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诠释与量子诠释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  吴国林

【摘要】中文的“诠释”与“阐释”有非常丰富的含义。“诠释”是对已有概念、规律、原理等的(因果)推理应用;“诠释”要用语言来解释,包括采用技术手段来解释,它所采用的技术是符合规律的。“阐释”是对隐藏、潜在的事物进行逐渐开显,让事物的真相显现出来。“诠”体现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中文“诠释”的基本含义可从说明、解释拓展为说明、阐释,它们契合了哲学诠释学德文Interpretation(诠释)具有Erklärung(说明)与Auslegung(阐释)的含义。阐释—说明—阐释……的循环结构构成了量子诠释。说明与阐释反映了量子力学是客观性与主体创造性的统一。量子诠释是说明、阐释与意义筹划的统一。延迟选择实验揭示了量子诠释具有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的特点,这是量子科学区别于经典科学的特点。

【关键词】诠释 阐释 量子诠释 视域融合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0.010

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哲学、超验科学哲学、分析技术哲学与量子诠释学。主要著作有《量子信息哲学》、《量子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研究》(合著)、《当代量子哲学论》、《当代物理学方法论》等。

量子力学从早期发展到当代,出现了多种量子力学诠释(Interpretation)。正如孙昌璞院士所说:“澄清量子力学诠释概念不仅可以解决科学认识上的问题,而且可以防止量子技术发展误入歧途。”[1]量子力学的科学研究者,基本上不关注从诠释学(Hermeneutik)角度研究量子力学及其当代发展。在诠释学中,“诠释”(Interpretation)与Hermeneutik的含义及其翻译非常重要,但又有许多争论。为方便,先将Interpretation译为“诠释”、Hermeneutik译为“诠释学”。本文将探讨诠释、阐释、解释及其相关字词的含义,进而探讨诠释、说明与阐释在量子力学中的作用,揭示量子诠释的结构和特点。

诠、阐、解与释的含义

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字的本义是基础,后来演化出来新的字的意义都是本义的引申,有的直接引申,有的间接引申。无论何种引申,都是以本义为根基的。正如王宁说:“本义之所以成为词义系统积累的关键,是因为本义能够带动引申义的系联。”[2]“用本义为起点系联的引申义列,可以贯穿古今,体现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可分割的精神,也体现词汇意义之间的关联。”[3]“从字形上可以探求词的本义,以本文推导引申义。”[4]以本义或原初含义为基础,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等构成了字或词的主要含义。我们可以从中文探究诠、阐、解与释的基本含义。

“诠”:繁体字“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诠,具也。从言,全声。”“诠”的主要含义有:(1)详细解释,阐明事理。《说文·言部》:“诠,具也。”段玉裁注:“《淮南》书有所谓《诠言训》。高注曰:‘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征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故曰诠言。’”其意思是,“就万物之所指,以言其特征(证据),事物之称说,道之根据,因此称为诠言”。(2)权衡;比较。《广韵·仙韵》:“诠,平也。”唐代白居易《和知非》:“因君知非问,诠较天下事。”(3)道理,事物的规律。《玉篇·言部》:“诠,治乱之体也。”《淮南子·兵略训》:“发必中诠,言必合数。”(4)选择。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引《通俗文》:“择言曰诠。”[5]“诠”有“具”、“平”和“体”三个基本含义,其中“具”更为原初,是其本义。“具”:象形字。《说文》:“具,共置也。从廾,从貝省。古以貝为货。”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貝字从鼎,郭沫若所释:以为古从鼎作之字多误为貝’。字象两手举鼎之形。”[6]“廾”,表示两手捧物。简言之,“具”,表示双手捧鼎。鼎是祭祀宴会时的主要器具,用以盛放牲肉。可见,“具”的本义是:双手捧着盛装牲肉的器物,用来准备祭祀宴会等,“具”可引伸为:使用或利用器物(技术)。“具”的主要含义有:准备,备办;器物,器械,器具;具备,完备。[7]“平”的主要含义有:齐一;均等;端正;公正。韦昭注:“平,正也。”[8]“体”的主要含义有:本性,本质;事物的本体,主体;法则;法式。[9]“正”的基本含义是:正中,平正;合规范,合标准;正直,公正;善,美好。《说文》:“正,是也。”[10]

可见,“诠”的含义,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详细解释,揭示事物之规律。“诠”本身表达了事物的规律,它通过事物的规律来进行详细解释,而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就现象论现象。“诠,具也”说明了“诠”使用器具(技术)之意;“诠”之“体”揭示了“诠”表示规律与本质之意,这两者的结合意味着“诠”将技术与规律结合起来了。二是显示公正、规范、善与美好。“诠,平也”,“平,正也”;于是有推理:“诠,正也。”这说明了“诠”揭示了要公正、公平、善与美。三是权衡,比较,选择。“诠,平也”还要权衡和选择,这是一种实践智慧。这就是说,“诠”既包含了事物的规律、本性的含义,这反映了“是什么”与“为什么”;“诠”又包含了规范、善与美,这反映了“应当”“应该”;只有上述两者,无法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诠”还包含了作出的比较、选择,而比较或选择总是人的比较或选择,于是,人的意识或意向就包含在“诠”的含义之中。人在实践中“应当怎样选择”或“如何追求善”,这反映了实践智慧。这三个方面,揭示了从“规律”、“规范”到依据“实践智慧”作出“选择”,这是从“实然”,“应然”,到产生实践“行动”的过程,“诠”将实然与应然统一在实践活动中。

“阐”:繁体为“闡”。《说文》:“阐,开也。《易》曰:‘阐幽’。”“幽”的基本涵义是“隐藏”。“阐”的主要含义有:(1)阐明,显露。《说文·门部》:“阐,开也。《易》曰:‘阐幽’。”韩康伯注:“阐,明也。”(2)扩充,发扬。《广韵·狝韵》:“阐,大也。”(3)打开。[11]“阐”,有“开”、“明”等基本涵义。

其中,“开”的繁体为“開”。《说文》:“开,张也。从门,从开。”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古文从一从収。一者,象门关之形,……从収者,以两手取去门闩,故为开也”。[12]“开”的原初涵义是,借助人自身(手)的力量去拿开门,把门打开;有打开、开放之意。“开”的主要含义有:开门;打开;开创,开发,开辟;解说,表达,启发。[13]“明”,《说文》,“朙,照也。从月从囧”,“古文朙从日”。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朙、明皆古文也……囧象光之煽动,有明意,故可用为明。……日月相合以会明意。”其主要含义有:(1)光明,明亮。《尔雅·释言》:“明,朗也。”《广韵·庚韵》:“明,光也。”(2)明了,通晓。(3)分辨,区分。(4)明白,清楚。[14]可见,“明”的本义是对日、月的象形,月像上下弦的月亮,日像太阳。当日月结合在一起,就会照亮事物,让事物呈现在人的眼前。简言之,“明”的本义是照耀事物,让事物呈现出来,并且能呈现出区别。因此,“阐”的本义是利用人的力量进行逐渐打开、显现,由小到大地展开、将隐蔽渐渐展现出来。“阐”之“开”,是借助于人的力量来开显,与技术没有关系。“阐”可以引申为:将事物从不清楚变得更清楚,将事物本身逐渐地显现出来,让事物更加明白。

