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锤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健康发展;坚持开放包容发展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关键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强国 【中国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强调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大战略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强调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制度建设。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仍需不断提升,如“从0到1”的原始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尚且不足,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缺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牵引,各创新主体的功能还不够明晰,创新主体之间缺乏高效协同和联合攻关,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的融合度还比较低,所形成的小规模科研组织和自由探索的科研方式,还无法支撑起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目标的实现。为此,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特别是提升我国的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重大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早日建成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深刻内涵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当下及未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区别于传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队伍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和企业的研发、工程科技队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使命、任务、组织、成效等方面有着新的内涵和特征。首先,使命定位高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包括围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大科学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并以持续承担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和战略任务作为重要牵引。其次,战略责任重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致力于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解决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网络安全、国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某个区域和行业的单项技术、单个产品的问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形成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面对战略需求的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再次,组织模式独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再是单纯地依靠自由探索的科研组织模式,而是以国家重大使命和战略任务为牵引,依照体系化、协同式、有组织的方式推进科研工作,既有长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稳定型团队,也有面向国家重大需要的应急型科研团队。最后,创新成效鲜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特别是重点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既能在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发挥先锋骨干作用,又能在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和工程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能够持续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其中,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以新建的国家实验室为重要主体,以优化、重组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国家实验室要积极完成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科学等重大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实验,力图在重大科学原理发现、重大工程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同时也要在成果转化方面有新的探索和突破,力图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若干具有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创新集群。国家实验室按照“四个面向”的部署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力争形成多学科、产学研结合、成规模的新型研发组织。国家实验室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将进一步加快原始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创新,为基础研究的原理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机理分析提供强大支撑。
国家科研机构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主体,会同我国在农业、林业、医学、中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形成国家级科研体系。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关注具有转型意义、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等科研工作,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域下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资源丰厚的优势,通过重大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前沿性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有组织科研是高水平综合研究型大学和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形式,通过承接国家重大任务、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形成未来科学和未来技术等新优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围绕大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有组织科研中。在有组织科研中弘扬科学家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战略科学家的根本要求,力争培养一批战略性科学家和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领军企业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嵌于产业内的重大科研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与发展科技领军企业,不断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为己任的高水平科研队伍。科技领军企业要依托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愿景、使命和战略,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以及完善的创新文化,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形成以企业研究院为主体的自主研发与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方面形成显著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同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国企民企合作创新,努力形成高能级创新联合体,牵头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进行产业共性技术“卡脖子”问题攻关,切实保障产业链安全,提升供应链韧性水平,加强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探索未来产业的培育,从而为我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断强化以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科研院所体系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中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而显著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重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突破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更多的未来技术,更好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2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与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目标。既要尊重科学,又要鼓励创新探索。以加快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契机,从顶层设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要素配置、评价体系等方面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形成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合力。
分析我国科技力量的现状可知,我国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创新战略还不够明确、创新资源聚集还不足、科技管理还不到位、科技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例如,开展“有组织科研”就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益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面临的科研问题愈发复杂多样,需要汇集多个学科力量、多支专业队伍联合攻关才能解决,因此,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发挥自由探索优势,整合大学相关院系,甚至整合全国相关大学、产业的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工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有组织科研”是指高校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定向性、系统性、有组织性的科学研究模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高校的科研团队在凝练科学问题、研发过程以及研究成果推广扩散的有组织性。
而科技领军企业在创新联合体方面的探索,也体现出新型举国体制的特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实施国家重大项目等为支撑,依托企业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以市场化、激励相容的原则吸收大学、科研院所、同业或跨界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并通过价值创造、场景驱动、开放协同、国际化合作等市场行为进一步加快提升所在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既能避免行政主导下固有的宏观管理僵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不足,也可以避免市场机制主导下的短期化目标倾向、资源项目分散不足、核心能力薄弱等弊端,其典型事例是我国高速列车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科技创新联合体。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举措
进入新发展阶段,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世纪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多重因素叠加背景下,建设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界定与科学评价问题。二是战略思路和顶层设计调整后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问题,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新型国立科研机构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及其体制机制创新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机构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问题。三是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各类创新主体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战略组合问题,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问题,以及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和融通创新的制度政策供给问题。四是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环境优化和创新要素的培育、整合、配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的体制。”对此,需要把握两大要点。一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建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科技领导体系,从更高层次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保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够迅速有效地贯彻执行,需要将党的领导体现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规划布局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制设计、能力建设、制度安排等环节,不断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治理体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运用科学思维,建立科学的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监管等机制,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发展的道路正确。
第二,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实验室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力建设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实验室,并加快吸引汇聚国内外大量顶尖科学家进行大规模、跨学科的科研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例如,怀柔科学城加快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11个科教基础设施和13个交叉研究平台,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高度集聚区。
强化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建设与发展,突破传统的企业科研组织界限,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集成内外部创新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加大对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建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以“揭榜挂帅”为特征的开放型创新机制,把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产业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组织起来,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构建有助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产业创新生态。
第三,通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锤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科技风险研判和预测、有效的科技战略分析,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多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和核心团队,在关键核心领域形成更多的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
第四,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培养与造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实施更为动态、更为精准的科技评价体系。尤其对原创性强、周期性长的科技创新活动,探索实施更加重视周期、团队的考评体系,为这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在破解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过程中,面对“久攻不下”的基础材料、基础软件、核心工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难题,相应的攻关团队常常需要在数年内进行数万计乃至数百万计的实验。因此,需要进一步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此,拥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在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方面狠下功夫,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服务水平,为国家战略科技人才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坚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使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安心地从事科技创新工作。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力军,要不断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和成长环境,加大相关重大科技项目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倾斜力度,让“科技创新的挑战性”成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新动力,不断促进青年才俊奔涌而出。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为全面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创新牵引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提供制度性支持,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上给予优先资助,形成未来的整体性优势。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实施鼓励创新的精准减税政策和人才汇聚政策。
第五,坚持开放包容发展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同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对此,立足国际视野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牢牢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此基础上,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支持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丰富合作内涵、完善合作布局、创新合作机制、做强合作平台、提升合作水平,充分整合知识、技术、人才等全球创新要素,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在形成内核强劲、合力强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发挥关键核心作用。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
③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⑤陈劲、陈元志、李树启:《自立自强:论新时代科技创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年。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