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3年还有十余天,一场特别的学习研讨在广东茂名紧锣密鼓地展开——12月13日至15日,茂名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一连三天学习研讨,发挥集体智慧,为茂名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系统性找准谋实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
12月15日,茂名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会总结会现场(刘栋铭 摄)
这是一场基于充分调研的研讨。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茂名市委即作出部署,四套班子成员及法检两长组成5个调研组,围绕10个课题37个专题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形成了37篇调研报告。这次集中调研,是茂名历年来规格最高、范围最广、课题最多的一次。
这是一场议题涉猎广泛的研讨。研讨会分5个主题和总结会,结合调研成果,分别围绕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构建“两个圈层”大茂名城市格局、绿美茂名生态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等主题深入交流,与会者不仅限于中心组成员,还包括非中共党员市领导,市直有关单位和各行政区、经济功能区的党政“一把手”。
这场研讨会展示出茂名抢抓高质量发展机遇,奋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锐气和决心。很多人关注这场会议。大家想知道,茂名如何判断当前的形势?如何排布接下来的工作?
答案令人振奋。
产业怎么干?
兴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个没有制造业的城市是没有未来的。茂名制造业的根脉在哪里?在60多年发展中壮大的石化产业当之无愧。2021年茂名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中,茂名石油化工业就占了七成,支撑了茂名发展大局。
露天矿生态公园,这里是茂名石油化工业的发源地(李康华 摄)
“茂名抓经济必须抓制造业,抓制造业必须抓石油化工业。”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一语破的,“茂名过去靠石化制造业起家、发家,积累了GDP总量3698亿元的厚实家底,但经过60多年变迁,也仍然要靠制造业当家、兴家。”
60多年间,茂名石油化工业经历了3次决定命运的大转型——
20世纪60年代,从“页岩炼油”向“以原油加工为主的生产结构”转型;上世纪90年代,从“单纯炼油”向“炼化一体化”转型;进入新世纪,从“专注产业链上游”向“既拓展上游又重视中下游精细化工”转型。
每一次转型都踩准了时代发展节奏,顺应了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要。到如今,新的挑战和考验已到眼前——
一方面,传统炼油已成夕阳产业;另一方面,化工产业方兴未艾。应当看到,国内乙烯消费和供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新挑战新考验倒逼着茂名加快石化产业第四次转型升级的步伐,转向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赛道,这也成为茂名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关系未来招商引资、要素流动等方方面面。
新赛道上,一批大项目正快马加鞭——
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和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减油增化”,让原材料在茂名“吃干榨净”,把石化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延伸;
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发展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特性材料,同时依托丙烷脱氢发展氢能产业链,用于合成氨生产、生物航煤、低硫船用油以及为燃料电池供应氢能;
丙烯腈产业链项目将形成“丙烯腈—聚丙烯腈—碳纤维—汽车轻量化新型材料”产业链;
……
这些项目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必须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抓好。
在茂名滨海新区,公用管廊与化工仓储库区建设加快(茂名港集团供图)
观大势,谋全局,闯新路,茂名“产业怎么干”有了新轮廓。
12月14日,在2022年茂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上,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飞透露,“突出制造业当家,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升石油化工、现代农业、建筑业三大千亿级传统产业,壮大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南药健康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引进高新电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王雄飞提到,将全力构建有竞争力、可持续的“3+3+3+N”现代产业体系,挺起茂名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这是茂名“3+3+3+N”现代产业体系首次亮相,备受企业家关注。分析指出,茂名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措施,在接下来召开的市委全会上还将有更为具体的部署。
城市怎么建?
“两轴—两个圈层”相结合布局
有人说,广东有两座移民城市,或者说是先有规划后建城的城市,一座是深圳,另一座则是茂名。
茂名市中心城区,一条命名为油城路的主干道横跨东西。油城路一路向东,见证了茂名市区由小到大的滚动年轮。
茂南区站南片区(冯洁云 摄)
在向东向南靠海发展的大方向引领下,近年茂名规划建设了茂东片区、高铁新城、共青河新城等重要片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建市初期的36倍多。
然而城镇化率低的问题,一直没有改变。2021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2%,广东全省城镇化率74.63%,茂名仅为45.06%,排名全省倒数第二。
城镇化率低给茂名带来一系列城乡发展问题。比如,茂名劳动力常年大量输出,2021年达到208万人,约占户籍人口的25%,这与城市产业不发达、城市优质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紧密相关。
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建设紧凑型城市,是茂名破题之要。这就要求处理好“城与产”“城与乡”“城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当下最关键的是强化规划引领。
入夜,电白主城区万达广场商圈流光溢彩(何伟 摄)
继去年底“两轴”布局提出后,今年10月茂名又提出“两个圈层”,形成“两轴—两个圈层”圈带结合的城市布局。
“两轴”布局早为公众熟知,以茂名大道、滨海旅游公路为主线的城市发展轴,解决的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重点“落子”问题。
何谓“两个圈层”?以高铁新城为核心,构建城市北中南东四个组团融合第一圈层,及周边30公里范围内高州、化州、电白、滨海新区一体化发展第二圈层。第一个圈层将打造成为茂名城市发展动力主引擎,第二个圈层将打造成为茂名城市发展的主阵地,高规划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高铁新城,谋划连接各组团之间的市政道路,推动城产、城乡、城港融合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穿城而过的袂花江将成为重要轴带,规划建设一河两岸,打造拥江发展、跨江南进的高品质城区,这是茂名城市建设的方向与未来。
茂名正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城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一座山水并茂、蓝绿交织、城乡融合的现代化城市呼之欲出。
县域怎么振兴?
因地制宜探索强县促镇带村路径
县域经济,一直被视为茂名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年广东省百强区县榜单”中,茂名市5个区(市)全部上榜。
然而,对照现代化目标,茂名县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2021年,茂名5个区(县级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系数为0.37,排在粤东粤西粤北12市中的第7位。要知道,区域发展差异系数越大,代表区域内各县市区之间发展差异越大。究其原因,主要在县域产业薄弱、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县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为契机,茂名正在逐县研究禀赋资源、产业基础、链条短板和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强县促镇带村路径,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首先,突出县城的地位和作用。
县城是县域的要素集聚平台和重要发展引擎。“强县促镇带村”,就是要求县城首先强起来,引导带动县域特色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集聚,进一步提高县城的要素和产业集聚功能。
其次,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
深化落实“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以5个样板墟和6个示范群建设成为牵引,4个县域副中心和2个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镇打造成为县域的重要发展极,中心镇、专业镇培育壮大,镇村一体融合、各有精彩。接下来,茂名将致力于完善各级交通网络,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样板墟—普通圩镇—中心村”等多层级多节点城镇体系。
再次,做强农业深加工。
乡村产业振兴是县域经济繁荣发展的支柱与支撑。茂名提出“产业平台”和“微动力源”双轮驱动,以“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为重点,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抓手,持续加强“6+19”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建设,持续培育农业特产、古树、古建筑、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等乡村振兴“微动力源”,激活“高凉菜系”品牌以及一片沙滩、一个月饼、一双皮鞋等资源的“致富潜能”。
最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践证明,茂名总结推行的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是有效、可行、符合实际的。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盲目大拆大建,贪大求全,搞大广场、造大景点,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此次茂名开展“深调研”“大研讨”,就是审视茂名、认清茂名、思考茂名的过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把握茂名发展规律,找准茂名发展路径,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踔厉奋发的茂名人民将又一次踏上征程。
(作者: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刘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