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理论前沿 > 正文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如何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 县域经济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难点和潜力所在。近年来,大竹县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跨越总目标,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奋进,产业层次、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城乡面貌和民生福祉都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

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是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难点和潜力所在。很多县域自然条件差、区位交通不畅、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如何走出一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四川省大竹县坚持抢抓机遇、创新驱动以及绿色转型等探索和做法对西部广大县域具有借鉴意义。

大竹县多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突出强县战略定位,激励干群争先奋进创一流。要壮大县域经济,首先必须要有勇于攀登高峰的发展目标,制定明确的战略定位,以此激发动员全县上下砥砺前行。大竹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时代要求,深度审视历史方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鲜明提出“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勇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排头兵”,并科学谋划“1245”总体部署,描绘了大竹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一定位目标,一方面体现了该县“争先进位,担当实干”的精神气魄,同时也廓清了发展思路,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它回答了“县域向哪里发展,达到什么目标,以及怎样去实现”的关键问题。因而,面对疫情以来经济下行的“压力测试”,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全县干群保持了战略定力,发展势头强劲稳健,在“大考中”交出了满意答卷。

突出产业强县和数字化转型,培植先进制造和服务业新动能。产业兴,县域强。大竹县大力实施“产业强县”核心战略,首抓工业、重抓服务业、稳抓农业。工业经济负重转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闭重组、升级改造煤矿企业,摆脱了资源型经济的依赖,告别了“一煤独大”的时代;在传统产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和大数据起步快跑、加速领跑,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智能装备制造和苎麻新材料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服务业方面,加快打造川东一流的家居建材市场和物流集散中心;建成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20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近400亿元。省级大竹经开区、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三大平台”,正在成为带动全县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突出大通道建设,打造开放合作的战略基础支撑。瞄准最具牵引带动、最需攻坚突破的关键大事,集中发力、集中攻坚,筑牢各项事业发展的长远支撑,这是大竹县领导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体现。长远发展缺水、县域无铁路是制约大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经过多方争取和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西渝高铁过境大竹(并设站)的可研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金垭机场已于2022年上半年建成通航;城宣渝高速、大垫高速建设,提升了县域综合交通能级。通过构建“四铁四高速七干线”综合交通联运体系,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大竹在川东北渝东北区域版图中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大竹县的“机遇意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大竹县领导班子敏锐觉察到这一重要信号,强调必须保持“抢”的姿态、“争”的方略,全力推动规划进“本子”、项目进“笼子”、资金进“盘子”,真正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正是这种“抢”和“争”的精神,推动大竹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

突出夯实农业大底盘,推进乡村振兴上台阶。县域高质量发展不能脱离或削弱农业基本盘,大竹始终坚持“粮猪安天下、特色促增收”的基本思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抓好粮食购销领域问题整改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170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80万头以上。这些措施促进了大竹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大竹白茶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大竹香椿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糯稻基地荣获全国首批“三品一标”基地,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晋升为省五星级园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以及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县。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持续增收。

大竹探索对西部地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进强县战略。目前各个县域都在努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能够使城乡居民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还能够增加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县域公共服务能力。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再走传统消耗资源、损害环境的老路,必须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抓好两个“转型”,一个就是“绿色转型”,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同时大力发展那些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另一个就是“数字转型”,要促进产业的数字化,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县域产业,并大力发展数字化新兴产业和非资源类产业,提升县域产业层次,丰富产业业态,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逐步减少西部地区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结合县域产业特点部署科技创新方向。县域产业发展也要依靠创新驱动,要根据“低、散、小”的特点来部署科技创新。针对县域产业层次“低”的现状,要通过运用科技赋能的手段,促进县域产业延长产业链,补齐产业链短板,支持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着力培养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针对县域产业零散、关联度不高的特点,要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选择少数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特别是每个县域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产业园区,鼓励企业入园,形成上下游关联配套的联合体。针对县域产业规模普遍小的情形,可以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抓住县城发展机遇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以县城为主要载体,推动基础设施、产业设施、生态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辟了“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领域。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实力都不够强,县城各方面设施建设也欠账较多。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进而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西部要争取更多的县城成为“示范建设”的试点,以此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三农”“三稳”要求筑牢乡村振兴的基本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当下县域经济工作也要围绕“三农”做好“三稳”,把乡村振兴的基本盘稳住,这是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基础支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