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是水利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更名升大”奋斗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聚焦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以项目化的形式推动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在总结学校党建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打造“问渠”党建工作重大创新基地,并成功获批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挂牌支持,成为全省六所获批高校之一,学校“问渠”党建“三工六渠三田”(简称“363”模式)工作体系基本形成,着力打造“问渠”之“源头活水”“夯基筑堤”“引水灌田”三大工程,着力推进“渠首、渠长、渠站、渠堤、渠道、渠田”六大项目,着力推动“润田”“众田”“样田”行动,不断擦亮党建“问渠”金字招牌。
一、打造党建“问渠”之“源头活水”工程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学深悟透,从学校党建的源头“渠首”着力,全面激活党建工作的源头活水。
打造“渠首”项目。“渠首”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龙头,学校着力抓各级党组织,着力抓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抓实抓牢抓好“渠首”项目,做好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办好思政课。学校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办好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遵循,全面推动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是南昌市昌东片区高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牵头单位。学校成功获批江西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团队1个,有全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人。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党委书记金志农,党委副书记、校长汪胜前和全体校领导深入课堂一线,亲自上思政课,亲自听思政课教师授课,亲自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同时,通过“书记面对面”“校长面对面”活动,耐心倾听师生的呼声,切实解决师生难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和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思政课成为全校特别“叫座”的课程之一。
二是抓教育培训。学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课程和必修课,全校党员干部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学深悟透,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学校着力抓“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工作,“学习强国”的师生人均学习得分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坚持把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相衔接、相贯穿,学校群团组织充分发挥组织教育的主体功能,集中轮训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辅导员、团学干部等,全面提升学校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水平,在培训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全校师生,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是学习常态化。学校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第二课堂,通过“四史”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实践、党史经典诵读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强国等载体和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及时跟进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坚持理论学习常态化、持续化和机制化,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努力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不断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理论学习常态化机制。
四是强理论宣讲。学校多次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级党委宣讲团成员、道德模范、新时代先进人物等进校园进行宣讲;如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喜忠来校进行党的二十大宣讲活动;江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罗小云来校给处级干部作培训报告。同时,学校组织“十百千宣讲团”成员开展理论宣讲,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宣讲“全覆盖”。在青年大学生中,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成员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春宣讲会,组织党的二十大报告宣讲团走进班级巡回宣讲活动等,通过宣讲,使广大青年更加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的宏伟蓝图,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价值追求,积极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打造“渠长”项目。“渠长”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头羊,是党务工作的执行人、推动者和落实者,是党建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一环。
一是抓实“第一议题”。学校各级党组织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列为学校各级党组织的“第一议题”,学校各级党组织班子会议(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支委会等)第一议题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升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提高学校各级党组织的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和学习力,引领学校全面高质量发展。
二是抓细“三会一课”。学校坚持以“三会一课”为抓手,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内容,学深学透,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对照问题学,组织党员开展交流研讨,通过“三会一课”,不断锤炼全校师生党员的党性,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三是抓好“紧跟党走”。学校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的第一任务,在思政课前5分钟,开展“紧跟党走”主题教学,教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紧跟党走”主题教学就讲到哪里。通过教师的先学、深学、研学和领学,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帮助青年大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入脑入心,铸魂育人,激发青年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情,不断夯实青年大学生思想理论根基。
二、打造党建“问渠”之“夯基筑堤”工程
学校充分发挥好“问渠”之“渠站”的桥头堡和平台先进性、引领性作用,发挥“渠堤”的防护功能,让二级学院党组织强起来、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
