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激发青年发展型城市创新创造活力

【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创意、创新、创业的强力支撑,而青年人是推动创意、创新、创业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有生力量。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要结合青年人的生命周期特点和发展需求,聚焦“创意、创新、创业”,打造“宜业、宜居、宜学、宜家、宜创、宜娱”之城,推动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

【关键词】青年发展型城市 “三创”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创意、创新、创业的强力支撑,而青年人是推动创意、创新、创业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有生力量。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并明确提出要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推动“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聚焦“创意、创新、创业”(以下简称“三创”),既是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青年发展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聚焦“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青年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繁荣的必要条件。青年发展型城市又称青年友好型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全方位营造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青年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由于青年群体天然所具有的发展张力和创新创业活力,在国内外实践中,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又往往与打造创意、创新、创业城市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创意、创新、创业为突出特点和重要目标的青年发展型城市。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新创意经济时代。创意、创新、创业的共同特点就是将人才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尤其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创意经济理论认为,在创意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不再主要由其自然资源或生产能力决定,而更多取决于其能够吸引、留住和动员创意创新人才的能力,创意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因此,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时往往以促进创意、创新、创业为重要目标,或者在建设创意创新型城市时将嵌入青年发展型理念作为重要内容,推动创意、创新、创业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有机融合。

当前,重视青年、关爱青年、发展青年的理念深入人心。聚焦创意、创新、创业,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一是有助于促进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同频共振。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聚焦“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不仅可以加大青年人的知识溢出,有效激发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创造力和贡献力,同时也可有效提升城市的创新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二是有助于推动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青年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人力资本。聚焦“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助力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不仅可以推动青年群体自身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也可以通过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溢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形成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三是有助于搭建青春建功平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焦“三创”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不仅可以为青年人搭建更多符合其特点的青春建功平台,使其在创意、创新、创业中实现个人价值、满足精神追求、助力国家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稳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蓄源头活水、培养先锋力量。

聚集“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青年处于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生命周期阶段,面临着全面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挑战。在这一阶段,青年人一方面由于快速成长而展现出蓬勃的张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生力军;但另一方面,由于掌握资源较少,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亟需社会关心和政策扶持。聚集“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首先要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关注青年人生命周期特点,摸清和优先解决影响青年健康成长的“急难愁盼”突出问题,扫清青年创意、创新、创业途中的障碍。目前来看,这些问题与障碍主要包括:

其一,就业问题。劳动就业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活动,持续而稳定的就业不仅能够保障人的基本生活,而且有助于释放人的创新创业活力。近年来,受疫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下降,我国劳动人口就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青年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同时,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意愿、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现象较为普遍。

其二,住房问题。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基础条件。但青年人由于工作年限较短、收入积累较少,购房能力普遍较弱,特别是在一些高房价的大城市,青年人依靠自身力量购买住房更是困难。大城市高昂的房价给初入职场的青年人造成了巨大压力,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对青年人的“挤出效应”。

其三,婚育问题。青年人正处于成家立业的生命区间,但是工作上的竞争压力、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冲突、育娃“鸡娃”的社会焦虑以及高房价带来的经济重压让不少青年人对婚姻和生育望而生畏。一方面,高房价对青年人的生育意愿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不少城市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滞后,托育和幼教资源相对匮乏,使得青年人在家庭生活特别是育儿方面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内卷化”的背景下难以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四,教育问题。作为在新科技革命浪潮和知识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当代青年人更加重视自身教育和子女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是青年群体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当代青年出生和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生活成长环境的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相较于父母一辈,他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为强烈。

其五,创业支持问题。青年人初涉职场、资源有限,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一是创业资金普遍不足,银行借贷要求较高,导致青年创业筹资比较困难;二是不少城市缺乏相应的创新创业平台,硬件设施不齐全、软件配套不完善,导致创新创业孵化成功率较低;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对青年创新创业缺乏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宣传不到位、服务管理碎片化,使得创业青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咨询政策、跑办手续等。

聚焦“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国际经验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以鼓励创意、创新、创业为重要导向的青年友好型城市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以美国西雅图为例,在1970年代之前,航空业一直是西雅图的支柱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航空业萧条造成西雅图经济下滑。为扭转这一困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西雅图抓住美国新科技革命浪潮,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多元化,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中心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地区之一。

