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响中国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近日,由湘潭大学举办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在湖南省湘潭市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光明日报》、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求索》《毛泽东研究》等期刊和媒体代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主题展开多维度的深入研讨。

立足新时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认识

不断深化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认识,是进一步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引向深入的关键。

在论坛主旨发言中,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李捷教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成功开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功推进新时代强军战略、成功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两个结合”等九个方面强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新飞跃、开辟新境界。此外,李捷教授还系统分析了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最根本的原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了时代、方向、实践、人民这四个突破口和关键环节。

与会专家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论题上阐释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教授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开辟了新境界的发展,飞跃式的发展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之上的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内部的质的变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既包括理论成果的飞跃,又包括实践成果的飞跃,是理论成果飞跃与实践成果飞跃的统一。实现飞跃的理论成果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新的理论成果孕育于前一理论成果中,在其中生成并渐渐成熟,取得独立地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建宁教授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形态:一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形态,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二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形态,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三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文化形态,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承与结合了中华文明、赓续与弘扬了中国精神,是体现“两个结合”、彰显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立足时代前沿、掌握历史主动的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立足新征程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三个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中国实际、凸显问题意识、回应人民关切,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入探索和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必须阐释好时代、方位、格局这三个重要议题。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时代议题。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认为,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时代主题,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关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这一时代主题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即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新时代新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方位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薛广洲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目标和方向的问题,而决定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着眼于、立足于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解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来作为基础。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指出,“两个确立”是实践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是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实践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决定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的一系列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党的创新理论在百年进程中的一个独立的重要发展阶段。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格局议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杨明伟研究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为了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庞立生教授指出,应当从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高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时代语境,在引领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境中全面深刻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领导力量新、发展路径新、基本立场新这三个鲜明特点。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刘建武教授指出,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鲜明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龙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具有三个优势,即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民族走向发展必经的过程和阶段,现代化叙事具有普遍意义;现代化叙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叙事的基本框架、基本话语已初步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华中科技大学董慧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未来发展和世界意义,是在纵深历史视野下,反映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立足新阶段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四维解题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理论逻辑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朱继东研究员指出,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厚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武汉大学宋俭教授认为,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必须要重视党的理论创新的延续性和系统性。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应当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提出的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命题联系起来讨论。湖南大学陈宇翔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同志,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体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小军教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探索,是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层解读、时代回答,展现着我们党承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更高水平,实现了新的理论飞跃。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历史逻辑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已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达到了新的境界。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二者统一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段妍教授指出,抗战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方法以及唯物史观等的运用和发展上。江南大学刘焕明教授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中国创造了几十年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条正确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新征程。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价值逻辑方面。山东大学张士海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一整套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前景,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创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逻辑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王海军教授指出,自我革命话语体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明晰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结构框架、构建自我革命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等方面建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编审储峰认为,新时代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找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主要通过研究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分析总结二者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和经验规律;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研究新时代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机制,如选择机制、传承扬弃机制、教育传播机制、转化创新机制、实践运行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评价考核机制等,不断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作者分别系湘潭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