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树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其中,弘扬“五种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要求,更是新征程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最广泛的社会性实践和最生动的人民性实践。理解和把握“五种精神”的深刻内涵,对在全社会弘扬“五种精神”,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理解劳动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实践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劳动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落脚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融贯统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深刻揭示了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具体表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传统文化中朴素且深刻的历史观和道德意蕴。劳动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劳动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的实践要求与劳动精神的实质内涵高度契合。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拼搏与奋斗,正是因为有无数心怀祖国、热爱人民的辛勤劳动者,我们才能够不断推进国家建设进程,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深刻认识劳动精神就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中、从英雄模范和人民楷模的榜样力量中,领悟劳动精神涵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理念。
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中把握奋斗精神
党在百余年光辉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奋斗精神这一强大的内生动力,奋斗精神是我们党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中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奋斗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全新生命力。
新时代奋斗精神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入把握奋斗精神,要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中领悟其真谛,不断坚持和发扬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中汲取坚定自信的力量,深刻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赓续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质,也是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这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而奉献精神则是实现这一目标和履行这一宗旨的精神旨归。
作为共产党员要讲奉献,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敢担当讲奉献,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在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进程与时代篇章中,无不体现着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几十年来,焦裕禄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涌现了一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一心治理风沙、为人民谋福的谷文昌,带领独龙江乡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高德荣……他们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真正守住了人民的心,是为人民默默无私奉献的英雄楷模。
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就要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为人民”作为不变的价值追求,把“人民性”作为永恒的价值底色,奋力当好新时代奉献精神的传承者。
在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激发创造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复兴路、富强路,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致富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国国情,凸显了自主创新的理念,给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带来启示。这其中,创造精神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为充分激发创造精神提供了新的时代条件。
创新是创造精神的关键落脚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多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教育、外交等多个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发展的战略要求,例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充分体现了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激发创造精神,在实干奋进中发挥创造精神。在新的奋斗征程中,继续弘扬创造精神,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用更饱满的激情、十足的干劲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在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中弘扬勤俭节约精神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提倡勤俭节约和反对铺张浪费的问题,提出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艰苦创业、勤俭办事等。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勤俭节约精神体现出鲜明的继承性,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尚。杜绝餐饮浪费,倡导“光盘行动”是保障粮食安全最身体力行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秉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赋予勤俭节约精神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新时代,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勤俭节约精神仍然有助于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挫折。坚守和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就是务必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牢记“为什么出发”。
综上所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所展现出的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等高度凝练于其中,充分说明“五种精神”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精神引领作用。“五种精神”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具有高度统一的精神实质,是我们党在光辉奋斗历程中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力量,是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五种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动力和价值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