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中国探索》,宗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构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有序地融入了全球化,同时推动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理论创新。因此,中国故事的核心就是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经验,这是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金矿”。
市场与政府究竟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包括哪些?作者在本书中,对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相关质疑,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逻辑上的分析。
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中国实践的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40多年的平稳增长。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一方面,中国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看作统一体,让“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这是中国实践的伟大创举。另一方面,在借鉴各种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上,中国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一套比较合理的改革原则和方法,比如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问题导向,以及“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论”、统筹协调、稳中求进总基调等,从而形成实践中的不同组合方案,积极开展试点,并根据实践的效果进行推广或调整。
答疑经济学发展中的困惑
经济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惑,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提出了相关的质疑。作者对与这些困扰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逻辑上的分析。
一、市场与政府究竟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几百年来,经济学理论总是绕不开这个问题。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经济学就存在政府和市场的矛盾。此后,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理性干预之间的争论都是在市场和政府中二选一。在实践中,市场机制可通过“看不见的手”提高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适时发挥调控作用。应该说,不同学派在表达自身观点时都有其合理性,而在批评他人时又都有其局限性。较好的方式是从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转向更高层次的统一关系,即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
二、经济学理论聚焦于均衡状态的研究是否合理?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绝对均衡的状态,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却以此为研究对象,这决定了经济学理论通常是研究某个特定状态的。在不同特定状态下进行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其结论也不同,因而经济学理论出现的奇特景象必然是学派林立。如果对于确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结论,那么这种理论的科学性一定让人质疑。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潜在经济增长,还是实际经济增长?索洛经济增长理论是几十年来最流行的,其研究的是潜在经济增长而非实际经济增长。研究潜在经济增长有其合理性,但并不能代表实际经济增长,正如不能用潜在军事家标准来评判某人是不是军事家一样。
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包括哪些?大家熟知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来自凯恩斯理论,但凯恩斯理论仅考虑需求侧,而宏观调控目标要求综合考虑供给侧和需求侧,因而它给出的四个目标的合理性是让人怀疑的,没有也不可能有能够反映供给侧结构性变化的相关指标。
抨击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是站不住脚的
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中,经济模型的构建至关重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数学的作用。经济学可以分别从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两个维度建立相应的理论。在本书中,作者运用这些核心成果,将“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不同于以往经济理论仅从纯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而是综合考虑市场与政府相对独立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创新的研究思路。
事实上,一个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且是由“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的体系,就是市场经济模式。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各类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色: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型市场经济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结合)。美、欧总是抨击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这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美、欧等政府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就资源配置方式而言只是在其经济模式中市场成分的占比有所差异而已。
中国的实践推动了宏观调控理论的创新。中国对宏观调控理论的创新既承认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又与萨缪尔森综合考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逻辑相一致,但在中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健全了供给侧政策与需求侧有机结合的调控体系,使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兼顾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鉴于此,宏观调控理论成为一个集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于一体的调控体系,两者贯穿始终,只是在不同阶段根据经济中总量与结构问题的突出程度,对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近年来,中国对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的组合运用,就是很好的说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原标题:当今世界存在各类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模式是人类伟大创举—— 中国模式:经济学理论创新“金矿”)
作者: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