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乌木镇地处大竹县东南,距县城8公里,幅员4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560亩,总人口20341人,辖5个村、1个社区。近年来,乌木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稻渔综合种养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突破发展,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四川省首家省级小龙虾良种场。成功承办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现场会,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
强化党建引领,用好乡村振兴主心骨
一是强化两级班子建设,选好“领头雁”。镇党政班子全数配齐,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9岁,女性占比4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0%,为乌木镇接续发展奠定了坚实领导基础。2021年3月,全镇村(社区)“两委”班子圆满完成换届,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8.8岁,比上届下降8.9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56.7%,提高了26.7个百分点,一肩挑比例达到100%。
二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扎实抓好党支部标准工作法,在基本组织、队伍、活动、制度、保障上持续用力,全面夯实基础。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园区建设、基层治理等重大任务,找准党建工作的契合点和发力点,推动党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乌木镇党委2018、2019连续两年荣获大竹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荣获达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是聚焦党建引振兴,提升村级经济。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工程,根据各村发展情况,一村一品,重点培育发展1个产业项目,建立起项目与村集体、村民的链接机制,为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近2年,乌木镇将整治撂荒地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对各村撂荒地进行“拉网式”摸排登记,理清位置面积、撂荒现状、撂荒原因等情况,逐户逐地建立台账,分类施策推进整治。针对撂荒面积集中、撂荒时间长的非基本农田,引进种植大户,动员家庭农场扩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特色种植。针对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如分水村、凤山村,村集体大胆探索,采取“土地入股+托管+分红”模式,以“零保底”或“低保底价”方式,由农户委托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推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集中发展油菜、大豆、玉米、苎麻等产业,预计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对于耕作难度大、分布零散的撂荒地,将其纳入水土保持、鱼米之乡、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大中型水库移民等项目内容,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库配套灌溉渠系维护等措施,提升耕作基础条件,分片分区复耕复种。通过招商引资、托管服务、项目改造三种模式,全镇整治复耕撂荒地3000余亩,实现了保粮增收的双赢。
注重产业培育,打造乡村振兴核心动力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近年来,乌木镇大力发展稻鱼综合种养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工厂化选育繁育车间1000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2000平方米,配置人工诱导繁育设备300余套。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创新“五供一收”联农带农机制,与镇域内10余个专合社和家庭农场合作,带动周边种养户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项目。目前,全镇建成稻虾综合种养示范片9000余亩,每亩可产水稻1000斤,成虾300斤,亩产值7500余元,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效益;发展标准化优质水稻基地5500亩,年产值825万元;发展小龙虾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年繁育良种虾苗1.5亿尾,产值1800万元,引领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2020年产值达2.34亿元,带动群众就近就业587户1521人,其中贫困户266户790人,每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广子村集体年稳定增收5万元,实现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做活做实新型产业。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引进顺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采用“农业+旅游+康养”新型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础核心,致力打造种植、采摘、仓储、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建成休闲、观光、采摘、餐饮相融合的农旅结合带,花山湖景区正在全力争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目前园区已种植有机蓝莓800余亩,黑李、红梨200余亩,配有1688米空中漂流道,16亩水上乐园,4公里樱花海棠走廊,5公里游步道,观光亭4座,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年产值超千万元。带动乌木村集体年稳定增收2.5万元,周边稳定就业100余人。
做优做精特色产业。除发展稻虾、蓝莓产业外,乌木镇还引进业主发展桑葚、柑橘、黄桃等特色水果种植1000余亩,老鹰茶基地2000余亩,发展规模以上蛋鸡养殖场3个,年产鸡蛋4500吨,发展生猪养殖20户,年出栏2万余头,全镇农业产业点面结合,持续健康发展。