“解”。《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象两手解牛角。”[15]甲骨文中的“解”像两手将角从牛身中取出的样子,金文的“解”像两手变为刀形在右边。可见“解”中的“刀”是在后来的演变中才加入的。“解”最早就是表示用两手取牛角,后来才有用刀判牛角。这表明,“解”的本义是借助人自身的力量来分解,后来演变为借助于技术(刀)来进行分解,其基本涵义就是,从整体中取出部分,或把整体分开(为部分)。“解”的含义丰富,其主要含义还有:(1)用刀分割动物或人。(2)剖开,锯开,分割,解开,划分。(3)开,开放。(4)晓悟,理解,知道。(5)解释,注释,讲解。(6)辩解,陈述理由。[16]“解”意在用刀分,分开,剖开,从大剖开到小,仔细解释,陈述理由。“解”意味着,最初仅用人自身的力量,后来采用一定的技术,从小的角度去解释大的,把大的事物分为小的事物。

“释”:繁体为“釋”。《说文》:“释,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別物也。从睪声。”“苗夔击传校勘记:‘睪声当作亦声。《㚔部》睪,目视也。目视所以分别物也。’”[17]釆为“辨”的古字,像兽指爪分别之形,义为辨别。睪,意为横目,意为目视。“释”的本义是,目视兽爪分别之形,意在表示猎人通过兽爪之形能分辨是什么动物,即是说,“释”表示用感官区分、区别可见事物。“释”的主要涵义有:(1)解说,阐释;(2)消溶,消除;(3)解开,松开;(4)放弃,释放等。[18]“释,解也”表明“释”除了有“解”的含义之外,还有区分之意。简言之,“释”的涵盖范围比“解”的涵盖范围要大。

概念比较

由于诠释学要用于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因此,有必要从人、技术与语言的角度对诠、阐、解、释四字做一比较:

“诠”与“解”要利用技术来实现,“诠”的本义表示“使用器具(器物)”,“解”表示用“手或刀”。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诠”本身表示规律,即诠能够将规律与使用技术统一起来,加之诠有权衡、选择之意,于是,“诠”能够将规律、技术与权衡、选择结合起来,或者说,“诠”之“解释”是基于规律和技术进行的解释,借助于理性和技术进行解释,而不是基于人的感性。“诠”用“具”(技术)来解释,可以看作是“诠”的本义的发展。《辞海》第六版典藏版,“诠”有“真理”之意,依据是《淮南子·兵略训》,“发必中诠,言必合数”。[19]这就是将“规律”推至“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就是真理,这是对“诠”的拓展性认识。“解”之解释在于利用“刀”,用刀将整体分为部分,从小对大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是基于人的感觉经验进行的,不一定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而“诠”则要求符合道、规律与真理。

“阐”与“释”都是借助于人本身的能力来实现解释。“阐”用“手”来打开,“释”用“感官(目)”来分辨事物,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一,“阐”突出了打开、显现的逐渐之意,而“释”强调了人利用自身感觉经验进行区分。其二,“阐”有阐幽、幽远之意。

“阐”是将隐蔽开放出来、解蔽出来。但是,“阐”仅凭人自身的力量(手)来打开,只能是依据人的感官或感觉经验来解蔽,这种显现不能有根据地深入到微观世界。“阐”必须依据“诠”之“具”(技术),才能认识微观世界。

而“诠”从言。“言”:按《说文》,“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言”的主要含义为:说,说法;话,言语;学说,主张。[20]“诠”用言语来解释,包括采用技术手段来解释。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来说,用“诠”来分析它们是更为适当的。在“诠”、“阐”和“解”中,惟有“诠”与言语、学说有关,对于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我们必须使用创造的科学语言与技术语言来认识。对于微观世界,必须使用非常抽象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和揭示。这里的科学语言与技术语言都往往不同于日常语言。

“释”的本义表示用“感官(目)”来分辨事物(目视兽爪分别之形);“阐”用“感官(手)”来推开门让事物逐渐地显现出来,从两者的本义来看,它们都是通过感官来认知事物的。但是,“阐,明也。”“明,辨也。”可见,“阐”有分辩之意,这就是说,“阐”之本义可以包含“释”之本义的“分辨”之意。

“解”与“释”的涵义还是有区别的,“解”独有理解、陈述理由的涵义,虽然两字都有分开的涵义,但“解”发展到用技术(手、刀)来进行分开事物,而“释”用目视来区分事物。

由汉字构成词组,词组的涵义及其在词组中字的涵义,需要从字与词两个方面的结合来整体认识,即从词的整体与字的要素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审视,这是一个诠释循环的意义生成过程。仅凭一些词典对词组的含义的解释,显然是不够的。

“诠释”为《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含义是:说明;解释。清代何琇《樵香小记·河图洛书先天后天》:“夫天下之事理,未有离其本始者,其诠释经文,乃全不从是生义,抑又何与?”[21]显然,不能仅从说明、解释这一整体的含义来认识“诠释”,还需要从“诠”和“释”的组合构造进行整体的审视,这是一种诠释学循环的意义探寻,即将部分与整体的意义相协调。基于说明、解释这一要求,基于“诠”和“释”的字的含义,“诠”,有“具”、“平”和“体”等基本涵义,“释”有解,开,理解,注解,陈述理由等涵义。于是,可能生成“诠释”的含义有:一是“具”有(使用)器物、器械、器具,具备、完备等涵义,器物、器械、器具等属于技术,“具”与“释”构成的涵义:有技术地打开、启发、解说;有技术地理解,有技术地陈述理由;完备地理解、解说、陈述理由等。也意味着,“具”与经验检验有联系。二是“平”有公正、合规范、合标准,正直、善、美好等涵义,与“释”相结合,其涵义有:合规范地打开,公正地理解,合规范地理解、注解、陈述理由等。三是“体”有本性、本质、法则等涵义,与“释”的结合,其涵义有:本性、本质地打开、理解、陈述理由等,其意思就是,在对事物进行打开、理解与讲理由时,要从事物的本性、本质来着手,而不是凭借感性认识来达到。四是“诠”还有事物的规律、权衡、选择等涵义,与“释”相结合,其涵义有:按照事物的规律进行理解、注释、陈述理由;有权衡地打开,有选择地打开。五是“释”,会意兼形声字。“釆”像兽爪分別之形,本义指兽爪,引申为辨别。谁来分辨?当然是人去分辨兽。而“释”(“釋”)又是会意字,睪的涵义是目视。可见,“释”的分辨来自于人,或人的眼睛之分辨,“释”的分辨是人自然地分辨。而“诠”与技术有关。将“诠”与“释”结合在一起,就是将技术与人结合在一起进行分辨与打开。六是“平”有权衡和选择之意,与“释”相结合,其涵义:有权衡和选择地区别。考虑到“诠”有技术的含义,于是,量子力学诠释就意味着,利用技术来权衡区分各种量子力学理论。七是“诠”有语言之意,与“释”相结合,其涵义:用语言进行解释。

结合上述分析,“诠释”的含义是:借助于语言、技术,人按照事物的本性、本质,公正地、合规范、合规律地进行理解、注释、陈述理由;借助于技术,依据规律、规范、公平或善,通过权衡,进行选择,对事物进行打开、理解、解释或陈述理由。

“阐”有“开”、“明”等基本涵义,“释”有解,开,理解,注解,陈述理由等涵义,考虑到“阐”与“释”都是借助于人本身的能力来实现解释,以及“阐释”的整体含义“阐述并解释”。[22]“阐”与“释”构成的“阐释”的原初含义有:一是“阐”是人力自然将门推开,“释”的分辨是人自然地分辨,因而,“阐”与“释”的构意是人之感官自然而实现的,并非借助技术强迫所致;“阐”与“释”是一个逐渐的显现、打开,让事物之真渐显出来。二是正是基于上一分析,“阐”与“释”表示借助于人自身的能力(如手、眼睛等)来理解和陈述理由。三是“阐”与“释”表示借助于人自身的能力(如手、眼睛等)来逐渐开显潜隐,让其显现出来,将表面的事物更深入地揭示出来。四是“阐”与“释”表示借助于人自身的能力将事物更宽广、更悠远之意展示出来。“释”的本义并不包括技术之意。因此,“阐释”并不强调要利用技术来揭示。