打造“渠站”项目。“渠站”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堡垒,是党建“问渠”的支撑平台,“渠站”建设是关系到学校各方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是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学校以“六好”基层党组织为目标,进一步巩固深化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成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将支部建在科研平台;严肃规范“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强化教育引导和党性锻炼,提升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持续完善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深入融合;发挥“赣鄱党建云”平台作用,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促进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提升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二是发挥样板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坚持“选一批、树一批”的原则,在巩固好第一批学校党建工作标杆学院、样板支部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做好第二批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的培育创建工作。如学校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教研室党支部获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荣誉称号。学校努力创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校级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将一流学科建设、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纳入创建创优重点任务,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三是落实“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学校加强党员学术带头人党务能力培训,每年举办一期“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使党员学术带头人逐步成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努力为党建带头人搭建科研合作、挂职锻炼等实践平台,鼓励“双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访学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推动符合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参加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使教师党支部书记逐步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互融互促,推动学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是开展学习身边榜样活动。学校开展好学习身边榜样活动,以党支部为单位,以“主题党日”“三会一课”为载体,组织党员学习“新时代赣鄱先锋”和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组织“新时代赣鄱先锋”、优秀党员结合自身实际讲党课,介绍工作经验,传授工作方法,如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王颖、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牛景太深入班级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身边榜样、坚守初心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向身边榜样学习,营造“树榜样、学榜样、做榜样”的浓厚学习氛围。
打造“渠道”项目。“渠道”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通道和主路径,学校强化党建“问渠”品牌的“渠道”建设,确保“渠道”畅通,政令上行下效,确保渠中有“道”。
一是强化党建引导力。学校全面推进和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实现“一岗双责”“作示范、勇争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政治建设,深化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促进党的各项建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制定细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年度责任清单和任务安排,对各二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等情况开展经常性随机检查指导,同时,强化纪委专责监督。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学校重大工作和重点项目,加强专项督查和精准督导,确保学校中心工作落实落地。
二是强化工作执行力。学校狠抓作风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认真落实“四联系一深入”工作制度,密切联系普通党员和师生群众,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办事程序、提示服务质量;加强对落实上级和学校重要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检查,将干部执行力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防“四风”反弹回潮,把纠治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与贯彻上级和学校重要决策部署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对干部履职全过程的评估和监督,推动干部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担当,严肃查处不敢担当、不愿作为和违规履职等问题。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全面提升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大学生党员设岗定责。结合学生党员实际,设立大学生党员先锋示范岗,建立大学生党员培养锻炼机制,有效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强化队伍组织力。学校着力抓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在关键少数方面,强化党员干部考核,进一步发挥干部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激励引导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考用结合,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问责追责等结合起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能上能下,进一步激活干部队伍活力。在关键岗位方面,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考核。重点考核基层党组织书记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建责任,带头谋划部署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突出考核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党建第一责任人工作责任的落实。在关键人员方面,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结合学校、学院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剖析,查找不足,切实进行整改提高。
四是强化制度约束力。加强政治监督,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围绕加强党的领导、思政课建设、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和师德师风建设等内容,强化监督检查,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聚焦政治生态,加强对民主集中制、党的组织生活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等落实情况的监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对领导班子和“一把手”的监督。突出对“一把手”的监督,将“一把手”作为开展日常监督、专项督查等工作的重点,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严格自律上当标杆、作表率。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政治谈话、任前廉政谈话、专项约谈,督促领导干部强化政治担当,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
