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调查研究 > 课题研究 > 正文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遵循和基本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进一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态文化体系。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推动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的主要内涵

“生态文化”一词源于意大利生态学者A.佩切伊,由余谋昌教授最早引入我国,并开始了国内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廖福霖教授在《生态文明学》中从多个角度对生态文化作了阐释,认为生态环境是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生态文化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这一说法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当前国内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生态文化是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为追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机共融为特征。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文化。

从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历史积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灵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广义上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来讲,主要是指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凝聚形成的精神成果。本文所讨论的新时代生态文化建设主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成果,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恩格斯辩证自然观,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积极实现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文化维度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的概括总结。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遵循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建设,从立生态文明之德,全面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树生态文明之人,持续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及时总结生态实践成果不断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形式等方面积极展开,有力推动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立生态文明之德。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建设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大力弘扬生态文明道德。中华文化从根本上说是深度生态的,这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共识。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的美国生态学家小约翰·柯布曾表示,“中华文化具有拯救世界的力量,因为中国文化是深度生态的”。深度生态的中国文化决定着我们在新时代具有树立生态文明之德的深厚土壤。立生态文明之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生态实践中的展开。没有生态文明之德,就难以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生态伦理道德观只有转化为生活“常识”后,才能对生活实践起到影响作用,促进我们重建生活价值坐标和改变生活方式,选择一种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在对良好生态的迫切需要中,不断激发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之心,自觉做生态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新时代立生态文明之德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唯物质主义”的价值,不以向自然索取或者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标识个人的价值和成功,而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双赢”为目标,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

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树木,更关键在树人。要抓生态文明建设,栽好树,必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育好人。当前我们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以往缺乏足够的、系统的生态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以生态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政府、学校、传播媒体、社会团体等多元化力量共同参与,努力将绿色理念和生态文化观念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过程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的行动。”高等教育方面来说,清华大学曾首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构想,并尝试以“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门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分会,积极推动高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各层次各领域都开始贯彻生态文化观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生态文化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以及未来发达的生态文明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不断巩固生态文化教育观念,积极塑造生态人文环境,在教育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有效推动了公众生态文化素质提升。

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生态文化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在商品经济时代,要靠生态文化树生态文明之人,推动公众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现代化生活中生态产品意义愈来愈重要,人们的生态需要也愈来愈迫切,但是人们对于生态需要的满足相比较其他普通产品最大区别在于,一般产品可以被私有化的分配,而满足人类生态需要的优美环境却难以被私有化分配。因此,一般产品因其可以被私有化分配人们会自觉地为之付出努力,而良好生态环境因无法被私有化分配人们便很难主动地为此而付出个人劳动或努力。为此,在推进生态文化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加快制度体系化建设,指导和约束人们更好地养成绿色生态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引导上,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深刻把握勤俭节约和扩大消费共同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着手,把扩大消费建立在更加少量的资源消耗和更加优质的劳动供给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基础上的扩大消费不是增加消费资源更不是消费生态,而是推动广大劳动者劳动供给的社会化实现,即消费更多的劳动而不是自然资源。如此,我们才能在减少对资源开发的同时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才能更高质量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不断创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生态文化总是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体现出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就是生态文化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活动能够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化的发展。所以,一方面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实践的展开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深入广泛的生态实践又不断凝聚成更加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包括人们所形成的生态道德观念以及形式各样的生态文明主题作品等。比如,城乡环境建设上更加注重生态名片的打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逐步以绿色低碳为主要导向,行业企业更加注重以生态效益提升品牌竞争力,过去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开始被生态效益优先理念逐步替代。各种类型的生态文明主题作品充分展示着色彩纷呈的生态文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凸显生态文明理念的各类文化作品形式越来越多样,层次越来越丰富,很多地区还常态化举行专题生态文化作品展览,来更加形象直观地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态的期盼和愿景。可以说,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正逐步渗透并影响着我国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始终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融通中外,注重交流互鉴,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思想文化,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新时代生态文化能够充分渗透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顺应时代需要,推动全民思想观念转变和提升,并在世界范围内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说到底就在于牢牢坚持了党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积极在生态文明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以生态文化创新指导新的生态文明实践。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关系国计民生和未来长远发展的大事,同时也是一件需要统筹各地协调各方的难事,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创新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全力推动各类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有效落实,离开党的领导这些便无法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有效推动了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我们党在带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创造回应时代之问,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的生态文化成果。未来,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要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创造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必须始终坚持和巩固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新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在中国实践展开的重大理论成果,更是我们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和思想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追求价值实现方式根本变革的新发展观,是在协调多样性和复杂性价值关系中达到价值均衡和价值持续实现的新型发展观。其建立于由各种价值关系所构成的自然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辩证运动的基本规律基础之上,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价值诉求,坚持了生态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可持续统一、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可持续统一、经济民生和生态民生的可持续统一,代表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思想内涵、内在逻辑相一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的“八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体现和发展,擘画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也内在地包含着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历史观、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方法论、生态治理观、生态全球视野等方面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概括来说,就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建立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建设正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才始终保持了正确方向,形成了丰硕成果。

融通中外,注重交流互鉴。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生态主义思潮开始勃兴,也产生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思想。中西方因为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制度模式和发展状况等不同,造成了生态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更看重于部分,而中国文化相对更侧重于整体。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上,西方生态文化侧重对现代工业文明所产生的的灾难性生态后果进行理性反思,主要以生态伦理学为基础,将人的关怀对象进行伦理拓展至自然领域。而中国的生态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智慧基础之上,更注重从整体上系统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尊重,坚持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多彩多姿、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生态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因其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其生态文化也呈现不同特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得到的教训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但其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所作出的成效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一些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因此,在生态文化建设上,我们要继续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的生态文化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生态文明的美好画卷。

立足实践,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新时代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历程,也是一个大胆扬弃守正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立足于中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丰富的生态智慧土壤,深刻总结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注重汲取和借鉴一切与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相关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在创新性建设生态文化进程中,我们把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节约有机统一,把不断增强人的幸福生活体验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融合,在公民综合素质提升中渗透着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治理责任,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上,以万物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源源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产生广泛影响的生态文化成果。

我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伴随社会发展始终,生态文化建设也是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持续努力,不断推进创新的过程。生态文化建设的自主创新既是生态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生态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科技更新速度之快对人类社会变革实时造成挑战,正是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回应挑战,扎根实际,不断实现自主创新,才能够做到有效应对危机,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都能够保持正确的生态方向提供有力引导。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生态文化建设的自主创新,让中国生态文化日益丰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积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总体来看,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文化困境问题,要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离不开文化传承和改革创新,要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巩固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未来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要一如既往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人民意愿和世界趋势,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成果,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生态文化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全球的生态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体系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BKS05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宁启超  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