简言之,“阐释”的含义有两个基本方面:其一,表达凭借人自身的能力使事物从隐到显逐渐展现出来;其二,借助人自身的能力将事物的宽广、悠远之意渐显出来,这一点与文学、诗学、美学所追寻的诗与远方之意相联系。用“阐释”来表达文学、诗学与美学中的理解与解释是合适的,这也正是我国文学、美学界有关专家用“阐释学”来翻译Hermeneutics的重要原因。

“解”的本义是用手从大中取出小部分,借助于技术(如刀)从大到小地分开。这意味着,把事物从大分到小,看一看小的又是什么,从小的方面去解释大的。“解”强调的是“分开”,且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实现。“释”有解、开、理解、注解、陈述理由等涵义。于是,两者结合起来可能生成“解释”的本义是:借助于技术进行分开、理解、仔细注释、陈述理由,但这里并没有讲,分开、理解与陈述理由是否按照规律本身来进行。这里“解”、“释”不具有包括事物规律之意。因此,“解释”这一词组也并不表示从规律上来说明事物的发生。“释,解也”表明“解释”的核心是,将事物本身进行分开、分析事物自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

“诠释”与“解释”的区别在于,“诠释”要从事物的规律来揭示;“解释”则是从整体分开或从大分小这一角度来陈述理由,并不一定是按事物的规律来揭示。

“解释”在《汉语大词典》的主要含义为:解开;开释,释放;分析说明。[23]“说明”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含义是:(1)解说明白。(2)证明。[24]从词来看,与“解释”相比,“说明”独有“证明”之意。国内科学哲学界,对于英文Scientific Explanation,原来译为“科学解释”,现在更多译为“科学说明”,这是适当的,因为科学说明与科学预见,都需要科学理论和经验的证明。比如,“苹果为何落地?”答曰:苹果熟了,枝头挂不住了。这是一个日常解释,并没有给出真正经过证明的原因,这不是科学说明。科学地讲,苹果落地,并不能仅仅分析苹果本身就能达到。我们将苹果剖开,看到苹果内部的组成,这并不能分析苹果为何落地。阐明苹果内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是一个解释。只有认识到,苹果与地球之间有万有引力这一普遍规律,我们才能给出一个充分的说明,即苹果落地的原因在于苹果与它之外的地球之间具有普遍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即使苹果熟了,如果没有万有引力的存在,苹果也不会掉下来。

概括而言,“诠”强调依赖语言、规律与技术,规范、真理、善与美,权衡与选择,这是“诠”所独有的。“阐”强调开显,将事物显现出来,但并不强调是否开显了事物的规律,是否开显技术。“解”强调从大向小分,但不关注用技术来分割时,是否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基于上述分析,有四个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诠释、阐释与解释的范围,谁更大?《汉语大词典》也没有将“诠”的语言、完全之意表达出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诠”的含义也在发展。《汉字源流字典》表明,“诠”的含义有所拓展:诠,形声兼会意字。从言,全声,全也兼表详尽之意。[25]这里将《说文解字》的“诠”从形声字拓展为形声兼会意字。

从会意字来看,“诠”由“言”与“全”结合而成。其中,“言”:郑樵《通志》:“言,从二、从舌。二,古文上字。自舌上而出者,言也。”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言”的主要含义为:说,说法;话,言语;学说,主张。[26]“全”:《说文》,“㒰,完也。从入从工。全,篆文㒰从玉,纯玉曰全”。“全”的主要含义有:纯粹;完整;完备,齐全;全体。[27]可见,“诠”表示完整、完备、纯粹的语言;完整、完备、纯粹的学说。

基于“诠”有完备的语言、完备的学说之意,“释”有“解说、阐释”之意,因此,由“诠”与“释”形成的“诠释”就有如下含义:全面、完备语言的解说、阐释;全面、完备的学说的解说、阐释。因此,“诠释”包含了“阐释”之意,而且是全面、详尽的阐释,是用完备的语言、完备学说进行的阐释。

“诠”,从言,从全。言从言语、学说,“言”体现了认识论;全从玉,玉是一个实体,“玉”体现了本体论。因此,“诠”体现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从词组来看,《汉语大词典》中“诠释”的含义:说明;解释。“阐释”的含义:阐述并解释。“解释”的含义:分析说明。[28]可见,“诠释”包含了说明与解释两方面的含义,“解释”是一个更基础的词。“诠释”完全包含了“解释”之意,还多一个“说明”之意,“诠释”比“解释”的范围更宽。而“阐释”是“阐述并解释”,其中的“并”是表示一个合取,既满足“阐述”又满足“解释”之意,因而,“阐释”的范围小于“解释”的范围,或者说,“解释”的范围大于“阐释”的范围。可见,“诠释”的范围比“阐释”更宽。如图1、图2所示。

从词的涵盖范围来看,诠释>解释>阐释。

第二,“诠释”能表达出“阐”所表达的“开”,即逐渐开显之意吗?有学者认为,“诠释”不能表达“阐释”之意,在笔者看来,“诠释”能够包含“阐释”的含义。“阐,开也”的本义是依赖人将“门”打开,并且向人的感官开显出来。它没有考虑利用技术来进行开显,事实上,对微观世界的开显,必须借助语言(如数学语言和量子理论)和技术的共同开显。

“诠释”之“释”,“释,解也”。“解,判也。”“解”对牛(对象)的打开,从最早的用两手取牛角,演变到后来用刀判牛角,这表明“解牛者”发现仅用手去取牛角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用刀去取牛角,在此过程中,从人手到刀(技术)的转变,牛被逐渐的解开了,即牛得到了开显。“释”还有分别之意,即在对象的开显过程中,能对对象进行区别和比较。

考虑到“诠释”之“诠”,包括了“言”与“全”,即完备的语言和理论,还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结合,“诠”有技术、规律和真理之意。因此,“诠释”不仅有“阐”之逐渐开显之意,而且在开显的过程中,要利用技术、语言和学说,其语言可拓展为数学语言,学说可拓展为科学理论。对科学世界的开显,显然需要人们创造科学理论,还需要创造相应的数学,并发明相应的技术,才有可能显现科学世界的真面目。特别是对于量子世界,只有按照量子对象的存在方式,用相应的量子技术才能进行如其所示的展现。即“诠释”更加适用于对科学世界,特别是对量子世界的说明和解释。

量子对象(如光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测量仪器将影响量子对象的显现方式,而且不同的测量时间得到的(经典)测量结果(测量值)也不是相同的,而是一个概率分布。这就是说,要认识量子世界,必须要有人这一主体,而且主体必须创造新的概念和量子理论,才有可能把握量子世界。人就是一个诠释者,人的不同的测量方式将影响测量的结果。即测量者本身的测量方式和概念将直接影响量子对象的显现。请注意,人的测量方式是利用量子技术将量子系统的性质显现为经典结果,人的测量方式不能等同于人的意识。但人的诠释,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于追寻对象本身,揭示真理。诠释就是用语言、理论和技术对未知世界与未知对象的揭示和开显。

