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欧亚论坛主席朱爱莲生在中国,长在欧洲,虽然从小远离故土,但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下,她对中国始终怀着一份深厚感情。她说,每当想起中国,就如同想起自己的母亲。
最近10年,朱爱莲将对中国的深情化作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动力。创办报纸、举办论坛、为中欧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她用各种方式让更多欧洲人认识中国、走近中国。
以下是她的自述。
搭建一个认识中国的平台
我从7岁起便随家人离开中国,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最终定居瑞士,至今已在这里生活20多年。
虽然移居海外多年,但我从未对中国产生过距离感。我的家人热爱祖国,常给我讲述与中国有关的故事,家里也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习俗。
我记得,上大学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常常聚在一起,交流各自国家的风土人情。每当这时,我总会非常自豪地向他们介绍中国。在交流中,我发现,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许多人对中国既充满好奇,又抱有偏见或误解。我逐渐萌生一个想法——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中国。
2012年,我创办《欧亚时报》,总部设在瑞士,并在德国、法国、匈牙利等7个欧洲国家聘请驻地记者。这是瑞士当地第一家华文媒体。创办之初,我和团队就确定了中英文双语的展示形式,因为我希望报纸受众不仅是华侨华人,还应包括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欧洲读者。
瑞士的经济和金融业非常发达,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总部中心都设在这里。每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总部中心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达沃斯论坛年会。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将《欧亚时报》的报道重点聚焦于经济与商业,尤其关注中欧双方经贸政策,希望尽可能多地为中欧合作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在当地各大酒店和往返中国的航班上,都可以读到《欧亚时报》。随着这份报纸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欧洲企业找到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牵线搭桥,寻找投资中国的机会。
推动更多欧洲企业走进中国
成为媒体人后,我与中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每年都会因为采访或参加重大节庆活动,回国数趟。这让我自己也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国这10年来的巨变。每次回中国,所见所闻都带给我焕然一新的感受。宏伟的高楼大厦、便捷的交通设施、贴心的公共服务……中国的飞速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赴中国各地采访、考察的过程中,我看到中欧企业开展合作的广阔空间,也乐于促成更多能够实现共赢的合作。
2018年,海南全面启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力推动一系列重要政策落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吸引欧洲企业的热切目光。
2019年,瑞士一家知名医药公司负责人找到我,说自己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而且公司最大的客户就来自中国,希望我能为公司赴华投资提供一些建议。我想到之前做报道时,曾涉及海南自贸港高质量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海南不正是这家瑞士公司赴华发展的一个好选择吗?
于是,我通过国内侨务机构,联系到海南招商引资的相关部门,并亲自陪同这家瑞士公司的负责人赴海南实地考察。很快,这家公司便被海南自贸港为外企提供的优惠政策以及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所吸引,决定在海南投资成立产品研发中心。此后,该公司还陆续增加投资,建起一座五星级酒店,进一步拓展在华业务版图。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作为媒体人,我希望能够凭借自己敏锐的触觉和丰富的信息,帮助更多欧洲企业与中国建立联系。
为了让欧洲企业以及民众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我在做好日常报道的同时,还会在每年春节前后,在瑞士、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轮流举办中国风时尚派对,邀请报社的合作伙伴、企业界人士等参加,并且鼓励他们穿着唐装、旗袍等中国传统服装。我相信,这些文化活动会让越来越多人对中国产生亲近感。
在联合国讲述中国脱贫故事
2018年,我成立欧亚论坛,并于2019年4月正式获得瑞士联邦政府的认证。成立论坛的目的是希望搭建更多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欧双向交流。为此,我会经常邀请欧洲各界人士作为论坛嘉宾,畅谈对中国的看法与观点。
在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年会举办期间,欧亚论坛在达沃斯举办了全球母基金峰会,邀请来自中国、美国以及欧洲多国的300多名企业家参会,促成了100多家中欧企业实现项目对接。
今年以来,我以欧亚论坛主席的身份,多次受邀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系列会议,在会上发言以及参与联合国人权政策的拟定讨论。这让我有机会在一个更大的平台向更多受众讲述中国故事。消除贫困和帮助弱势群体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注的重点。而在这个领域,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国,无疑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宝贵经验。
一次发言中,我讲述了我的出生地——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的脱贫故事。过去,鄱阳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地老百姓生活非常贫苦。为了让鄱阳县摘掉“穷帽子”,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当地干部花大力气,甚至直接住进村子里,帮助村民一起找致富的路子。如今,破旧的茅草房早已变成坚固的砖房,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一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更是得到政府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将这些在当地采访时亲眼所见的故事,大声讲给世界各国的参会代表听,骄傲地告诉他们,故事的发生地就是我的家乡。发言刚结束,全场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甚至起身为我鼓掌。这些掌声是为中国而起。
把中国的好故事传递给欧洲乃至全球受众,这是我不变的目标。日新月异的中国有讲不完的好故事。未来,我会继续借助媒体、论坛等各种途径,向世界大声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