一直以来西雅图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吸引和培养:坚持教育优先,拥有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大学等世界名校;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成长的开放、包容、多元文化环境,努力满足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强制性住房可负担计划,以保障在西雅图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和青年人能够支付得起住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鼓励创新创业,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就业发展机会;着力降低生活成本,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此外,美国的旧金山和奥斯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布里斯班,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萨里,德国的柏林和汉堡,英国的伦敦和格拉斯哥,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等也都是重视青年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梳理这些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是高度重视教育。这些城市都拥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使这些城市成为青年人向往的求学和就业圣地,为其吸引并积累了大量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充满活力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成为这些城市吸引企业入驻、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宝藏。二是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多元化、创新性的产业结构不仅使这些城市能够有效规避单一产业带来的经济风险,也为青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途径。三是多渠道提供可负担得起的住房。如,西雅图政府通过实施强制性住房可负担计划、控制土地成本、实行租金限制和调整税费等策略,努力降低居民和初创企业的住房成本。四是着力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满足居民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如,旧金山既是逾百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产生地、著名的奥运会冠军之乡,也是美国嬉皮士文化的中心。开放包容的环境让多元人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并相互碰撞激发出更多创新灵感和创新活力。六是全方位鼓励创意、创新、创业。注重保障青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权,以青年群体为核心全方位鼓励创意、创新、创业。

聚焦“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路径措施

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聚焦“三创”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应该首先从解决影响青年健康成长、分散青年干事精力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将青年的视角和需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对青年群体的发展和福利作出系统性安排,为青年成长赋能赋权,实现青年发展目标、政策举措与资源配置的协同优化,着力建设有利于青年发展的“六宜”之城。

一是建设青年友好的“宜业”之城。“安居乐业”是人的基本需求。一个城市如果缺乏为人提供恰当谋生方式的职业系统,那么无论采取什么鼓励措施都很难吸引足够的青年人才。当今世界上深受青年人追捧和向往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经济发达、就业岗位丰富、充满发展机遇的“宜业”之城。因此,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吸引企业入驻;紧抓新科技革命契机,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并进,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青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还要携手社会进一步优化青年就业服务,建立和完善集就业信息、招聘服务、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实习、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扶持于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提供职业培训、加强创新创业扶持等策略,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就业环境,增强青年人的就业发展能力。

二是建设青年友好的“宜居”之城。“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需求是青年人在城市扎根的刚性需求。住房保障体系不仅要面向低收入群体,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青年非低收入群体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当前我国大城市高企的房价已经成为阻碍青年人自由流动和扎根城市的巨大障碍。解决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首先,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借鉴国际经验实施住房可负担计划,将普通商品房的价格与租金控制在合理区间,努力降低青年人的住房成本。其次,要将新市民和青年人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再次,要着力盘活城市存量住房资源,积极推广青年驿站等短期居住服务。最后,要大力推动人产城融合,尽可能将青年驿站、青年公寓、人才保障房等布局在产业园区、城市重点功能区周边或轨道交通站点附近。

三是建设青年友好的“宜学”之城。当代青年高度重视自身教育和子女教育,将接受良好教育视为个人成长及向上发展的重要通道。因此,打造青年友好的“宜学”之城是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必备要素。首先,城市应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向青年人的教育需求,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素质教育、资格考试、资质认证等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着力建设终身学习型城市,在助力青年人成长的同时,也为建设“三创”青年发展型城市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培养积蓄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其次,要面向青年人的子女教育需求,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队伍的素质能力和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水平,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

四是建设青年友好的“宜家”之城。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当代青年人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予以关心和帮助。首先,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青年人落户城市的制度门槛。其次,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青年人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需求,依法保障职工工时和休息休假的权利,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配套。再次,多措并举做好青年群体的婚恋交友和优生优育服务,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和家庭观。最后,积极发展价格合理、优质便利的托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保障机制,有效缓解青年人养育子女的后顾之忧。

五是建设青年友好的“宜创”之城。青年人是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群体,是创意、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城市要善于从制度、平台和服务等方面引导和帮助青年,全方位营造引才、留才、用才、聚才的城市氛围。首先,要大力实施青年人才战略。在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招育留用等各环节全面发力,完善青年人才的培养、发现、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保障机制,为青年人的知识溢出提供畅通的制度平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搭建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和“三创”需求,完善创业孵化园区,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为初创小微企业提供全流程的技术、金融和政策支持,通过创新项目“赛马”和“揭榜挂帅”等制度激励青年人在各类科技攻关项目中挑大梁、担重任,推动形成创意创新创业的蓬勃力量。最后,培育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丰富青年友好政策,搭建青春建功平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意、创新、创业环境,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激发青年人的创意、创新、创业活力。

六是建设青年友好的“宜娱”之城。轻松、娱乐、开放的人文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创意创新。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物质基础更加丰富、文化视野更加开阔、见识阅历更加广博,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应积极回应青年人的这种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艺术、时尚、运动、休闲、娱乐、美食、夜生活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能够满足青年人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宜娱”之城,让青年人在紧张工作之后的文娱生活中“满血复活”,也让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进一步激发青年人的创新创意灵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人与自然耦合的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AZD04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朱峰:《“新一线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政策创新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6期。

②李宝礼、邵帅:《不安居,则不乐育:住房状况与青年人口生育意愿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3期。

③胡小武:《找准青年友好城市建设的发力点》,《群众》,2022年第2期。

④李国庆、钟庭军:《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效应》,《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4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马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