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培养造就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的青年人才队伍,激发青年人才活力,有助于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及效能、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动能。充分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拓展青年人才谋事创业的舞台空间,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
【关键词】青年人才 人才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动能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技能突出、创新意识强烈、奋斗精神持久的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强化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充分激发青年人才活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能够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经久不息的动能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予青年人才新使命、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科学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精准概括和深入阐释,并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赋予了青年人才新使命和新任务,为青年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展现聪明才智、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青年人才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需要庞大繁复的社会系统和资源作为支撑,以满足庞大人口需求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奠定了人才自主培养使用的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要求青年人才勇立潮头、主动作为和艰苦奋斗,充分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强化青年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青年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时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既是共同富裕的目标群体,也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青年人才发扬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磨砺个人本领,推动民生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共同富裕推进的先行者和领航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提升青年人才综合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它能够有效避免西方现代化盲目崇尚资本,而精神文明建设出现滑坡的弊病,从而走出“硬实力+软实力”有机融合的现代化道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也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内涵和解释效力。青年人才作为最具有生机活力的群体,其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激发青年人才活力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效赋能。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对青年人才而言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激发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源于儒家传统的和谐思想,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尊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张经济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和根本遵循。青年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其创新意识强烈、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效益显著,是我国紧跟世界前沿科技创新趋势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必须重点培养的对象。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充分激发各类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鼓励青年人才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和全球气候治理,争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拓展青年人才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强调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加快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与变革,致力于寻求利益共同点和合作连接点,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美好和谐的国际社会。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纵深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逆全球化浪潮甚嚣尘上,国际上科技和人才竞争愈发激烈,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的拐点,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聚集,对青年人才的支撑作用提出更高要求。青年人才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总量规模、结构层次和流动配置影响着国家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方向。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面向未来、面向科技前沿的眼光为青年人才提供支持,重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队伍,鼓励青年人才做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维护者。
塑造并发挥青年人才队伍优势,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方面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科技、人才、创新联动发展。作为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青年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成长发展潜力巨大,拥有创新意识和活跃思维,是我国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基础。因此,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青年人才,塑造并发挥青年人才队伍优势,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方面。
激发青年人才活力能够极大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才储备与转化决定了国家社会发展的潜力与高度,而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加快培育人才红利和人才优势迫在眉睫。其中,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实现人才储备转换为人才红利释放的核心关键。具有高可塑性与强学习能力的青年人才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提升区域技术吸纳和创新能力,助力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动力支撑作用。统筹推进科技、专业技术、生产经营等各领域青年人才培养,加快青年人才梯队建设,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充分调动青年人才积极性与创造力,引导青年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激发青年人才活力能够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效能。在当今世界,科技和人才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关于这二者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多国均推出超常规举措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于我国而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吸引力度,厚植各类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沃土。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在于人才驱动,创新驱动的着眼点在于激发人才活力,青年人才政治素养良好、创新思维活跃、创造力和精力充沛,在科研活动和各类重大任务中起着骨干支撑作用。激发青年人才的活力,能够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持续动能,减少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充分挖掘青年人才创新潜力,能够促进国家创智创新创业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国际前沿科技攻坚和“卡脖子”技术问题突破,提升科技成果的品质和影响力。积极调动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热情,鼓励青年人才勇于挑战、攻坚克难,敢于挑起新时代发展大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激发青年人才活力能够显著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从当前人才发展和流动的规律来看,青年人才的理想信念、规模结构和综合素质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青年人才的争夺也成为各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谁能在人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占据优势地位,谁就能在下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来临时抢占先机,取得巨大的发展优势。我国人口规模庞大,青年人才总量巨大,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性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亟需改革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科学性有待增强等现实问题,青年人才活力激发程度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之间尚存在差距。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偏少,青年人才成长发展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职业发展“天花板”问题还需重点突破。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和学习潜能,坚定青年成长成才决心,增强青年人才干事创业信心,有助于将我国规模庞大的青年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才队伍实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和增添动力。
为促进青年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平台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党对青年人才发展的感召和指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管人才原则作为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激发青年人才活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应充分发挥长期开展青年工作的宝贵经验和组织动员优势,强化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人才,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人才,促进青年人才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积极主动承担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依托各级党委和党组织,推动党建引领和青年人才发展同频共振,遵循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和科研创新规律,强化用人单位在青年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上的主体功能,为青年人才发展需求提供全周期服务。着力发挥共青团、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吸引和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党的行列,不断创新拓展青年政治人才培养方式,全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思想教育工作。
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青年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桎梏。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培养造就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青年人才梯队,需要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青年人才,着力解决限制青年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针对青年人才发展普遍面临的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等问题,应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推动青年人才培养引进、开发使用、选拔评价、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高效联动和全域创新。一方面,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坚持“四个面向”,注重从乡村振兴、基层一线和科技前沿攻关中选拔和使用青年人才,促使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健全完善全链条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育才主阵地作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畅通各领域青年人才职业发展渠道。另一方面,秉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理念,统筹推进用人主体放权和人才减负松绑,建立健全有助于青年人才成长和科研成果高质量产出的评价机制,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奋斗热情。优化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在成果分配中最大程度体现知识和创新价值。引导城市青年人才向农村和偏远地区流动,逐步破解区域人才发展存在的“马太效应”。
科学部署重大战略平台,拓展青年人才谋事创业的舞台空间。推动青年人才形成地理聚集优势,提升青年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促进各类人才发展平台提档升级,梯次打造国际一流、辐射广阔的人才创新平台矩阵。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大力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鼓励青年人才聚集的区域和城市打造国家战略性创新平台,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全面增强我国对全球青年人才的吸引力。瞄准国际前沿科学领域和“卡脖子”技术问题,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经费支持、资源保障,推动更多人才支持计划向青年人才倾斜。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多方面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主持重大科研项目。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整合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等多部门力量,着力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注重经营管理、乡村振兴、新型行业等领域青年人才培养,加快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激励青年人才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形成“万马奔腾”的人才竞争格局。
精准满足人才发展需求,营造有助于激发青年人才活力的良好生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生气的力量,做好青年人才工作是关乎国家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推进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开发,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需要精准把握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问题,以超常举措破除青年人才成长道路上的烦恼和束缚。聚焦青年人才的发展需求,鼓励用人单位制定青年人才发展规划,依据不同类型、不同领域青年人才特点针对性给予资源支持,激励青年人才担纲领衔和组建创新团队,改变论资排辈的旧观念。聚焦青年人才的工作、生活需求,着力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和培养青年,推动服务供给链与青年人才需求链精准匹配,重点为青年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父母养老等服务,差异化满足青年人才婚恋交友等需求,有效缓解青年人才发展的外部社会压力,促进青年人才安心发展、安居乐业。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鼓励青年人才面向战略性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创新创造活动,持续产出一批高价值和有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
(作者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民日报》,2021年9月29日。
②刘长军、谢瑜、谢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当代青年人才发展困境及其治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