第三,“诠释”能否表达未说出之意?何卫平坚持将Hermeneutik译为“解释学”,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强调的不是已经说出的,而是未说出的,这是他的“解释学就是解构”的核心。[29]前述已论证“诠释”包含了“阐释”之意,而“阐”正是要阐发出未说出之意。

量子世界是用经典语言和经典规律等无法表达和说出的。“诠”由“言”与“全”构成,这意味着完备、完全的语言和学说,显见,对于量子世界这样的对象,必须创造新的概念(这就是不同的前提)和量子力学理论(包括相应的数学理论)去表达和显现量子世界与量子对象,展现其意义。不同的量子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形成了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Interpretation),如哥本哈根诠释、隐变量诠释、多世界诠释等。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都是对量子世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开显。只有当新量子力学诠释与量子对象和量子世界形成相互协调的意义循环时,量子力学诠释才得以成立。目前存在着多种量子力学诠释,并没有表明哪一种量子力学诠释具有更优异的量子科学说明能力和量子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量子力学的各种诠释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种量子力学诠释都是对量子世界的不同的预设,其中包括科学家所创造的新的概念,如非定域、量子纠缠、隐变量、多世界等概念。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都是对未知量子世界和量子对象的不同的探索。

第四,“诠释”的含义从“说明”“解释”,发展到“说明”“阐释”。一是考虑到“诠释”的基本含义:说明,解释;二是考虑到“诠”从形声字拓展为形声兼会意字,“诠”体现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即从文字学发展到哲学层次,那么,中文“诠释”的基本涵义可拓展为,说明,阐释。这就契合了后述的哲学诠释学德文Interpretation(诠释)、Erklärung(说明)与Auslegung(阐释),即中文的诠释、说明、阐释与德文Interpretation(诠释)、Erklärung(说明)、Auslegung(阐释)得到了一致性的相互阐明。可见,说明与阐释成为诠释含义的基本要素。本文第四部分将讨论说明与阐释的关系,它们形成诠释的意义结构。

Hermeneutics的含义与译名

诠释学来自于英文Hermeneutics,德文Hermeneutik,其希腊文Hermeneutike。Hermeneutike来自于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所认同的词源观点:Hermeneutike(诠释学)来自于希腊神话Hermes(赫尔墨斯)。[30]赫尔墨斯是诸神的一位信使,要将诸神的旨意传达到人间。他所做的工作,涉及到原意、翻译、技巧与说服。

诠释学最早起源于对《圣经》与《罗马法》的理解与解释,关注方法与真理。施莱尔马赫实现了诠释学从经典文本转向一般世俗文本的第一次转向。狄尔泰努力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相区分,使诠释学成为精神科学的普遍的方法论。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是人类生存在世的基本方式。诠释者具有优先地位,诠释总是诠释者的诠释。由此,诠释学发生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第二次转向。面对20世纪科学技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正义等重大问题,诠释学发生了从本体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的第三次转向,实践智慧(phronesis)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关注实践参与。

中国古代也有某些诠释学思想,客观地讲,中国的诠释学仍然在经、传和注的道路上行进,处于诠释学的早期阶段,还没有开辟出诠释学新路。西方诠释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Peri Hermeneias”,一般译为“解释篇”。“解释篇”内容不多,主要讨论名词、动词等的定义,解释否定、肯定、命题与句子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将Hermeneias译为“解释”是适当的,“解释篇”还没有涉及到后来诠释学Hermeneutik所开拓的许多主题,如作者的原意、文本的原义、读者接近之义、诠释学循环等。“解释”对应的拉丁文就是“Interpretations”,因此,Hermeneutik与Interpretation有共同的起源。

诠释学的研究对象从早期的经典文本,到一般文本、再到此在,其趋势是将转向自然(包括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对文本、文本的意义的研究和理解,而且包括研究文本的理解的方法论、本体论与认识论,以及文本的理解何以可能等问题,还涉及到实践智慧。

已有一些西方与国内重要学者对诠释学(Hermeneutik)下过定义。海德格尔说:“此在的现象学就是诠释学。”[31]这具有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特点。伽达默尔在《哲学史辞典》中的定义是:诠释学是宣告、翻译、说明(Erklären)和解释的艺术。[32]利科尔说:诠释学是“关于与‘文本’的解释相关联的理解程序的理论”。[33]这是着眼于从文本给出的方法论定义。可见,方法论一直是诠释学(Hermeneutics)关注的核心。

国内学者也对诠释学的定义进行了探索。张汝伦说:“‘释义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34]他将Hermeneutics译为“释义学”,强调关注意义。目前,仅有较少学者采用这一释义学译名。而将Hermeneutics译为“诠释学”,这是一种被采用较多的译名。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等也用“诠释学”翻译。洪汉鼎认为:“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35]潘德荣认为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使用的诠释学定义,但是他仍然给出了定义:“诠释学是(广义上的)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之方法论和本体论基础的学说。”[36]Hermeneutics的“解释学”译名也有一批采用者。何卫平认为,Hermeneutik与Auslegung有关。后者是“解开而释放”[37]的意思,而且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强调的是未说出的,为此,他说,将Hermeneutik译为“解释学”为好。[38]在文学、美学等领域,张江等学者采用Hermeneutics的“阐释学”译名,以显示寻找幽远、飘逸之意。洪汉鼎认为,将Hermenentics译为诠释学,更符合学理一些。但是,从语言学史来看,他认为,将Interpretation译为“解释”是非常适当的。[39]到2021年他仍然将Interpretation译为“解释”。[40]然而,从中文的逻辑来看,如果把Interpretation译为“解释”,而Hermenentics译为“诠释学”,这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

从诠释学的发展历史与当代形态来看,德文版维基百科关于诠释学的界定十分简洁、切中要害:诠释学(Hermeneutik)是关于文本与理解的Interpretation理论。[41]显然,将Interpretation译为“诠释”是更为合理和符合逻辑的。该定义将诠释学的研究对象文本与理解直接点明,诠释学的核心就是德文Interpretation(诠释)。按德文词典《瓦里希德语词典》,Interpretation的涵义是:Erklärung,Auslegung,Deutung。[42]赵登荣、周祖生主编的大型德汉词典《杜登德汉大词典》,Interpretation的含义:【知识分子用语】解释,阐述。说明,描述,阐明。表演,演奏,演绎。相应的动词Interpretieren,除名词具有的含义之外,还有含义:理解、注释。[43]这里将Interpretation专门用作知识分子用语,足见其学术性。Erklärung的含义:解释,说明,阐明,注解。相应的动词Erklären还有含义:说明理由,说明原因。[44]Auslegung的含义:解释,注释。其对应动词Auslegen还有含义:陈列、摆开、展开。[45]Deutung的含义:解释,说明,阐明。[46]在笔者看来,Erklärung偏重于从因果关系给予说明,阐述理由与原因,Erklärung可译为“说明”,这也是科学哲学的科学说明(Explanation)使用的译名。

从德文来看,Interpretation的含义是说明、解释、阐明,可概括译为中文的“诠释”。德文Interpretation的英文对应词为Interpretation。根据英文Merriam-webster网络词典[47],Interpretation的主要含义是:(1)用可理解的术语说明或告诉意义;(2)以艺术或技术的方式再现。显见,英文Interpretation强调是的意义,即对意义进行说明或告诉,但没有德文词Interpretation更为丰富的含义。

