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中国社会变迁的心理体验也具有普适性

《中国社会心理学》文选1919-2019 周晓虹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最富有魅力的学科之一,理由当然可以列举许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社会心理学家既是人类社会行为的观察者,又是社会生活中的行动者。

社会心理学醉心于研究“个人的改变以及人们如何适应社会的巨大变迁”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这样一种双重角色,使得社会心理学家既是一种现代职业或谋生手段,又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动力及其规律有着清醒的了解和认识,他的行为及其结果就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了解和认识的影响。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在其自传《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中所言,每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社会的激流之中,他们醉心于研究“个人的改变以及人们如何适应社会的巨大变迁”。

我们知道,人类真正能够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实现物质生活的丰裕,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自17世纪和18世纪开始,那场席卷欧美的社会大转型造成了传统农业社会自然进程的断裂。工业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的来临,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在100年内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尽管自1840年以来,内忧外患使得古老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远离包括物质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但1978年后历时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终于也使大多数中国人摆脱了饥饿与贫困,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也变得丰裕起来。

人类物质生活的丰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当然也关乎社会制度的健康变革。但是,几乎无可争辩的是,在物质生活丰裕之后,人们常常并没有同步地感受到幸福感的提升,几乎在短短40余年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堪称“一瞬”的时间里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尤为如此。

幸福感的缺失,充分说明了幸福感不仅关乎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样关乎精神世界的成长,关乎我们的人民是否能够从物质的丰裕中获得生活的意义。如果我们承认,幸福感等于物质的丰裕加上生活的意义,这本身就证明了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存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证明了社会心理学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意义的探索者与阐释者的职业价值,同样也证明了200多年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诞生的社会科学对人类来说已经变得不可或缺。

中国体验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众所周知,自现代社会科学诞生以来,包括社会心理学家在内的无数学者,都以解释社会变迁及其动因作为自己毕生的志业。正是鉴于变迁及其相关思考与现代社会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天然联系,现时已有人充分意识到,我们应该努力将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转换为学术资源。为此,人们一再论及“中国经验”及其意义,但事实上总结“中国经验”只是这种“转换”的可能路径之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转换”的另一路径是观照“中国体验”,即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14亿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的震荡,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变化。因为中国体验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它也自然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扇最佳的观景之窗。

我们之所以说,中国体验是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首先是因为任何社会或任何时代的变迁,都不会仅仅表现为经济关系的重建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在这些人们生存于其间的所谓“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同时,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活生生的“人”,其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史密斯的《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都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民族或国家所发生的特殊的历史进程对其人民的精神塑造,从而成为人们观察社会变迁会对人类社会心理的改变产生怎样影响的优秀范例。

我们之所以说,中国体验是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其次是因为和中国宏观的社会结构具有鲜明的二元特征一样,我们所说的“中国体验”即转型时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也具有鲜明的边际性——人格和社会心态的两极化。这种边际性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中国体验本身就是人们对急速的社会变迁的精神感悟或心理感受,另一方面也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提供了独特视角或观景之窗。整整半个世纪之前,美国政治学家F·雷格斯在研究泰国、菲律宾的社会变迁时就提出,转型社会都具有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的特征。异质性,指的是转型社会中杂然并存的现象,它更带褒义的说法是“多元”。重叠性,即旧制度与新方案的重叠,旧风俗与新潮流的重叠,一句话,传统与现代的重叠。它既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变革提供了可能,也使得生活于其间的个人或群体,或“朝秦暮楚”或“无所适从”。最后,形式主义,即在“应然”和“实然”之间发生了脱节。

我们之所以说,中国体验是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再次是因为其既具有相当的独特意义,又具有一般的共享价值。所谓中国体验的独特意义,指的是在这场规模浩大的社会变迁或转型过程中,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人民曾经经历过的精神嬗变的内在特点与嬗变逻辑。而所谓中国体验的共享价值,指的则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是否具有普遍性的一面,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与中国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是否具有预示或借鉴意义?

中国体验的独特性是无可怀疑的。这种独特性不但涉及沧桑巨变、成就斐然、梦想成真,而且和人口众多、传统厚重、转型剧烈有关。我们承认,这40多年的变化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但我们也看到伴随着这巨大改变的不仅有愉悦,也有艰涩甚至痛楚,有时它还为未来留下了茫然和困惑。

中国体验的普适性同样也无可怀疑。这种普适性一方面意味着,对那些和中国一样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文化传统或历史遭遇的民族或国家来说,14亿中国人今天所经历的复杂而剧烈的精神世界的嬗变,或许也是他们未来将经历的嬗变的一种预示;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在中国或东方形成的理论图式,也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解释西方或其他民族或国家的经验现象的可能——前提只取决于不同国度之间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相似程度。

基于此,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中国社会心理学家对“中国体验”的“背书”越加详尽,我们未来在世界社会心理学的讲坛上所具有的话语叙事能力就越强。而这,就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家无法回避的历史宿命。

(作者为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社会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标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所形成的“中国体验”,既具有独特性,也具有一般的共享价值—— 中国社会变迁的心理体验也具有普适性)

作者:周晓虹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