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玉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由此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基本点。
“六个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从思想渊源角度看,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成果,是我们要长期学习和把握的重要内容。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人民群众观点的高度凝练概括,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而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治集团,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必须贯彻人民的意志,忠实为人民服务,并且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去创造历史伟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民本”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思想源泉。毛泽东同志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转化为我们党的群众观点,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靠群众”“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等重要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后经刘少奇同志、邓小平同志等人的发展,形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关于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把人民立场升华为“坚持人民至上”。首先,坚持人民至上,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它把坚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最高价值理念,贯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项活动中。其次,坚持人民至上,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也依靠人民干事创业。再次,坚持人民至上,要为实现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在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党政领导干部应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刻反思所思所想所为“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后,坚持人民至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和办法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正确与否。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理论创新中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自信自立实质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特殊性观点,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立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和发展道路,形成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论。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信自立,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和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难,一些仁人志士把传统的自强不息精神和世界上的一些先进理念相结合,提出了“自强”“自立”“独立”“自治”等号召。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程中,也进一步强化了传统自强不息精神中的自信、自立、独立等方面内涵,使自强不息精神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精神相结合,通过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独立自主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这些深刻的阐述对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把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又始终把基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上,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坚持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继续处理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等重要论断和观点,并把坚持独立自主和坚定“四个自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坚持自信自立,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坚持守正创新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量变质变观点和关于辩证的否定的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坚守正道”和“革故鼎新”等思想智慧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其实质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坚守与创新变革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量变质变的学说认为,在事物量变过程中,事物的质保持稳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学说认为,辩证的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换句话说,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这就要求我们面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要有所坚守,又要促进变革和创新。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坚持守正创新最关键的是在根本方向和道路上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强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并进一步把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发展为“守正创新”这一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守正创新”,甚至可以说是最重大的“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本质属性,这是“守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这是“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就是在不偏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个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新的理论认识,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倾听时代呼声,直面时代问题,并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哲学层面看,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就是坚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看,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由此可见,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特别是要善于抓住重大问题和重大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为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此外,坚持问题导向更要有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善于抓住关键、纲举目张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针对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坚持从系统全局角度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立场观点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事物的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构成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社会和自然。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点,把事物看作由各种要素基于一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站在整体和全局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自觉地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治国理政的新布局和新方略,使坚持系统观念成为党的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它与坚持“七大思维”(即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之间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系统观念既是本体论观念,也是方法论观念,是我们坚持“七大思维”的重要支撑。正是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本身的系统存在方式,要求我们的思维必须以相应的方式、方法认识和对待它们。由于系统既是要素的集合体,又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系统性任务或全局性工作时,要把系统观念贯穿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用系统观念来统摄各种思维方法。一要善于运用“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思维方法,进行全局谋划和长远谋划;二要善于运用“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历史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要善于运用“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思维方法,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四要善于运用注重事物整体协同的系统思维方法,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善于在重点突破中推动事物协调发展;五要善于运用“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和促进系统功能不断优化升级;六要善于运用“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法治思维方法,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系统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七要善于运用“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底线思维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保障整个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由此可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七大思维”的重要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系统观念是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历史任务的“全面性”也要求广大干部更加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
坚持胸怀天下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原理和系统观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情怀”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其实质是坚持系统开放性原理,坚持用世界眼光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了现代系统论的有益成果,坚持认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开放的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是该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现代国家或现代社会是一种高度开放的系统,发达的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是现代国家或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其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也表明,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之一。
天下情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在个人修为方面,中国传统儒家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方面,中国古人倡导“和而不同”的宽仁胸襟。中华民族的这些独特的理念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底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站在人类历史高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和深化对外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从实践上看,我国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大战略举措,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我国对外开放旨在借鉴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胸怀天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处理自信自立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推动中华文明优秀文明成果“走出去”,让中国推动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走出去”,为探索和解决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努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