Auslegung并不强调因果性,关注对一般文本或事件的解释,Auslegung的解释范围比Erklärung要宽。Deutung是关于文本的解释、阐释。通常情况,Auslegung可译为“解释”,但是,Auslegung在诠释学中有独特的地位。Auslegung是狄尔泰最早用来概括精神科学的理解,即对生命表现合乎技术(艺术)的理解。洪汉鼎先前将Auslegung译为“解释”,目前他赞同将其译为“阐释”。他认为,阐释(Auslegung)是当代哲学诠释学(Hermeneutik)最核心的概念。[48]他引用了狄尔泰的两段话。第一段话的原文是:“Die Natur erklären wir, das Seelenleben verstehen wir。”第二段话的原文是:“Das kunstmässige Verstehen dauernd fixierter Lebensäusserungen nennen wir Auslegung。”[49]在笔者看来,第一段话的erklären,目前哲学界的共识是译为“说明”,第二段话的Auslegung,可译为“阐释”。洪汉鼎强调当代哲学诠释学要将Auslegung译为“阐释”。于是,第一段话可译成“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灵生活”,第二段话可翻译为“对持续固定的生命表现的合乎艺术的理解,我们称之为阐释”。Auslegung在于把未加明确说出的东西加以揭示。[50]这与中文“阐释”的阐幽、逐渐开显潜在事物是一致的。正如贺麟所说,一个译名首先要有文字学基础,既要符合西文原义,又要在中国文字学上找到合适的名词来翻译它。其次,还要有哲学史的基础,既考虑该概念在哲学史上流变的不同含义,又要在哲学史上找到合适的名词来翻译它。[51]对Hermeneutics基本概念的正确翻译,还要考虑自然科学的理解问题。

Interpretation与Hermeneutics是同源的,翻译它们不仅涉及到人文学科,也要考虑整个Hermenentics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因素。人文学科重视理解,自然科学和技术同样重视理解。事实上,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Interpretation(诠释)的重要性。

目前,量子力学有10多种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如哥本哈根诠释、多世界诠释等。一组量子力学的概念与相应的规律构成了一种量子力学诠释,其中“Interpretation”在我国量子力学的早期有两种译名,一为“解释”,另一为“诠释”,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用“诠释”,而“解释”一词用得少一些。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解释”是一个常见词,含义非常广泛。而“诠释”一词更能反映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雅默(M. Jammer)的《量子力学的哲学》一书附标题就是“量子力学诠释(Interpretation)的历史发展”。译者秦克诚在《量子力学的哲学》译者说明中指出:“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专著。”对于每种主要的量子力学“诠释和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各种诠释和主要科学家对量子力学诠释中一些基本问题的回答的异同,各种诠释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分野,分别进行比较;最后列举对每种诠释的各种反对意见,让读者自己判断”。[52]选择量子力学的理论,不仅是一个获得量子世界的科学规律的过程,而且还有一个如何选择和权衡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个具体的量子力学问题,采用何种量子力学诠释去处理该问题,这就是一个选择与权衡的问题。

伊德(Don Ihde)对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有过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体现性关系、诠释学关系、背景关系和改变(Alterity)关系等。其诠释学关系用意向性公式表述为:人类→(技术—世界)。[53]其中,诠释学关系(Hermeneutic relations)所涉及的英文词是Hermeneutic。可见,人类的经验与世界之间需要有技术作诠释学的转换,技术成为世界的一部分。量子世界与人之间就是通过技术进行诠释的,但是,人并不能直接把握量子技术,需要借助经典技术来转换。量子技术的意向性公式可以改写为:[54]人类→(经典技术—量子技术—微观世界),该模式中的“微观世界”就是量子世界。显然,量子世界对人的关系不能用一个“阐释”“解释”来给予表达,而应当用“诠释”。伊德选择Hermeneutic relations来描述技术在人与世界之间居间的诠释作用,显然,技术对(量子)世界的诠释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是量子世界如其所是的显现。对于量子世界的真实显现,不仅需要量子力学理论(包括概念)的先行,而且需要基于该量子力学理论能够成功地制造出量子技术人工物(量子仪器)。这也是笔者将Interpretation译为“诠释”,将Hermeneutics译为“诠释学”的重要原因。当然,我们可以讲文学阐释、美学阐释,但一般不讲对量子世界和技术人工物进行阐释,即不讲科学阐释、量子阐释等。诠释学的德文Interpretation(诠释)的涵义包括:Erklärung(说明)与Auslegung(阐释),[55]事实上,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阐释与说明显示了诠释的意义的结构。

量子力学的诠释、说明、阐释与意义筹划

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由于数学与实验方法的引入,自然科学从神学与哲学中大踏步地独立出来,自然科学以其实证性和有效性大行其道,这使得精神科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地挑战。为了给精神科学奠定基础,使其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狄尔泰将诠释学发展成为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论。19世纪的精神科学,也就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主体的精神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中的客体是主体的精神客观化的产物。狄尔泰认为,精神科学的基础来自于特殊的心理学,其核心概念是体验(Erlebnis),精神科学的知识是从体验,即活的经验推出来的。体验使理解成为可能,也通过诠释的循环去检验和修正已获得的理解。体验通过心理的转移和联结,使精神具有类似性和普遍性。即是说,体验成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纽结。在狄尔泰看来,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别在于,自然科学的对象是外部的、给定的;而精神科学的对象是内部的、活的联系;我们说明(Erklärung)自然,我们理解(Verstehen)精神。说明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一般的规律;而理解是通过内在的体验来进入他人的内在的生命和进入人类的精神世界。理解的核心是意义问题,使用意义、目的与价值等概念进行阐释。应当是何种方式的理解呢?狄尔泰说:“这种对一直固定了的生命表现的合乎技术的理解,我们称之为阐释(Auslegung)或解释(Interpretation)。”[56]即理解是需要一定的程序、方法或技巧。阐释(Auslegung)就是一种合乎艺术的理解,从一定意义上讲,理解就是阐释。阐释是内在的、阐发性的,而说明则是外在的、因果性的。在狄尔泰看来,自然科学的说明不同于精神科学的理解与阐释,诠释学能够为精神科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狄尔泰将理解赋予给精神科学,是否就是肯定的呢?波普尔不同意狄尔泰将诠释学局限于精神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他认为,理解既是人文科学的目的,也是自然科学的目的。人的认识总是始于问题,而且理论渗透在观察之中。波普尔反对“把理解的方法说成是人文科学的特点,说成是我们用以区别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标志”。[57]

自然科学需要观念先行。自然科学需要以一组概念作为基础,这些概念又处于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之中,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概念并不一定为非共同体的成员所接受,这就需要用诠释学的技巧让非共同体成员接受。为此,库恩把这些概念称为科学的“诠释学基础”(Hermeneutic basis),也就是库恩所说的“范式”。有了范式这一诠释学基础之后,科学家就只需要作常规科学研究,即根据范式解决具体的科学难题。因此,库恩说:“尽管自然科学可能需要我所说的一种诠释学基础,但是它们本身却不是诠释学的事业。”[58]在笔者看来,从科学的演化来看,往往先有科学危机、科学革命,然后才是常规科学。在科学危机阶段,出现了许多原有科学理论所不能说明的现象,科学家对已有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失去了信心,于是,人们就开始怀疑原有的科学范式,并试图提出新概念或新规律来说明发生的现象。一旦新概念或新规律说明了关键的反常现象,并且为其他科学家所接受,那么,这就发生了科学革命,形成了新的科学范式。显然,在科学危机与科学革命阶段,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观念,甚至是奇异的观念,提出某种观念的科学家都希望说服(包括使用一些实验证据、一些理论论证等)其他学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一直进行到形成新的科学范式为止,无疑,在科学危机与科学革命阶段,这就是一个既有说明又有阐释的诠释学过程,基于科学的、哲学的等“依据”,采用一定的技巧(如甚至夸大论据的意义)说服他人。

