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这十年,中国经济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济大家谈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 赵学军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方面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变革至少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发展面对的历史条件,在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十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有利条件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2021年,GDP增至114.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设的高收入国家门槛。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电装机容量、互联网基础设施规模等均居世界第一。此外,我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与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新时代的十年,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0年11月,随着全国最后9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理念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指出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两山”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和方法论原则。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十年来,我国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突破。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首批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浓度下降48.6%,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7.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监测的876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4.2%,总体保持稳定。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保障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我国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压缩并淘汰“三高”产能,限期淘汰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燃煤发电机组,实施煤炭去产能措施,关闭生产技术落后的小煤矿;积极开发新能源,建设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碳交易机制,以碳排放指标调剂手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浙江、福建、陕西、江西等省尝试碳汇指标公开挂牌交易,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等等。

十年来,“两山”理念指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探索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推动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顺势而为、应势而变,创新发展理念,改革和创新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支撑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高速增长的阶段,而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换为创新驱动型增长,从速度优先转换为效率、质量优先,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型。在新发展阶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和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新时代的十年间,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创新战略。新时代的十年,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我国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8万吨模锻压力机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正在发挥新引擎作用,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迈出实质性步伐。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数字经济日新月异。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打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成效惠及世界

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识。“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连点成线到面,在广袤大陆上落地生根。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经和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创新丝绸之路建设朝气蓬勃。在贸易畅通方面,经贸合作再上台阶。在资金融通方面,逐步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也在不断夯实民心相通的民意基础。

十年非凡历程,中国经济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洞察时代大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攻坚克难、破浪向前,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