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 高培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是一种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历史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形态、国家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推进和拓展形成了以“人民中心论”、“本国国情论”、“文明协调论”、“和平发展论”为理论内核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对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中心论”的现代化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生产力不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目的,而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导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本国国情论”的战略路径,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从现代化动力机制看,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有效地发挥了政府作用;既充分利用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从现代化战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变化提出和完善现代化目标和战略,并以“五年规划”的形式加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优先的经济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经济活动的质的提升上,超越了主流经济发展理论更多关注经济增长数量的传统。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表明,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要基于自身国情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明协调论”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形成了人类文明交流发展的新的理论逻辑
现代化是一个文明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过程。西方现代化开启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但其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过程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单维转型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串联式的文明进步逻辑。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就形成了一个并联式的文明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各类文明协调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系统协调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摒弃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冲突的文明发展逻辑,探索和创立了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论”的国际化路径,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融入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态度,成为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中国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积极承担自身责任,无论是面对世界金融危机还是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中国都充分发挥了经济压舱石的作用。特别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世界范围面临的一系列现代化困境和危机,中国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为推进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在第八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暨人民论坛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