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高校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高高校育人水平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育人举措。
明确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传承红色基因、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
一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学史明理”,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历史本质,提升历史思维水平,洞察历史表象,把握内在规律,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守正创新理念。了解党在一百多年历史征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牺牲、伟大贡献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青年大学生看清楚当前我们国家在世界大变革中所处的时代作用和历史地位;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的艰辛历史和伟大成就来教育青年学生明确前进方向,引导青年学生做到“立大志、明大德”,这是当代大学生锻造美好青春理想的最好方式。
二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学史增信”,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史学习教育是生动的精神洗礼,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这些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让青年大学生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文化,让青年大学生在红色基因的浸润滋养下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思想文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加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青年大学生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精神面貌,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品格、实践属性与时代特征;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用辩证唯物史观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而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三是涵养高尚道德品质和情操的必然要求。“学史崇德”,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是高校青年大学生学习、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开展党史学习中,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高尚道德品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底线思维,崇尚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充分发挥好党史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高尚道德品质和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优良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讲好红色故事,唱响时代旋律,赓续精神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让青年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生长在新时代中国的自豪感、幸福感,从而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是永葆党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学史力行”,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高政治能力,培养政治素质、鼓励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踔厉奋斗,我们党在一百多年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勇气,焕发出无穷的生机活力,一百多年历程创造出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提供给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丰富的动力源泉;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牢牢把握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始终把家国情怀的思想贯彻在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引导青年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的价值目标。
创新表现形式:深入挖掘党史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新内涵、新形式
党在一百多年辉煌历程中形成的独特红色资源十分珍贵,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党史红色文化的魅力,接受革命洗礼,在思想上、行动上形成共鸣。
一是充分发挥党史红色文化资源的记忆符号功能。从“一大”石库门到天安门、从星星之火井冈山到革命圣地延安,各地都有十分宝贵的革命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深化红色文化记忆,我们不应把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简单化地做成历史回忆,更不应该仅仅只是直接的信息传递,而应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与时俱进的优秀价值观的传承。红色文化资源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挖掘和创新,记忆的符号应充分考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受众和社会发展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需求,既要坚持尊重历史事实、本质和主流,弘扬主旋律,又要兼顾时代性、多元性、可持续性,让青年大学生容易接受认同,从而不断丰富教育功能。要用好用足本地红色资源,采取青年群体易接受的方式使其了解家乡革命史、更加深刻认识家乡,更加爱护家乡、奉献家乡。让红色资源更加有活力、有生命力,成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教育的主旋律。
二是注重发扬党史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作用。情感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以情动人,加强党史文化的情感教育,深入挖掘和再创造党史文化资源情感追求,应力求丰富、丰满、真实、科学,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情从实事求是中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事迹,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素材,创新开展党史教育的方式途径,深刻渲染阐释英雄人物生活中的情感细节,把年轻人带到历史时代背景、历史环境结构中去感知和体会,激发青年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思想认识上同频共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得越丰富,典故记录越详实、人物情感越真实,青年人就越容易接受认同。
三是创新发展党史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元素。中国革命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时代使命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和时代价值。融入时代价值内涵,以更加立体、生动的方式展现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和魅力。充分考虑红色资源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更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把握红色文化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积极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符号、时代元素,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切实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青年学生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行动自觉。同时,要注重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等新媒体宣传手段讲好党史故事,增强党史教育话语体系的诠释能力、转换能力与创新能力。
把握时代脉搏:新时代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路创新
高校结合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紧跟时代新思想、新理论创新党史学习和实践体验感受的方式方法,与时代同频共振,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的生命力。
一是用好“大思政课”,将党史学习教育建立于全民、全社会育人体系之中。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 党史学习教育要充分发挥好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作用。一是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课程体系,在重要政治性节日开展学生党史主题活动、举办党史知识比赛活动。二是用好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各地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以及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开展活动,教育引导青年铭记历史、缅怀先辈,居安思危。三是搭建党史学习教育“大资源”平台。着力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品牌。对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活动庆祝要聚焦党史教育主题,让英雄人物和故事满屏热播,使党史教育形式更加新颖,从而为青年人所喜闻乐见,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
二是创新育人载体,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于新时代国防教育的内容体系。202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着力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材,将国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考试内容,”党史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育人价值与国防教育的目标天然契合。红色文化资源是提高青年国防教育质量的鲜活内容。“国无防不立”,从抗战救国的无数革命烈士到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建设奉献一生的“两弹一星”功勋,他们见证了我们国防由弱到强,摆脱被侵略、被威胁、被牵制的局面。从物质层面看,开展国防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更适合时代发展,成为新时代青年国防教育的价值源泉。从精神层面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在抗战救国、民族解放、民族复兴中铸就了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谱系,如,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国防教育价值意蕴,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与国防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是天然的“活教材”。
三是丰富育人内涵,使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增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从先秦统一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到近现代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斗争促成中华民族的自觉,在一百多年前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无数有志之士反省国家、民族的存亡,像石榴籽一样抱紧抵御外辱、共建家园,形成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开展党史学习,用民族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激励青年人,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的安全稳定、民族团结。
【注: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船精神’在新时代职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1JDSZ3090) 】
作者:肖明朗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