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些重要论述科学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蓝图,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8;X3 【文献标识码】A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和永续性指明了方向。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现代化中表现为现代化和绿色化的矛盾。只有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现代化建设,才能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永续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实质上就是要求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起来,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永续性要求和特质。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形成的生态文明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是这一生命共同体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客观性。自然相对于人和社会来说始终具有优先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遵循这一规律,人的行为才能取得预期成效。第二,系统性。人与自然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物质变换关系,二者由此构成为一个有机生态系统,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必须按照系统观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系统工程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三,边界性。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复杂的系统演化过程。但在目前的条件下,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存在着一个边界。只有守住自然的生态安全边界,才能确保人类行为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这一理念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中保证人类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深刻反思西式现代化生态弊端形成的科学发展理念。西方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但这一现代化过程是在资本逻辑的主宰下完成的,追求和实现剩余价值成为其价值轴心,对内通过压榨和剥削作为一切财富源泉的工人和自然,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增值,在造成经济危机的同时易引发生态危机。对外通过殖民主义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扩张,大肆掠夺落后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将生态危机扩展到全球。尤其是“八大公害事件”造成巨大损失,后果触目惊心。因此,我们要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就是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科学发展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定语”,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灵魂”。
基于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认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人类不能将自然看作是单纯的对象和工具,而应敬畏自然、敬畏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坚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框架和舞台。现代化就是在这个生命共同体当中展开和推进的历史进步过程,理应实现绿色化和现代化的统一。但以往的现代化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种统一。解决这一问题,既涉及到人与社会关系的变革,又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关于后一个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性原则、特质和方向。
西式现代化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代价惨重;为了转嫁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后来又走出了一条对内治理环境污染对外转嫁环境公害的以邻为壑之路。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制造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是内嵌于西式现代化当中的规定和特征,显示出其反自然、反生态的一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与西式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形成了“苏维埃环境主义”。但随着苏联模式的僵化和苏联共产党的蜕化变质,出现了言行不一、知行不一的问题,严重忽视生态环境监管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最终酿成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悲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要求将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推出中央环保督察等党内法规制度,坚持依靠制度和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坚持承担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义务,坚持言必行、行必果,与苏联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区别。
在反思传统现代化生态弊端的基础上,一些西方学者在不触及西方制度的前提下试图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双赢,试图实现资本主义的生态重建,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一些西方国家将之作为再度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促进了绿色转型,提升了环境质量。生态现代化是一种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和模式,试图通过绿色市场和绿色技术等手段补救现代化的生态漏洞。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种预警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和方法植入到现代化当中,力求将市场和政府、技术和道德等多元手段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之中,与生态现代化具有原则性区别。
在根本上,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按照社会主义本质,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我们坚持将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重要的价值支点,坚持将人民群众共建共治作为重要的动力来源,坚持将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作为重要的社会目标,坚持将“资源公有、物权法定”作为重要的制度保障。总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设想是中国创造和中国创新的科学结晶。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为了切实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性,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就是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将之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坚持将发展建立在生态理性的基础上。无限的自然运动存在着安全边界,要求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护自然安全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关系,让生态空间支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让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嵌入生态空间当中,形成三者良性互动的结构和功能。这样,才能将现代化建设建立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才能以生态理性规范和引导发展理性,确保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从2020年到203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步,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远景目标。与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依序推进的“串联式”的西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协同推进“新四化”的“并联式”现代化。但是,若没有将绿色化置入现代化当中,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难以持续。绿色化就是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坚持用绿色化和信息化相统一的方式引导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城市的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统一。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持续走好现代化之路。
坚持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步,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资本逻辑肢解和破坏了社会和发展的全面性,使西式现代化成为物欲横流的单面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就是追求“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的现代化。我们既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有机地融入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又要将整个现代化建立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基础上,最终要促进和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生态、气候、灾害等方面的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样,才能确保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总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就是要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规划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系统目标当中。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依据和战略安排。
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一要求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要求和新选择,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原则和新导向。
坚持生态优先。面对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的严重挑战,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必须自觉树立生态环境风险意识和生态环境安全意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维护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经济安全和人口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核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统筹平安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我们要将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安全发展的重要要求和方向,将安全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规定,将建立生态环境安全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将生态优先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要求和现实选择。
坚持节约集约。面对依然严重的资源压力和能源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传统美德,杜绝西方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导向的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有效链接和循环。我们要将节约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将建立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将节约集约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和现实选择。
坚持清洁发展。在环境质量向好的同时,我国环境治理仍面临着新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将清洁发展作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要求。清洁发展是狭义的绿色发展。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坚持将污染治理贯穿于产前、产中和产后,实行全程治污。我们要将清洁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规定,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将清洁发展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和现实选择。
坚持低碳发展。由于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大气层的“碳预算”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在一定程度上攀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我们要把低碳发展的要求融入到各项建设事业当中,形成和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政治、低碳文化、低碳社会。我们要将低碳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规定,将建设低碳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将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和现实选择。
“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是对绿色发展的丰富和创新,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内涵和生态要求,明确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和具体举措。
在总体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擘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蓝图,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努力将科学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进展新论断新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22JZDZ0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