视分歧差异,有效管控中欧之间的摩擦。中欧之间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同,出现一些摩擦也是正常的。但现实中,少数欧洲国家固执己见,坚持本国价值观优先至上,动辄就以有色眼镜看人,甚至以人权教师爷自居,在我国内政问题上不分青红皂白妄加干涉,以此来证明自己所谓的“政治正确”,实际上是自信心严重匮乏、脱离实际的表现。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很多欧洲国家仍然理性看待对华关系,少数国家妄图绑架整个欧洲的图谋并没有得逞,坚持对华合作仍然是欧洲的主流。未来,中欧应该把因政治偏见而受损的互信修复起来,按照事情的是非曲直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合理管控彼此间分歧,避免战略误判。
第四,要避免外部干扰,打造自主共赢的中欧关系。当前,中欧有很多事情要办,无论是加强全球抗疫合作,还是恢复受疫情冲击的经济,更有推进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等全球治理领域的重大事项,当然还有推动乌克兰危机尽快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等等,都迫切需要中欧携手合作。美欧虽是盟友,但欧洲有自己的战略需求,也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不愿意也不可能完全跟着美国走。当前,欧洲很多国家自主意识不降反升,在对华合作问题上抱着积极的态度。我们应继续鼓励欧洲推进一体化和战略自主的努力,打造理性稳定的中欧关系。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正如2022年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所指出:“矛盾并不可怕,正是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当前,中欧关系既有挑战,亦有机遇,中国与欧洲国家已经取得的合作成果更应赋予我们信心,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中欧关系发展的新模式。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赵怀普:《欧盟政治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1年。
②黄平、赵晨主编:《“一带一路”与欧洲》,北京:时事出版社,2017年。
③严少华:《欧盟战略自主与中国对欧战略新思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④刘栩畅、杨长湧:《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与深化中欧合作的建议》,《全球化》,2021年第6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