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理论已为科学家所接受,常规科学仅仅是作具体计算吗?实际上,在常规科学期间,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等的基本含义、指称意义并没有阐发清楚,也不清楚这些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所谓概念或规律的基本含义,是指概念或规律自身在科学中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思。所谓概念或规律的指称意义,是指概念或规律在科学中所指是什么,代表什么实体、关系或结构,与客观世界有什么样的关系,揭示其直接的科学意义。[59]比如,牛顿力学在17世纪被建立之后,力、质量、惯性、时间、空间、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不清楚,也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也在探索之中。以质量概念为例。牛顿关于质量的定义是:“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度量,可由其密度和体积共同求出。”[60]显然,这个定义并没有对质量给予清楚的界定,实际上,电磁学、量子力学的研究表明,物质有多种量,如电荷、自旋、重子数等。牛顿力学适用到什么范围,一是需要在应用牛顿规律(这属于科学说明)时,看其是否正确才能判断。二是需要新的物理理论(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给出新的理论的适用范围,在应用科学理论时看其是否正确,这也属于科学说明。三是需要广泛的科学传播(科学的说明)和科学阐释(如诠释学技巧)。可见,在常规科学期间,科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应用和解难题的工作,这属于说明。与此同时,如何理解科学理论的概念、规律的准确含义、指称意义、适应范围以及更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等,仍然需要深入探讨,这属于阐释。因此,在常规科学期间,科学理论的说明与阐释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诠释学活动或过程。

在量子力学的创始阶段,说明与阐释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交替的。比如,能量子概念的提出。在19世纪末,黑体辐射已在短波与长波处积累了经验数据,分别发现了维恩位移定律和瑞利—金斯定律。普朗克在上述两条规律之间凑出了一个数学公式——普朗克辐射定律,依据这一公式,他提出了能量子概念,即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有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这一公式的理论预见完全符合实验结果,也符合在短波与长波之间的经验数据。[61]

普朗克通过凑出的数学公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能量子概念,这是一个阐释的过程,因为能量子概念初步开启新科学——量子理论,他成为量子理论的发现者。然而,正是因为普朗克辐射定律是“凑出来”的,因此,他一直在寻找如何从一般的科学理论(包括电磁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等)演绎地推导出普朗克辐射定律,这是一个追求说明的过程。能量子概念,包括后来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光量子”概念,形成了量子力学的“量子”概念,量子概念的正确性,是通过其后的量子力学建立及其实验检验来确立的。

常规科学阶段,同样发生了诠释学活动。在经典科学期间,科学概念与规律的形式基本上是确定的,其诠释学活动主要表现为科学说明,即利用科学规律求解应用问题,以及如何解释科学概念与科学规律的基本含义、指称意义与语境意义。但是,在量子力学阶段,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形成不同的组别。每一组科学概念与科学规律就构成为一种量子力学诠释(Interpretation)。希利(Healey)将量子力学诠释定义为:当量子力学为真,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描述。[62]现有10多种主流的量子力学诠释,如哥本哈根诠释、隐变量诠释、退相干诠释等。[63]量子力学诠释是理解量子世界的物理学理论,既有观念框架又有数学框架。每一种量子力学诠释就是描述量子力学的新方式,它们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层次或视域对量子世界的描述。

不像经典世界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量子世界为人所认识总是一个渐渐开显的过程,它是一个从潜在到显在的逐渐变化过程。量子世界逐渐向人开显,这是一个阐释,是一种解蔽。从最初的实验的启示或概念的思考,到发现量子力学规律的过程,这是一个阐释过程,也是科学发现的过程。当量子世界的规律被发现了,人们就在量子力学规律下进行科学计算和预见,这是一个说明(即物理学家通常所说的“解释”Explanation)过程,然而在这个说明的过程中,并不是量子力学的概念与规律都完全地显示出来了,被人们清楚地理解了,其中量子力学的某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探索,这就是阐释,包括对量子世界本身、时间、空间、物质等进行的本体论预设都需要仔细拷问和厘清,通过这样的阐释,人们会得到更清楚的认识,而且还可能获得新的量子规律,根据已获得的量子规律,又会作出新的科学预见。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原以为认识清楚的,后来发现过去的认识有不足,进而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个阐释的过程。

一种量子力学诠释是由一组科学概念与量子科学规律构成的,它们处于一种诠释活动或过程。量子力学的概念和规律的发展与使用的过程,也是对量子力学的理解过程。量子力学的概念的提出、规律的发现是一个阐释过程,而量子力学规律发现之后,就是一个应用规律的说明过程。在规律的应用过程中,也会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这是新的阐释过程。比如,哥本哈根诠释中的波函数概念,波函数究竟是什么,到现在仍然有争论。与此同时,面对新的量子现象,还有可能提出新的量子科学规律,这也是新的阐释过程。比如,正在发生的第二次量子革命,就要重新认识量子态、波函数,而且新的概念——量子信息又显现出来了,这也是一个新的阐释过程,在此过程中,将发现新的量子信息规律等,然后又进入到说明阶段。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量子诠释的活动。可见,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阐释→说明→阐释→说明……,是一个不断循环进行的过程。说明与阐释形成了“量子诠释”的循环结构,说明与阐释建构了诠释的意义空间。阐释总是主体的阐释,反映了主体的创造性;而说明反映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说明与阐释反映了量子力学是客观性与主体创造性的统一。

有意义的是,量子力学所揭示的诠释的结构,与诠释学和诠释概念发展的三阶段是一致的。洪汉鼎认为,诠释学与诠释概念发展的三阶段:阐释—说明—阐释。诠释这一概念的意义是经历了一个很重要的正反合转变,即从最初解经学的“阐释”(Auslegung)这一意义,后经近代启蒙运动的“说明”(Erklärung)意义,最后又在更高层次上回到“阐释”(Auslegung)这一意义。[64]

之所以有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不同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作者),这些作者有不同的意义筹划,产生出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虽然相对论也有形式先于阐释与说明,但是,相对论的物理世界仅有一个。然而,量子力学诠释的创立者可以构造出完全不同的量子世界,甚至是违背人们直觉的量子世界,如多世界诠释、多心诠释等。不确定的量子世界是否就如一团泥,你想怎么捏就可以怎么捏,取决于泥塑者的意图。正是量子力学的不同创立者的意识、意向或意图,对量子世界进行先行的意义筹划,才有不同量子世界的澄明或开显。这里的意义筹划是对量子世界的一种先行掌握,提供了关于量子世界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蓝图。当然,这种意义筹划是否正确,还必须接受其后的量子实验的检验。

筹划,就是在意识中,是对未来事物或事件进行的可能的规划或设计。筹划面对一个未来的可能世界。筹划,有可能是正确的,还有可能是错误的。筹划是在先的,当然是对意义的筹划。在量子力学诠释中,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每一位该量子理论的提出者,都有不同的意义的假设,是人的筹划在预先起作用,这就是意义筹划。比如,多世界诠释与多心诠释等,对量子世界与意识有不同的假定。

面对多种量子力学诠释,使用者(使用量子力学诠释的科学家等)的作用不清楚。对于多个量子力学诠释,如何选择?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不同的量子力学诠释之间,存在诠释问题。中文的“诠”有“权衡,比较”之意,即是说,量子力学的诠释正是从各种量子力学的理论模型中作出权衡,在具体的量子力学的应用中作出一种选择。权衡与选择总是由使用者(科学家)的意识或意向进行的,可见,使用者的意识或意向介入到量子现象或量子事件的认识与构造之中,这是原来的牛顿力学、相对论所不具有的特点。

