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持工作副主任 朱迪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扩大内需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消费投资,完善分配格局,提升供给质量,完善市场体系,畅通经济循环。202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提上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握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和趋势,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形成提振居民消费倾向的有效思路,对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
把握新的消费需求和动机,培育新型消费文化,释放更大消费潜力。首先,数字新消费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在更广阔层面获得认同,并且进一步渗透到吃穿住用日常生活中,以及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性场景中,促进数字新消费从生活服务落地到智能型耐用品。其次,居民对健康、安全、情感的需求上升,重视饮食健康、运动健身、养生护理、情感表达和寄托,更加关心生态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培育新型消费文化。最后,本地化服务需求渐显,“周围三公里”更有效对接日常需求,发展“邻近经济”、打通线上线下消费,是把握住这一机遇的关键。
提振居民消费倾向,一方面要赋能消费者,提高收入和就业,另一方面也应重视改善宏观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制约。在供给—消费的结构系统中探讨如何扩大消费,能够更好激发消费者能动性,这在当前新技术新业态背景下尤为重要。当代数字社会背景下,消费很大程度依赖于数字能力和数字资本,消费者的数字能力和数字资本除了与自身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也依赖于供给体系的迭代完善。餐饮外卖是个典型案例:热腾腾的食物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送达到消费者手中,这在十多年前根本无法想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手机制造等企业致力于适老化改造,使得更多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能够享受美食到家的服务。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些年,可以看到的是供给新业态激活消费新活力,推动供给侧的完善创新,在高水平上不断促进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在新经济新消费背景下,改善消费的宏观外部环境,供给体系完善和社会文化营造是关键。第一,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丰富消费供给、稳定消费价格、繁荣消费市场,提升吃穿住用等传统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让新市民、青年人能够更好地安居,推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转型升级,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国内供应,满足中等收入群体、老年群体等改善生活、消费升级的需求。
第二,鼓励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满足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鼓励研发智能新产品和新服务,拓展其在日常生活、医养结合、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引导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接入性和便捷性等,扩大新消费的受众群体、全面促进消费,同时完善消费者服务体系,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三,培育数字新服务、绿色低碳等消费新热点,助推新的需求增长。打通线上线下本地化服务,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共享经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推进绿色低碳产品研发,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鼓励新能源车消费、二手消费等低碳循环新理念,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推动绿色可持续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供给,促进消费公平。改善针对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数字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加强偏远地区物流、互联网接入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消费公平、释放内需潜能。
第五,发挥社会力量,营造积极可持续的消费文化。借助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作用,动员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全社会形成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普遍共识,引导居民重视家庭、服务社区、关心环境,重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层和青年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的引导性、规范性和支持性机制,培养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扩大消费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