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维度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又有属于中国的样式和特色。作为一种“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具有现代化的共同“本质规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属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具有中国特殊的“空间规定”;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探索,具有与时俱进的“过程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新道路,具有自我标识的“关系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超越突破的“文明规定”。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特征 中国特色 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共同追求,在不同民族和国家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可以从六个方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现代化”道路和模式,体现着现代化的共同“本质规定”。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发展方向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安下心来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快了现代转型进程。从发展规律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实质是社会结构及其要素的变迁,是过程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在现代化初始阶段,大都面临旧体制机制、思维、习惯的束缚,首先需要“破旧”,注重解放思想、打破规矩,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风险越来越多,这时就需要保持“平稳”,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现代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要突破现代化发展的内部“瓶颈”与外部“天花板”,就特别需要“立新”,注重完善社会治理来实现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成熟定型。从现代化社会的一般特性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社会现代性特质的普遍增长。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总会有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等现代性的普遍特征”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现代性特质普遍增长,但没有重蹈西式现代化的“自我反噬”,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超越和改写着现代性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属性规定”。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属性和制度基础。历史和现实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与开创,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社会属性上有根本的区别。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践行“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由于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结构,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对立。同时,维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这种贫富差距和社会对立是资本主义推动现代化发展获取超额利润、实现霸权统治的内在要求。而社会主义包含着“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蛋糕”的做大、切好与分好问题,朝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奋进。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理念。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控制社会并奴役人”,其结果是“见物不见人”,人之主体价值和意义的消弭。与此不同,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强调人的解放和发展是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样本,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特殊“空间规定”。现代化的空间规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处在一定的空间边界、地域环境之中,具有地域性特征,或者说叫地方性特征。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坚强领导,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接续奋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内涵的核心与基础。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历史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文化滋养。这种价值引领和文化滋养不是历史文化的直接“再版”,而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华历史文化中的智慧和精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现代化的“后来者”只有立足自身实际,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才可能避免被现代化的“先行者”所误导、同化,也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实际决定了“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用符合别人实际、解决别人问题的现代化模式与现代化道路来强行裁剪和规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性”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生成性展开,具有与时俱进的“过程规定”。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无到有探索出来的。晚清以降,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经历了百余年的曲折探索。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自己的路”,紧紧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方向和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和实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上守正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由追赶到超越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现代化,尽管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在诸多方面深受“苏联老大哥”的影响,具有“跟跑模仿”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破旧立新、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的东西”,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某些方面具有“跟跑模仿”的特点②。中国加入WTO后,注重自身主体性建构,部分领域逐步开始与世界“并跑竞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囿于资本增殖的“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扩张并维系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既得利益的“支配—从属”体系,在本质上是排他性的现代化,是试图垄断和终结历史的现代化,是固步自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与时俱进、面向未来,能够开启社会新形态与人类新文明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标识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道路”,是相比较而言的“新”,因而具有自我标识的“关系规定”。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式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突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吸收借鉴了西式现代化道路的有益经验,但决不是西式现代化道路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国式”内涵开创了现代化道路的“新版”,突破了西式现代化道路和模式,打破了“全球化=现代化、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思维定式和话语垄断。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扬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克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缺陷和弊端的同时发挥了社会主义因素在通往现代化道路上的积极作用,给中国带来长期稳定的同时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使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最后,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而言是“新道路”,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而言有“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吸收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但因其新的“现代化”属性和“中国式”内涵而成为与以往道路完全不同的“新道路”。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依靠“行政驱动、要素驱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言,更加强调“创新驱动”,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明”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实现中华民族的文明赓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超越突破的“文明规定”。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突破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局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文明史意义。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高扬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防范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所强调的资本为本、个人至上等负效应。既不输出战争与革命,也不输出饥饿与贫穷,有效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文明所推崇的“资本至上”“国强必霸”“文明冲突”的逻辑,开启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植根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古通今、以古资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满足中国需要的新型现代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对传统文化局限性的超越突破。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朝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接受其规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着一种新的前进方向、发展方式、价值理念和实践标准,在总体上“规范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并使其不断前进,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价值指引和价值选择。”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蕴并已经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未来的发展中自觉朝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接受其规范。

(作者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YJC710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郑州大学党的建设研究中心2021年招标项目资助】

【注释】

①孙利天:《现代性的追求和内在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②韩庆祥、方兰欣:《论习近平新时代观》,《阅江学刊》,2019年第4期。

③王立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22年,第12页。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