在每一种量子力学诠释中,阐释→说明→阐释→说明……构成了诠释的循环结构。因为基于某种前提,创造性地发现了一种量子力学的方程(规律),这是阐释;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该方程用于预见某一量子经验或量子现象,这就是说明。阐释与说明的一个基本区别是:事物或概念从不清楚变得更加清楚,从不确定变得更加确定,这就是阐释;已创造的概念或发现的规律,原以为是清楚的,经过进一步探索,发现了它们更为深入的含义与意义,这也是阐释,“阐释”即是“阐幽”,即是解蔽。当事物的规律被发现了,人们利用规律以及概念进行科学计算或科学预见,这就是说明,即“道之所依”。

量子诠释的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

量子力学揭示出不同于经典科学的显著特点,特别是量子力学具有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的特点。惠勒(J. A. Wheeler)延迟选择实验就揭示这样的特点,见图3。设光源S发出光子射向光束分离器H1(半反镜),这时光被均分为2a与2b两束光,在这两条光路上分别放置反射镜A和B,使两条光路能在C(第二个光束分离器H2)处相交。(1)当C处不插入光束分离器H2(附图3中虚线所示),探测器R1、R2就能断定光子是从路径B来或是从A来,这表明光具有粒子性。(2)当C处插入H2时,探测器能断定:一个光子同时在走两条路径B和A,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各种延迟选择实验都成功进行了检验。实验最接近原意版本是使用单光子实现的。[65]

如果我们将整个实验装置一次性装好,就是说,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就已经决定插入或不插入第二个光束分离器,那么,实验将分别显示的是光子的波动性或粒子性。但是,惠勒提出,当光子已经经过第一个光束分离器H1之后,在到达第二个光束分离器H2之前,人们再决定是否插入第二个光束分离器H2,这就是延迟选择实验的核心。即是说,当光子通过了第一个光速分离器之后,光已经分裂为两条光路,光的性质就已经被决定了,它的性质不应当受到后面实验装置的改变(插入或不插入第二个光束分离器)的影响。

原来的量子力学实验表明,当光被知道是粒子或波之后,它就再也无法显示光的波动性或粒子性了。而现在的延迟选择实验是说,即使当光通过第一个光束分离器之后,即光子已经被选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选择插入或不插入第二个光束分离器来选择光表现为波或粒子,这就是所谓的“现在将影响过去”。

问题是,实验真是表明“现在将影响过去”吗?延迟选择实验设计的依据是量子力学规律和原理,这属于说明,这是对量子世界与量子现象进行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在于揭示量子世界与量子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惠勒等学者有意识地设计延迟选择实验是为了更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规律和原理(这属于阐释),该实验凸显了惠勒等提出者的意义筹划,从而通过量子实验来检验微观粒子的性质。可见,惠勒延迟选择实验让说明、阐释与意义筹划统一起来了。笔者已讨论了量子诠释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理解的循环、真理等问题,[66]本实验将揭示“量子诠释”具有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特点。

第一,视域融合。按伽达默尔的看法:“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看到的一切。”[67]于是,在这个实验中,“视域”可以定义为“光所通过的区域”。视域就是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光经过第一个光束分离器(图3中的H1),形成为过去视域,可概括为:过去的光+固定的测量装置→过去视域,其中“固定的测量装置”是指H1及其相关装置(含光路)。“过去视域”,就是过去的光通过延迟选择实验的固定不动部分所形成的区域。在探测器末端,第二个光束分离器(图3中的H2)的插入或不插入,将获得光的波动或粒子图象。光经过第二个光束分离器,形成现在的视域,可概括为:现在的光+变动的测量装置→现在视域,其中“变动的测量装置”是指H2是否插入及其相关装置(含光路)。“现在视域”,就是现在的光通过变动的装置(第二个光束分离器的移进或移出)形成的区域。从哥本哈根诠释来看,第一个光束分离器形成的过去视域,实际上是一个可逆的量子世界;而第二个光束分离器的插入或不插入形成的现在视域,实际上是一个不可逆的经典世界。

上述两个视域相“迭加”就是:(过去的光+固定的测量装置)+(现在的光+变动的测量装置)→(过去视域+现在视域)。可简化为:光+延迟选择测量装置→整体视域→处于波动态或粒子态的视域→经典测量的结果(波动性或粒子性)。

过去视域与现在视域,形成为整体视域。过去的光与现在的光,形成为整体的光,即光是一个过程。过去的光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光,也不能简单说过去的光具有波动性或粒子性。光是开放的,在没有完成经典测量之前,就不能说它具有什么样的经典性质(波动性或粒子性)。在延迟选择实验中,过去视域与现在视域融合之后,就产生了不同性质的经典测量结果。

对于延迟选择实验,惠勒还提出“现在将影响过去”,他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正常的时间次序有一种奇怪的反转。现在,我们有权说,移动或移出镜子对光子已经过去的历史(Already past history)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68]他还说:“‘过去’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词。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过去’存在着,除非它在现在被记录到。我们用怎样的量子设备置于现在这一点将会对我们所谓的‘过去’有一种不可否认的影响。”[69]从视域融合来看,现在视域与过去视域的融合,并不是说现在视域参与了过去视域,而是说,现在视域与过去视域相连接,具有迭加性,而且不具有明确的分界区域,最终与经典测量装置相联接,实现了的光的不可逆测量。过去视域是可逆的,因而,具有不确定性,现在视域的确定性让过去视域变得确定起来,从而使整个视域变为确定了。

在延迟选择实验中,光子就成为一个“文本”,随着光子的运动,它成为一个“流传物”,“过去的光+固定的测量装置”成为过去视域,这是合理的。随着光子的移动,相当于把视域从过去推向现在视域。但是,在光束分离器H1、H2之间有一个模糊的空间,这也是惠勒所说的“龙”的“龙头”与“龙尾”是清楚的,中间不清楚,这表明:这个模糊的空间正是两个视域迭加的区域,存在不确定性。

在过去视域与未来视域相交迭的区域,现在与过去交织在一起,原来的“过去”变为具有“现在”迭加之后的“过去”了,于是,“过去”受到了“现在”的影响。与此同时,“现在”也不是原来的“现在”,而是有“过去”的迭加,或者说,“现在”是“过去”迭加之后的“现在”。需要说明的是,“过去”与“现在”有一个迭加的区域,在这一迭加区域,过去与现在是交织在一起的,而远离迭加区域,“过去”与“现在”仍然是较为清楚的。可见,量子延迟选择实验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视域融合的基本框架。

第二,效果历史。延迟选择实验表明,波动性或粒子性并不是光子的本性。光子并不是一个经典的粒子,也不是经典的波,光子是一个没有完成的量子存在(Quantum being),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经典存在,光子具有效果历史的特点。效果历史是诠释的一个重要特点,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70]在伽达默尔看来,历史不是虚无,不是固定的对象,而是有自己的实在,但又在关系中显示出来,历史就是一种关系实在。

