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响中国 > 正文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新飞跃

作者:张士海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求索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党和人民发展需要,持续焕发出鲜活强大的生命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度变革,多元文化思潮交融交锋激烈,深层次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们需要全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意涵和发展规律,不断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以更强的责任担当和更实的行动举措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和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过时,就在于它具有坚守正道、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因此,只有将守正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蓬勃生机。

固本培元,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的剖析,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预测和展望。尽管许多具体结论因时空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但其基本原则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仍具有普遍的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内生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既要深入掌握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内核和逻辑体系,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当代世界,分析和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是不断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坚决反对以“坚持”为借口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

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任何理论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思想前进和理论创新。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方面,要抛弃僵化停滞的落伍思维,敢于冲破和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而作出的论断,善于根据实践发展作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使其在自我超越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我们党的思想武器、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不能因为个别观点被突破,就贬低科学社会主义,否定其科学价值和存在意义,要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

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任何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都离不开对同时代各种错误思想的驳斥和批判。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持续焕发蓬勃生机,必须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发扬斗争精神,面对各种错误思想的冲击与诋毁,要主动亮剑、正面回应,及时澄清人民群众思想认识中的误区和错误,以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决心和勇气,捍卫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同时,还要练就斗争本领,努力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与错误思想斗争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科学应对错误思想负面影响的考验。

立足实际,紧跟潮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告诫人们,他们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作为一种理性认识的思想成果,科学社会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为现实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一般、普遍的方法论指导,而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其具体形态、具体实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新时代永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活力,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密切关注和回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正确处理原则的一般性和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活生生的现实,理论的实践性本质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认清中国特殊的国情,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不断适应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基本国情,既要看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又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积极应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考验和新挑战,紧紧围绕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运用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入研究实践中的新经验、新规律,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和概括,使科学社会主义不断补充新的内涵从而获得新的活力。

与时俱进,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也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前进不断发展和改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其他理论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但这种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形态。一方面,要善于观察时代和把握时代,在深刻洞察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础上,及时回应和解答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始终保持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使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变和主动求变,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清醒认识和深入把握历史大势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广阔发展空间和历史变革机遇,不断提高理论创新创造的能力,引领中国破解时代难题,使科学社会主义始终保持走在时代前列的品质和优势。

关照现实,准确捕捉和回答时代性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作为改变世界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现实提出了大量时代课题亟需解答。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既需要增强把握问题的敏锐性,紧跟时代发展进步潮流,善于将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升其对时代主题和时代诉求变化的敏感度;还需要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运用,着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矛盾与焦点问题,在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中不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融汇传统,创新转化,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理念,为科学社会主义扎根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媒介和丰富的思想资源。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必须贯通历史与现实,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成果。

科学判断,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推动两者相结合的首要问题。一方面,需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特别是主张用“儒家思想”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削弱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需要警惕打着“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果不与之结合,就等于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因此,必须摒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思维,“不能非历史地争论二者孰优孰劣,应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使二者在保持自身思想文化特质和优势的基础上相互适应、融通和激活,使科学社会主义更好地根植于中国历史的文化厚土之中,更好地贯通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和价值追求。

实事求是,去粗取精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极其丰富的,其中既有优秀精华的部分,也有腐朽糟粕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因此,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华。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全面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再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营养和智慧,不断剔除其中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陈旧落后成分,使科学社会主义更加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使其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找到新的生长点。

古为今用,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归旧传统,而是要在时代和实践中将其激活,再造满足时代需求的新文化。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需要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资源和突出优势,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回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的需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丰沛的文化滋养和源源不断的智慧启迪。

面向世界,兼收并蓄,借鉴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

人类文明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明只有在交流交融中,才能相得益彰、同放异彩。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自出场开始就受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互影响,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和人类知识综合创新的结晶。因此,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必须具备宽广的全球视野,及时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积极承担起为人类谋解放的使命,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双重向度中,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坚持世界眼光,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绝不能仅停留在国家与民族的层面,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而应“将中国发展置于人类高度、全球进程与国际空间中加以理论观照,更多地运用参照比较、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世界眼光去分析中国问题”。一方面,要在世界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的纵向比较中,总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经验教训,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健康发展提供历史镜鉴。另一方面,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和时代的大视野中去观察,与同时代的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深刻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敏锐把握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科学比较中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胸怀天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科学社会主义是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论。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继续保持理论活力,不仅需要联系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还需要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追求世界问题的破解。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胸怀天下,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福祉出发,积极务实地承担起为全人类谋解放的历史使命。通过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领导人民不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破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难题,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

坚持开放包容,合理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下,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然受到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相统一,以科学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一方面,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视野去对待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增进彼此理解和包容。同时,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吸纳、融合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开放包容的“底线”,对外来文化中的错误内容,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以抵制,决不允许其任意滋长,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扎根群众,尊重人民,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指向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寻求人类彻底解放的道路指明了方向,“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理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力、创造活力和精神活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无限生机。

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立场问题是关乎站在哪一边、为什么人服务的原则性问题,是理论存在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可和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站稳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需要对理论本身的推动作用,一切围绕造福人民来创新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学社会主义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最根本的价值旨归。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广泛并且日益多元化,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需要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和期待。这就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一切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条件,让人们通过身边物质文化状况的改善感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真实性和优越性,不断巩固和扩大科学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理论创新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因此,要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一方面,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实践探索中去,从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在人民群众自主创造、自觉创新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并虚心向人民学习,注重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中捕捉灵感、汲取智慧,从而获得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瑞龙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思政课教学中社会思潮辨析引导研究”(批准号:21SZK1042200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