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乡土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化的培育、拓展和价值提升对于乡村产业、生态、组织和人才等振兴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如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实现乡土文化的拓展及价值提升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需要从理解乡土文化的价值内涵入手,明确提升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重要抓手、动力来源,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需遵循的一般原则,将乡土文化的拓展和价值提升置于乡村发展的整体系统中,以全局性视角审视乡土文化的发展,探寻多种力量共同繁荣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 价值提升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支撑和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持久的力量。乡土文化兴则乡村兴,乡土文化强则农民强。繁荣乡土文化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底色成色。乡土文化的兴盛也是农民生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拓展和提升乡土文化价值可以凝集乡村发展向心力、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淳朴民俗乡风,是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拓展和提升乡土文化价值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准确理解乡土文化的价值内涵,把握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的战略重点,对促进乡土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价值内涵
中国传统社会从根源上讲是一个乡土农业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是以乡土为根、以农业为脉的乡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价值在不同的时代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发挥的功能是有所差别的,乡土文化的价值是带有时代烙印的。中国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新审视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准确把握其价值内涵,有利于推进乡土文化的空间拓展,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提升。
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内容
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乡土文化中的农学思想、耕作制度等农耕文化,石匠、刺绣、酿造等乡村手艺,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等乡村景观文化,乡俗民约、民间信仰、乡村艺术活动等乡村民俗习俗,遵纪守礼、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睦邻友好、扶危济困等美德,蕴含着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仅具有维护乡风民俗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能够更好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
乡土文化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强劲动力
乡村人才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和持久动力。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对于乡村人才振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部分农村的能人巧匠、非遗传承人本身就是乡土文化的构成部分,具有乡土文化内容和主体双重属性。其次,乡土文化是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内生动力。作为广大农民长期生产生活的社会场景,乡土文化对农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1]。文化总是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化人,激发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最后,丰富的乡土文化供给也是吸引人才留在农村的重要条件。乡土文化的多样性、特色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重要推动力。
乡土文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途径
乡土文化与乡村生态是自然交融的,乡土文化根植于自然生态,生态文化也深深地嵌入到乡土文化之中。乡土文化的生态价值内涵与乡村生态振兴的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可谓一脉相承。首先,乡村传统生产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强调尊重自然、顺应天道,进而达到万物和谐[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态道德的形成,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驱动要素。其次,农耕文化中有很多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类似的观点和理念。农耕文化推崇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用养结合的生产理念,对于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土文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泉。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美食、古宅、雕刻、戏曲等,都是潜在的文化产业,可以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乡村的红色革命历史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红色”动力。在已脱贫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为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丰富的特色历史内容。其次,乡土文化有助于促进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乡村独有的田园景观、民间风俗、特色美食等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资本和优势,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乡村产业的质量效益水平。
乡土文化是乡村组织振兴的有力抓手
乡村自治文化所包含的以德治村、乡贤治村等历史基础和创新实践,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组织振兴。首先,以村规民约为代表的乡村自治文化有助于彰显村民在乡村民主自治中的主体地位。在制定与执行村规民约的过程中,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热情得以激发。乡村治理共识得以凝聚。乡村社会治理规范得以完善。其次,乡土文化是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中,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充实乡村治理人才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
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由于乡村人口流失等原因,乡村原有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们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识有窄化和误解的倾向,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面临重大挑战[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文件,规划了一批支持乡村文化振兴的工程项目,为发展繁荣乡土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
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面临机遇
一是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目标之一。乡村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多层面的建设,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起,每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将乡村文化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内涵不断深入、完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同时还强调要加强对优秀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在不断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发利用,对乡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振兴乡土文化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为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提供了基础。
二是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连续多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数字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中央财政也积极引导和支持地方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推动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教育设施条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安排资金专门支持戏曲进乡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等项目。目前,已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57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还建设有各类乡村文化讲堂,成为展示传播新时代优秀乡土文化的阵地。
三是强化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2018年开始,我国设立农民丰收节,举办各种民俗风情展示活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剪纸、染织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000个。传统村落、村寨分别达6819个、1057个,大批历史文化古村落成为网红打卡地,知名度、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一些地方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自然资源文化等的文化价值,以旅游业为支撑,由点及面,发展各类文创产业,拓展产品面,丰富产品线,一批以传统工艺为支撑的村落、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崛起,成为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的主阵地。
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面临的挑战
一是乡土文化传承主体流失。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土文化传承面临诸多挑战,相当部分的农村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移居城市,造成传统技艺、手艺的失传;随着村庄的消失,一些祠堂等传统建筑失去了保留的基本条件;随着人民的生活条件、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传统民居满足不了当前人民居住的要求,有的也已被人们所摒弃;村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受到当今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强力冲击,传统观念逐渐淡化。
