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深化体制改革,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对战略科技力量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对战略科技力量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国家科研机构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以优化运行机制、提高创新效能为核心,力求改革的目标性、逻辑性和整体性协调统一。要尊重创新规律,面向科研全链条,围绕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政策、绩效考核、学科建设、质量管控、科研范式等关键环节,着力构建以“激励—考核—质控”为主线,党建与业务融合、科研与管理协同、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持续培育“共生、赋能、约束、协同”的创新生态。

以“价值共生”引领科研事业发展

构建引领创新的价值共生机制,将个人事业追求与组织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形成围绕人民需求和国家利益开展科技创新的强大向心力和目标凝聚力,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思想保障。

首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国家需求是引领创新的“指挥棒”。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谋大局、把方向”的统领作用,确保始终遵循“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着力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坚持以党建引领科技的“人民性”,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坚持科学文化建设。要深入开展思想作风和科技伦理建设,厚植科研人员家国情怀。筑牢科研人员“四个表率”意识,弘扬科学家精神,革除单纯追求名誉、头衔、“帽子”等“功利式”科研陋习,引导科研人员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坚持实践标准,杜绝低水平重复和模仿性科研,力求科研能够解决“真问题”,提供“真支撑”。

以“制度赋能”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构建激励创新的动力机制,增强人才队伍活力,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根本途径。

首先,应坚持绩效导向的多元激励。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多元激励体系,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推动形成“要我干”到“我要干”的积极局面。收入分配上要打破“大锅饭”,充分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成果转化奖励不设“天花板”,让有真本事、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科研管理人员收入与一线科研人员平均收入挂钩,避免管理层利用职务便利照顾“小团体”利益、忽视整体利益的问题,形成“层层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利益共同体发展机制。

其次,应坚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建立“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人才选拔和调整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使用,把德才兼备的青年骨干推向干事创业舞台,发现和培养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注重用考核“量出真人才”,敢于打破职位“铁饭碗”。科研业务部门要探索建立末位淘汰机制,培育“人人都是奋斗者”的竞争环境。通过优胜劣汰,不断优化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形成“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的人才发展格局。

以“约束自持”促高质量发展

构建优化创新的约束机制,以高定位、高目标、高标准抓好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在要求。

首先,应坚持抓考核、优学科,促高质量发展。以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为抓手,定目标设压力,破解“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问题,提升工作谋划的战略主动性。要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技术支持(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特性,建立分类、分级、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让各类科研人员找准发展位置和方向。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坚持把考核同内设机构调整、干部选拔使用、薪酬收入等紧密关联,做到“真考核、真奖惩”。开展常态化学科评估,对标“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国家队水平”,围绕科技发展大势打磨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和创新团队。

其次,应坚持守护长远发展“生命线”。推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把每一个科研项目作为科研人员追求真理、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具体探索与实践,守护长远发展“生命线”。要强化科研质量管控,实行科研项目事前源头把关、事中督促检查、事后质量评审的全过程管理和“项目负责人—业务部门—外部评审”的内控制度。坚持结果和价值导向,“破四唯、立新标”,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由重数量向量质齐升转变。制定项目质量负面清单,明确处罚措施,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以“协同合作”推动大兵团联合作战

构建协同创新的联合攻关机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提升创新的体系效应,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任务。

首先,应坚持推动全国科技力量“一盘棋”。国家科研机构要强化“国家队”职责使命,摈弃封闭落后的科研模式,塑造干好“大事业”的胸怀抱负。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智库和创新平台,夯实地方科技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发挥“领头羊”作用,提升区域科技力量的组织链接和系统化能力,推动全国科技“一盘棋”,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生态。

其次,坚持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攻关能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重大科技攻关,必须主动打破组织、学科、地域、技术和信息“五大壁垒”,汇聚国家和社会力量,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科技协同与合作,形成科学统筹、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范式。通过大兵团联合作战,推动科技创新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如,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部统筹部署下,我们探索建立了“1+X”的科技攻关模式,汇聚700余家优势单位和逾万名科研人员,深入110多个城市,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集智攻关,有力支撑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快速改善。

(作者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