聚力生态宜居,补齐乡村振兴关键短板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紧扣纳入农建综合示范区、脱贫攻坚引领区、稻虾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等契机,整合中央、省市县项目资金,撬动合作社、经营主体和农户等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大力推进镇村道路、山坪塘、水电气网等改造提升,近2年新建场镇过境路1.62公里,村道100余公里,生产便道140余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余亩,整治山坪塘35口,人饮工程12处,治理河道6.5公里,治理、疏通各类沟渠32.5公里,修建便民桥4座;改迁电路和通讯设施,对供水管道和电力进行增容,全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全面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严格落实河库长制度,县、镇、村三级河库长严格履行巡河管库职责,持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垃圾压缩站、雨污分流管网覆盖场镇和各村集中居住点;全镇农村户厕完成标准化改造,并配套建设化粪池、垃圾分类收集点及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体验。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行镇、村、组干部包村、包组、包院落的三级联包制度,带头清理、发动群众整治沟渠,拆除危房、圈舍、破旧广告牌,治理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堆放点,清除公路沿线杂草;整合项目资金对农村院落进行整体氛围提升打造,保障经费实现生活垃圾日清日运,全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提升乡风文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积极发挥文明榜样作用。在全镇广泛开展年度星级文明户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以村(社区)为单位,成立由村组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评比委员会,以组为单位开展评比推荐。从爱国爱家、感恩奋进、勤劳致富、道德风尚、遵纪守法、孝老爱亲、生态保护、邻里互助、环境卫生和科教文化10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选出三星、四星、五星文明户若干户。评选后召开村民大会颁发荣誉奖牌,给予奖励,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涵养文明生活新观。
组织开展系列进农家活动。开展“法律法规进农家”活动,签约法律顾问每季度送法下乡,开展法治教育讲座,普及法律知识;开展“科学知识进农家”活动,通过农民夜校、党员活动日等平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年均累计技能培训400余人次,依托引进企业开展稻虾养殖专业技术培训,目前累计开展技术研培30余次,科普实训20余次,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开展“读书分享进万家”活动,依托农家书屋活动场所,组织村民开展小规模读书交流会、分享会;每年联系上级文化部门组织公益演出1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30余场次。
发挥制度约束底线作用。村(社区)根据实际制定村(居)规民约,建立红白榜机制(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进入红榜,反之进入白榜,作为村民申请各类政策补贴的参考依据),成立红白理事会,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引领形成健康文明乡风。
推进社会治理,夯实乡村振兴群众基础
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成立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专职政法委员为副组长,综治中心、司法所、信访办、学校、安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治理领导小组,坚持将社会治理工作与党委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导、同考核。统筹驻村工作组、驻村“第一书记”、驻乡民警等力量,压紧压实村(社区)党委(党总支)责任,筑牢“一线堡垒”。持续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机制,主动服务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坚持自治为基,德治润化。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建立完善村级民主协商机制,邻里之间矛盾纠纷由村委主持、党员干部等参与化解;涉及全村(社区)的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决策;涉及跨村(社区)矛盾纠纷,由镇分管负责人牵头,驻村组长、村委、参与协调,确保问题化解在一线、调处在基层。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机制,强化村民自治规范约束。镇、村建立以党员为主的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政策宣传、治安巡逻、民事代办、纠纷调解等服务活动,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村级治理。
智治支撑,完善平台。推动农业、人社、国土等审批事项入驻镇、村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广“网上办”“码上办”“村级代办”“上门办”,打造便民、高效、智能的服务平台。目前,乌木镇便民服务中心可一站式办理、审批行政许可7项、服务事项123项,涵盖民政、计生、国土、建设、劳动保障、退役军人、残联、医保、司法等领域。43个监控探头覆盖镇村重要进出口、人员密集场所、重点企业,以“雪亮工程”建设整合构建综治中心监管平台,充分发挥事前震慑、事中监控、事后追溯作用。整合行政、司法和社会资源,以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张木林为带头人创新打造“张木林调解工作室”,吸纳老干部、老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进入人民调解队伍,建立乌木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政务中心“办不成事”窗口处设矛盾纠纷受理区,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打造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
如今的乌木镇,基础设施更完善了,产业更加壮大了,人民生活富起来了,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的发展步伐稳步向前,现代农业成效斐然。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昂扬奋进的乌木镇将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谱写乌木镇发展新篇。
(作者为人民论坛特约通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