二是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滞后。近年来,乡村文化硬件设施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从全国来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且有些地方文化基础建设标准偏离实际、重建设轻管理。同时,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难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存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问题,进而导致乡村文化设施供给总量不足与资源浪费问题并存,难以满足村民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
三是基层文化人才短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向农村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承担者,这些人才的素质是影响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4]。然而,当前基层文化人才供给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乡村文化人才“招不进、留不住”成为制约乡村文化发展和振兴的“瓶颈”。由于基层办公环境差、待遇水平低、编制少等原因,难以吸引留住人才,乡村文化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短缺的现象较为严重。乡村文化服务人员普遍属于半路出家,专业素质和能力较差,难以有效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需遵循的一般原则
乡土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间有其独立性和独特性,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差别,但是存在共性部分。笔者认为应在实践中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的前提。当前,有观点认为乡土文化是落后的,把城市文化取代乡土文化作为最终目标与模式。繁荣乡土文化,必须充分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以乡村为主体建立新型城乡文化观,强调彼此的差异性、互补性与层次性,而不是冲突性与替代性。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一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根脉与灵魂。乡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根脉和精神追求,还包含着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要素[5]。因此,要坚持文化自信,尊重优秀乡土文化,尊重特色地域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保护乡土文化多样性。
坚持贴近农民。坚持贴近农民是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的基本要求。乡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乡土性、直观性和季节性等特点,农民对不同乡土文化形式和内容的接受,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理解、消化、认同的过程。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在乡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复杂深奥,要简单易懂、大众化。在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上,注重农忙和农闲的分别。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是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的基本动力。乡土文化具有区域性、时代性的特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内涵与价值。振兴乡土文化,必须立足实际,注重乡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语境下的精神传承。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中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结合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特征和村民的需求,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促进传统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绽放耀眼之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拓展及价值提升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我们应在乡村发展的整体系统中以全局性视角审视乡土文化的发展,探寻多种力量共同繁荣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的拓展与提升应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新时代价值体系的重要核心,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与价值认同的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因此,乡土文化的拓展与价值提升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建乡土文化价值认同,重新解读乡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现代价值,在传承乡土文化之精华的同时,为我国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性的道德约束。
乡土文化的拓展与提升应以党的领导为组织保障。促进乡土文化的发展必须有党组织作为坚强后盾。党在文化引领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和显著优势。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乡土文化走向振兴。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加强自身文化水平建设。基层党员应当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升文化认知水平,在牢牢把握中央相关指示精神、时代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增强对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树立积极有为的做事态度,对于乡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应以教育引导、道义劝说等方式正面干预,加快乡土文化的转型升级和新陈代谢。
乡土文化的拓展与提升应以人才培育为动力引擎。要引导和培育各类人才投身乡土文化的发展中,为乡土文化的拓展与提升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培养和聚集本地人才。充分尊重和鼓励本地文化人才,激发他们参与乡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土文化的发展和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秉持开放的态度,在本土人才“走出去”的同时学会“引进来”。对于退休返乡的成功人士、基层干部、文化志愿者等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群体,应当提供其建设乡村的服务平台,同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让越来越多高素质的“文化新农人”凝聚成一股新的强大力量,为乡土文化输入新鲜血液。
乡土文化的拓展与提升应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基础前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一方面,要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随着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的不断增长,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所有乡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然而,部分脱贫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落后,对这些地区应重点加强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乡土文化建设能够面向乡村全体民众,进而满足新时代村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提升我国乡土文化建设水平。
乡土文化的拓展与提升应以文化与产业融合为载体支撑。文化产业是乡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在文化和产业联动发展中推动乡土文化的繁荣。树立“乡土文化+”理念,构建乡村“大文化”产业格局,让乡土文化元素融入农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与全领域,大胆创造有利于乡村发展的新业态。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的精准对接,找准乡村自身文化特色,高度重视产品与服务质量,密切关注城乡消费者需求的动态变化,合理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乡土文化产业,在传播本土文化的同时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研究”(22ZDA091)阶段性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庄甲坤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曲延春、宋格:《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传承论析》,《理论导刊》,2019年第12期,第110—115页。
[2][3]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11—118页。
[4]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176—181页。
[5]黄永林、罗忻:《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文化的现代性探求及历史经验》,《民俗研究》,2019年第5期,第5—14+157页。
责编:李 懿/美编:石 玉
Expanding and Enhancing the Value of Indigenous Culture in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Qi
Abstract: Indigeno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social etiquette and civility, which is one of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cultivation, expansion and value enhancement of indigenous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ecology, organization and talents. To realize the expansion and value enhancement of indigenou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at present.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indigenous culture, clarify the important ways, focal points, and driving forces for its enhancement, as well a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for its expansion and value enhancemen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lace the expansion and value enhancement of indigenous culture in the whole system of rural development,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vernacular culture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joint multiple forces to prosper indigenous 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igenous culture; value enhancement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