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积极为社会保障事业贡献保险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全面织密社会保障网,增强保障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能够有效提高社会韧性,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护航。

人身保险行业长期以来是参与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国有保险公司,更应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近年来,中国人寿借助公司产品服务、营销体系、生态平台、资金运用、风险防控五大优势,助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增进人民福祉。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地服务民生保障,着力服务新群体,把握新模式,提升新能力。

服务新群体

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市民、新业态从业人员、脱贫人口等成为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民覆盖、公平统一的重要群体,也是寿险业关注、服务的焦点。

一是关注新生代。新生代是我国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力量。新生代保险意识更强,同时购买理念更加成熟。二是关注新市民和新业态从业人员。我国新市民约有3亿人,是城镇就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卖、快递、网约车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市民。商业人身险需要发挥保障的灵活性,为新市民提供可得性强、成本可控、解决职业痛点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关注新脱贫群体。要织密防返贫保障网,就必须解决好脱贫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进一步降低医疗自付比例。四是关注新可承保人群。慢病、高龄、失能、心理疾病患者等人群,由于风险敞口更大,往往难以获得商业保险保障。近年来,寿险业已逐步围绕老龄、患病人群创新产品和服务,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对新群体保障不充分的情况,中国人寿坚持保险姓保,积极提供针对性服务。2021年公司为社会提供381万亿元保额的风险保障,提取责任准备金3.4万亿元。持续推出乡村振兴和新市民专属保险产品,在28个省份落地开花;大力发展专属商业养老业务,部分试点地区新业态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比例超过70%;针对癌症患者用药贵的难题,推出专属特药险产品。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普惠保险已承保3.4亿人次,保额47.6万亿元。

把握新模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出更高层次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寿险作用正从较单一的经济补偿转向“经济补偿+风险减量”,初步探索出一张保单全覆盖、“主险+附加险”、“产品+服务”等保险保障模式,但也出现了一些难题和短板。比如,一张保单全覆盖模式强调尽可能把多种风险纳入一张保单,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保障需求,虽然管理简便,但也带来了“高价低保”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人寿主动作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构建“产品+服务+科技”新模式,积极解决原有模式的问题和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保障需求。公司不断丰富产品服务供给,多次迭代更新;深入推进健康养老供给侧改革,支持“国寿嘉园”专业养老品牌,先后发起设立规模达500亿元的大健康基金和200亿元的大养老基金。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及内外部医疗健康管理资源,国寿大健康平台服务项目数量已过百,累计注册用户量位居行业前列。

提升新能力

未来,寿险业还须加快能力升级,进一步实现供需两端精准对接,更好惠民生、暖民心。

一是持续提高生态整合能力。康养生态涉及的领域往往投资回报有限、回收周期长、专业程度高,需要长期的战略耐心、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不懈的经验积累。二是持续提高风险识别、精准定价能力。寿险公司需要强化风险管控,加强与医院、医保部门以及健康管理第三方的合作,深入分析、完善特定人群的年龄、疾病分布等信息,确保为患病人群、老年人等提供多层次、可持续的保障。三是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送达能力。寿险公司需要加快推进营销体系改革,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精准送达能力。

多年来,中国人寿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公司打造了一支行业领先的销售、精算、产品、健康管理、风控人才队伍,正加快推进营销体系改革,“一体多元”布局更加成熟;大力推进数字国寿建设,销售、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线上化水平大幅提高,业务线上化率达到96.5%,在多地开通“理赔直付”服务,与3万多家医院进行“一站式”对接,实现出院即赔付。

中国人寿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适应人口老龄化进程,全力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切实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中国人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