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担当和斗争精神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担当和斗争精神的理论内核及其时代特色,知道为什么要担当、为谁担当和如何担当,提升担当和斗争的动机意愿,激发担当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担当和斗争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担当精神 斗争精神 干事创业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弘扬担当和斗争精神,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败,关乎党员干部个人能否成长成才。要找准弘扬担当和斗争精神的着力点,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促使干部“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让担当和斗争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担当和斗争精神的理论内核及其时代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五个敢于”以及对年轻干部提出的“六个要求”,对担当和斗争精神作出了高度凝练、科学阐释和时代解读。“五个敢于”指的是干部要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六个要求”是指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担当作为的要义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斗争精神要求干部秉公办事、铁面无私,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
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担当和斗争精神创造历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40余年,我们党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弘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勇气、品德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更为可贵。”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制胜法宝、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的义务和干部的身份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涵养和弘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鲜明特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则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所期待的担当干事型干部的特质和要求。是否具有担当和斗争精神,则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以担当和斗争精神迎接风险挑战
早在2018年1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列举了当前我国面临的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今天人类正面临更为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从瘟疫、饥饿和战争,到气候异常、物种减少和能源短缺,再到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各种新安全威胁等。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繁重。
这些都对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在艰难时刻和危急关头,越需要领导干部增强担当和斗争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践行初心使命,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以其担当、斗争和牺牲精神以及特别能战斗的姿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也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因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脱离群众、大耍官威、弄虚作假,甚至因擅离职守、临阵脱逃等行为而被追责问责。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已成为常规或常态化的决策和管理方式,而不仅仅是非常态时期之所需。党员干部要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将底线思维、忧患意识与风险观念贯穿到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及各项工作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要有胆略谋略、善作善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防范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要勇于担险解难,面对疫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危机时,临危不惧、冲锋在前,攻坚克难,把问题解决在第一线;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准斗争方向,坚定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在重大风险和危机面前,敢于出手,敢于应对,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找准弘扬担当和斗争精神的着力点
强化担当作为的动机与意愿。要调动干部干事担当的积极性,激励干部锐意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正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干部形象的真实写照。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使党员干部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要加强爱岗敬业精神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增强党员干部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要大力营造干部干事担当的精神氛围和社会土壤。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对干部提出了七项基本要求——大力教育引导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着力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凝聚形成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这对于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是一种激励与鞭策,对于形成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氛围和社会土壤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提升担当作为的能力与本领。针对当前干部队伍存在的能力不足、本领恐慌尤其是“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要有紧迫感,练内功、强本领,不走偏、不落伍、不掉队,提升“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素质、能力与本领。一是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及学习本领是领导干部最根本的本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提升专业技能。包括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的能力,增强“八项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领导干部要具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强化干部岗位适应性培训机制,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岗位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三是注重实践锻炼。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培养复合型专业化的领导干部,跨领域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强化制度和政策执行力。“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本,重在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制度和政策执行的极端重要性,着力破解影响制度和政策有效执行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形成了增强制度和政策执行力的一系列创新经验和思想。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并付之于实践。执行力是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能力,也是担当和斗争精神落地的根本保障。提升党员干部的执行力,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和我们党能否健康发展的“命脉”所在。执行力就是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注重行动与狠抓落实是担当和斗争精神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党员干部要提升执行力,打通制度和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要崇尚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要真正做到党和人民需要时,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之能成。
建立担当作为的正向激励机制。一是树立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要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把那些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让“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的干部大展身手。二是改进督查检查考核的方式方法。要近距离接触、多角度考察干部,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根据干部所在岗位的类型,研究制定不同指标,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考核;完善考核工作中的限时办结、督查问责等过程管理方法,对重要工作缩短考核时限并加强对实施过程的跟踪调度。当前要特别注意切实为基层减负,力戒“痕迹管理”,解决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等问题,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三是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如成立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政法、市场监管、安监、审计、环保、督查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容错纠错裁定委员会,细化责任判别和认定的标准,明确界定容错范围,形成容错免责的规范化程序等。要尽快解决容错纠错裁定主体不明确、容错纠错程序不规范、容错纠错内容过于宽泛、容错纠错的边界与尺度难以把握等问题,让容错纠错机制在促进干部担当干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为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强化制度执行力研究”(项目编号:20ZDA1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22年10月25日。
②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求是》,2021年第21期。
③习近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求是》,2022年第3期。
④《习近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人民日报》,2019年3月2日。
责编/靳佳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