打造“渠堤”项目。“渠堤”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防护服”“铁布衫”,也是推进和提升学校党建工作的“能量棒”,学校用文化“强堤”“固堤”“护堤”,推进党建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红色文化“强堤”。学校制定《南昌工程学院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方案》并深入贯彻实施,充分利用江西本土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坚持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开展“红色走读”“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活动,开展“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青春献礼二十大,红色文化润校园”主题游园活动,巩固拓展“红色班级”创建,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红色文化论坛”和“红色走读”优秀作品展活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在云端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用红色文化武装自己,提升师生抗疫的自觉和自信。如学校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追寻”云游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足迹,利用ovital软件制作了3D红色之旅打卡册及讲解视频;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红色追忆”云游队以益智桌游的形式讲述江西红色革命故事,将党史知识与桌游中的关卡与卡牌一一对应,让参与者在游戏娱乐中学习红色文化;人文与艺术学院“云游于都”队制作了饱含于都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的H5互动游戏,让参与者更好地体验到当地璀璨人文、深厚历史底蕴以及红色气质;外国语学院“红色记忆”云游队发挥专业优势,运用中英文“双语境”学习红色文化,对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故事进行了学习和探究;电气工程学院“电耀赣鄱”云游实践队通过收集江西省电力行业发展进程中的红色故事,以沙画的形式让红色故事可感可知、震撼心灵……一件件作品将红色资源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红色传人。
二是以水文化“固堤”。学校充分利用水利学科特色,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成立水文化研究中心,水文化研究中心获批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水文化月”系列活动,开设“水文化概论”等有关课程,开展“水之韵”双周音乐会,《畅游赣鄱——水文化英文之旅》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加强校园水利风景区建设,校内“瑶湾水利风景区”获批江西省首家高校校园水利风景区,被团江西省委授予“江西省首批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评全省“节水型高校”和教育部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获评全省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利工程省一流学科通过验收,学校选派46名水利专家组建青年突击队参与地方防汛救灾工作,万名学子开展“问渠”活动,积极开展水文化校园浸润式教育。同时,学校加强教师水文化教育,派遣教师赴江西省水利厅挂职锻炼,开展辅导员水文化教育,推动水文化研究和传播,促进水利史教育和校史教育的融合,涵养新时代水利精神。
三是以廉洁文化“护堤”。学校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进一步树牢廉洁价值理念。通过理论宣讲、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阐释廉洁文化;如组织开展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征集和展览活动,如校纪委开展“喜迎二十大,勤廉谱新篇”廉洁书画艺术作品活动;国际教育学院开展家风廉政教育讲座;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举办“唱时代新风、守廉洁正气”崇廉尚洁漫画比赛;纪委和招生就业处联合开展“通古知今明得失,传承创新守清廉”为主题的“古今廉政建设赏析”展览活动;工商管理学院开展家风家训主题党日活动;学工部(处)党支部与军事教育学院党委联合主办的“清风颂”廉政诗词朗诵会等。学校充分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挖掘警示教育源,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注重树立、宣传勤廉典型;统筹各类媒体资源,充分运用媒体融合成果,积极传播廉洁理念。学校两项廉政文化作品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作品遴选名单,其中优秀作品一项、入围作品一项。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紧抓实抓好廉洁文化建设,让清风正气在校园中更加充盈、崇德尚廉在师生中蔚然成风。
三、打造党建“问渠”之“引水灌田”工程
学校全力打造“引水灌田”工程,精心润田、凝聚众田,打造样田,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党建引领学校各方面高质量发展。
打造“渠田”项目。“渠田”是学校党建工作目标和责任田,学校积极推动“润田”“众田”“样田”行动,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各项任务和目标。
一是“润田”行动有力。学校着重抓好思想滋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引领青年大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持续做深做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全面推动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彰显思政育人成效。抓好品格滋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暖心工程,树立师德典型,推动样板支部教书育人,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强化学生自律意识,营造陶冶品格的浓厚氛围。抓好能力滋养。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育,深入开展“问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抓好情感滋养,润泽心田,全力打造“润田”,确保“润田”行动有力。
二是“众田”行动有序。学校凝聚教师之力,以“更名升大”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总量和质量。深化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工程”,促进教师健康成长,激发教师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凝聚学生之力。加强学生组织建设,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制度和“三级包保”“五级联包”制度,实施“连心工程”,发挥学生参与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凝聚社会之力。加强产教融合发展,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建设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产教资源要素互相转化。加强校友工作,获取更多发展资源。凝聚统战之力。深化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打造统战同心会等工作品牌,彰显统一战线服务事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加强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优势作用,凝聚人心,合力打造“众田”,保证“众田”建设行动有序。
三是“样田”行动有样。学校以“一树(樟树研究)、一渠(瑶湾水利风景区)、一室(水工教研室、名师工作室)、一区(学生社区)”为样本,全力打造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样田”,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在人才“样田”建设方面,学校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完善创新团队建设机制,以党员战队为骨干,重点支持承担重大任务、产出重大成果、有较强战斗力的教研室、名师工作室、创新团队等。在教学“样田”方面,学校狠抓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建设内涵,确保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在科研“样田”方面,学校瞄准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学术前沿,支持培育樟树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力争重大科研成果和国家级科技奖励取得突破。在学科样田方面,对标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统筹建好水利工程和电气工程学科,加快建设一批高峰培育学科,全面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在服务“样田”方面,发挥学校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和政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文化“样田”方面,学校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建设国家级瑶湾水利风景区,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构建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文化环境,奋力打造“样田”,促使“样田”建设行动有样。学校党建“问渠”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项目基金: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品牌建设研究——以南昌工程学院“问渠”党建品牌为例】
(作者:程宇昌,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汪小布,南昌工程学院组织部副部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