假设我们在图3的H1与H2之间的光路(2a和2b光路的对等点)上任意处设置一个x点(图3中没有标出来),能否说光子到达x点后,光子的过去就已经决定了?显然不能这样说。因为当光子没有转换为经典的存在者(即光子没有通过H2之后)之前,光都是可逆的,并不是以经典方式存在,而是以波函数表达的量子态方式存在。这就是说,过去视域是可逆的,不是固定的;现在视域由于量子测量而具有经典的确定性。于是,当过去视域与现在视域不断扩大而相交融,它们之间就有重叠的区域。在这重叠区域,过去视域与现在视域交融在一起,形成整体视域的一部分,正是在重叠区域,现在改变了过去,并使过去的可逆转变为不可逆,从而使整个视域变得确定起来了。换言之,H1处的光子之存在(being),取决于H2处的光子之存在,同样,H2处的光子之存在,也取决于H1处的光子之存在。“现在将影响过去”这一说法是片面的,正确的表达是:“现在与过去共同影响(事物的性质)。”

延迟选择实验表明,光子的“过去视域”成为没有完成的历史,是一个可逆的量子存在,只有经过量子测量转变为经典存在,“现在视域”与“过去视域”相互作用,光子才成为不可逆的经典对象。光子的“过去视域”显示了光子“过去”的实在,这是可逆的,而光子的“现在视域”显示了光子“现在”的实在,这是不可逆的,当光子的“过去”的实在与“现在”的实在相迭加、相融合将形成光子“整体”的实在,这就是光子的实在,正是一个视域相迭加(形成整体视域)的过程,形成总效果。

对于观测,惠勒曾说:“什么是‘观察’?要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那么,为什么是这个词?现在的关键是找一个词,它还没有定义,并将永远没有定义,直到有一天,人们可以比现在(除了前述明显的例子)更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参与者,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他们的观察怎样联合起来定义我们所说的‘实在’。”[71]没有现在的观察,过去的实在就是不确定的,只有当现在的观察才使过去的实在转变为确定,进而共同构成整体的实在。在量子力学中,从微观对象到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效果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光子是一个没有完成的“文本”,它是历史地存在,在历史性视域和整体性视域中,我们才能理解光子。

当我们说光子是效果历史的,其实在是效果历史的,并不否认光子本身有其内在性质。因为光子、电子是不同的微观粒子,它们有不同的质量、电荷、自旋等内在性质。所有的光子也是全同粒子,所有的电子是全同粒子。效果历史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去,而是现在与过去共同构建着历史。所谓历史,就是事件本身及其意义的整体效果。光子自身具有内在性质,它是实体与效果历史的统一。光子就是光子本身及其它的物理意义的整体。

上述研究表明,量子诠释学的核心是Interpretation(诠释),诠释是说明与阐释构成的循环结构,这不同于哲学诠释学的核心Auslegung(阐释)。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是经典诠释的基本特点,也是量子诠释的基本特点,可见,量子诠释学与经典诠释学有共同的特征。尽管经典科学也是诠释学的,但是在经典科学中,没有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这样的特点,因为经典时间与经典空间是均匀的或线性的。在量子科学中,当量子系统受到量子测量时,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不再是均匀的,而是发生根本变化的,而且还受到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因此,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可作为经典科学与量子科学的区分标志。

量子力学的量子测量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问题,就在于量子测量过程就是一个过去视域与测量仪器所形成的现在视域的迭加,这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效果历史的过程,这是经典测量所不具有的。在量子测量过程中,既有说明,又有阐释,是说明、阐释与意义筹划的统一。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ZDA038)

注释

[1]孙昌璞:《量子力学诠释问题》,《物理》,2017年第8期。

[2][3][4]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67、268、7页。

[5][11][12][13][15][16][17][18][20][26]《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7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团等,2010年,第4226、4397、4361、4361~4363、4182、4181~4183、4156~4157、4156~4157、4192~4194、4192~4194页。

[6][7][8][2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1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团等,2010年,第124、124、442~443、148页。

[9]《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8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团等,2010年,第4708页。

[10][14]《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3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团等,2010年,第1538~1540、1599~1600页。

[19]《辞海(第六版典藏版)》,第5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3656页。

[21][24]《汉语大词典》第1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86、244页。

[22]《汉语大词典》第12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72页。

[23][28]《汉语大词典》第10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380、1380页。

[25]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年,第736页。

[29][38]何卫平:《理解之理解的向度——西方哲学解释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10、9~10页。

[30]笔者并不对Hermeneutics的词源进行细致的考证,主要从诠释学学科的演变来追问Hermeneutics的含义。

[31][3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44、173页。

[32][36]转引自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4页。

[33]利科尔:《解释学的任务》,《哲学译丛》,1986年第3期。

[34]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页。

[35]洪汉鼎:《诠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页。

[39]洪汉鼎:《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41页。

[40][48][49][50][64]洪汉鼎:《论哲学诠释学的阐释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41]https://de.wikipedia.org/wiki/Hermeneutik.

[42]《瓦里希德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87页。

[43][44][45][46]赵登荣、周祖生:《杜登德汉大词典(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03、670~671、242~243、493页。

[47]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interpretation.

[51]贺麟:《康德译名的商榷》,《东方杂志》,1936年第17期。

[52]M·雅默:《量子力学的哲学》,秦克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4页。

[53]D. Ihde, Technics and Praxis, Holland: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p. 4–6.

[54][61]吴国林:《量子技术哲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12、1~3页。

[55]需要说明的是,说明、阐释与诠释都有德文词可以对应,但英文难一一对应。英文Explanation,有时译为说明,有时译为解释,但难以译为阐释。

[56]狄尔泰:《诠释学的起源》,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77页。需要说明的是,“解释”与“诠释”已按笔者的译法进行了订正,并将“技术”订正为“艺术”。

[57]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95页。

[58]T. S. Kuhn, The Natural and Human Science, in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edited by E. D. Klemke, Robert Hollinger, David Wyss Rude. 3rd,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1998, p. 133.

[59]吴国林、叶汉钧:《量子诠释学论纲——兼论公共阐释》,《学术研究》,2018年第3期。

[60]伊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62]R. A. Healey, The philosophy of quantum mechanics: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 5.

[63]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pretations_of_quantum_mechanics.

[65]V. Jacques et al.,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Wheeler's delayed–choice gedanken experiment," Science, 2007, 315, pp. 966-968.

[66]吴国林:《超验与量子诠释》,《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67][7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诠释学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11、407~408页。

[68]J. A. Wheeler, Law without law, in J. A. Wheeler and W. H. Zurek (eds.), Quantum Theory and Measure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184.

[69]方励之主编:《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13页。

[71]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宇宙逍遥》,田松、南宫梅芳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54页。

责 编/肖晗题

Interpretation and Quantum Interpretation

Wu Guolin

Abstract: Chinese "interpretation" and "Aulegung" have very rich meanings. "Interpretation" is the application of (causal) reasoning to existing concepts, laws, principles, etc.; "Interpretation" uses language to explain, including the use of technical means to explain, and the technology it uses is in line with the law. "Auslegung (Explanation)" is to gradually reveal hidden and potential things, so that the truth of things is revealed. "Interpretation" embodies the unity of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Chinese word "interpretation" can be expanded from Erklärung and explanation to Erklärung and Auslegung, 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meanings of Erklärung and Auslegung in German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ation) i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e cyclic structure of Erklärung—Auslegung—Erklärung…constitutes a quantum interpretation. Erklärung and Auslegung reflect that quantum mechanics is the unity of objectivity and subject creativity. Quantum interpretation is the unity of interpretation, Auslegung, and meaning project (Entwurf). Delayed-choice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quantum interpret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sion of horizon and history of effects, which distinguish quantum science from classical science.

Keywords: interpretation, Auslegung, quantum interpretation, fusion of horizons

[责任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