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能力建设的主要经验

摘 要: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组织动员”作为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于党的历史实践中,由此发挥出了中国共产党显著的政治优势,成为党不断发展壮大并带领人民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武器。中国共产党从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充分激发出自身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带领人民取得了接续不断的胜利。总结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能力建设的经验,对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组织 动员 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组织动员能力的高低是政党执政能力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政党要想获得广泛的支持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动员能力,与群众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良性互动模式,让民众的力量得到充分的激发和释放。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动员主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多地获得组织动员客体即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所产生出的能力与力量。

“组织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创造,并一直沿用到现在。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组织动员能力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适时运用组织动员,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先后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党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来,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临新的形势和内容,党依照形势的变化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动员策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纷纷加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挥党的组织动员能力,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党组织紧跟党中央命令,冲锋在前、战斗在前,纷纷走上抗疫“前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利用自身的组织、宣传等能力不断激活党组织动能,团结群众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发挥党组织优势与领导优势双管齐下

组织动员主体是组织动员活动的发起者或领导组织者,即各级党组织。组织动员主体执行力与领导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组织动员的效果。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能力的建设中,始终重视发挥主体的组织优势与领导优势,树立主体权威,用严密的组织体系与强大的领导力保证组织动员活动强有力地实施,保证了组织动员能力建设的内生动力。

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1]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并建立起了以党中央、各级地方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的纵向贯穿体系,以及城市、农村、机关、国有企业、高校、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全覆盖的横向发展体系。到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达493.6万个,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严密组织体系将党的各级组织力量聚集起来,将各行各业的力量团结起来。党员、群众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要落实在哪里,组织动员的力量就延伸到哪里,真正地发挥出了党组织体系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使党的组织动员工作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组织工作,善于整合组织力量,发挥组织凝聚力。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每一位党员都是一位战士,每一个支部都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以党员和党支部为中心向外辐射,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全国上下众多党员与党组织的合力聚集在一起,有助于将党自身的组织资源和一切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党既定的奋斗目标。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支部下设有小组,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党的组织力。1927年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逐渐深入到了广大的基层中。随着当时国内局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积极吸收了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主张而奋斗的人,使党员数量和党的组织规模迅速扩大,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组建组织和支部,党的组织体系的覆盖范围从局部走向全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发展形势的变化,十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允许“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2]。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共产党,党的组织基础进一步扩大,增强了党组织动员的辐射力和凝聚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组织基本实现应建尽建,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不断健全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3]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困境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凝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党的组织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就必然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党内外凝聚广泛共识,使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形成高度认同。通过各个领域中的党组织发挥作用,党的领导得到了贯彻、党的主张得到了宣传、党的政策了得到落实、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得到了深层释放。

发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

政党的领导力作为政党领导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体现了政党实施领导的权威和能力,是自身力量和实力的一种无形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保持自身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是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发挥组织动员能力的重要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4]这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党的伟大实践后得出的重要经验,更是对新时代加强党政治领导力建设的重要部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领路者”,党的政治领导力在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建设中发挥着“引擎”的重要作用。只有坚持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才能在组织动员过程中实现提纲挈领、以一持万的效果。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逐步深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政治纲领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工人运动、开展土地革命、促成统一战线、共同抗击侵略等一步步确立了党的权威,在革命和战争的组织动员中发挥了“主心骨”和“领头羊”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然成为人民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充分彰显出了党举旗定向的作用,有效地发挥了党的全面领导能力,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正确方向和道路的指引下人民群众纷纷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社会活力充分激发。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的有效运用。

推动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主题,也是共产党人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者、社会发展的管理者所发挥出的执行与领导作用不断得到增强。只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和伟大号召力,只有这样党的组织动员才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坚定的奋斗方向,党的组织动员能力才能得到更加集中的发挥。

实现群众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双重满足

组织动员客体是组织动员活动的接受对象以及实际参与者即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6]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始终围绕着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满足群众的各项需求并在思想上利用榜样的示范效用带动群众,在组织动员能力建设中实现了人民群众与党感情上认同、信念上统一、思路上一致、行动上同向的积极效果。

满足群众的物质利益

物质满足是党组织动员能力建设的核心驱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7]。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诉求去确定社会各行业的奋斗目标,以物质利益的满足让群众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从而自觉自愿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成为组织动员的积极回应者和主动参与者。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切实利民的土地政策和土改运动使农民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政治上翻了身。毛泽东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8]通过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农民才愿意听党话、跟党走。新中国成立后,党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以实际的利益团结群众。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贴近民生,了解人民所需所想,解决人民所盼所急。只有党实实在在地将群众利益与生活挂在心上,人民群众才积极主动“跟党走”“跟党干”,才会让党的组织动员更有效力。

满足群众物质诉求是党的一贯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大现实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9]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推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这些都是对人民群众物质诉求的不断保障,也展现出了组织动员能力建设对发挥党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有着显著的助推作用。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只有关注人民群众物质诉求、回应人民群众物质利益诉求、逐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党有效提高组织动员能力建设的基础所在。

发挥榜样的示范效用

发挥榜样示范效用是开展组织动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方法。先进人物之所以能够发挥带动作用,最主要的是他们身上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能够深深地影响群众的内心世界,激励群众紧紧跟随和模仿,促使群众自觉参与到党的组织动员活动中来。作为加强组织动员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发展的制高点,经常性地借助树立典型示范的方法挖掘榜样的时代价值,把榜样的力量融入党领导人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发挥榜样的带动示范效用,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毛泽东曾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发挥榜样示范效用是党凝聚人心、提升动员能力的重要法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榜样都体现着时代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导向。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积极树立了一大批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人民英雄榜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烈士;抗日救国的左权将军、杨靖宇将军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榜样塑造的重点转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人民事业不断前进的骨干中来,宣扬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人物。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逐渐多样化,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中都涌现出一大批模范人物,对榜样的塑造也开始变得多元化。通过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仅可以指引组织动员的前进方向,也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主动性,为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精神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10]这些时代楷模是引领社会发展氛围的标杆和旗帜,他们正在成为新时代精神谱系的传递者、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当前中国共产党组织动员能力建设仍需借助榜样发挥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开展榜样教育、发挥榜样作用、凝聚榜样力量,激发群众的模仿与赶超力,才能更好地动员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党的伟大事业中来。

利用纪律约束与宣传教育双向发力

组织动员方法是指在组织动员过程中为了更好实现目标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手段。作为将主体和客体连接互动的中间方式,组织动员方法形式多种多样,不断优化组织动员方式,可以从各个层面加强组织动员主体的动员力与执行力,也可以提高组织动员客体的认同度与参与度,是提高党组织动员能力的必要手段。

不断增强党的纪律约束力

党的纪律约束力是指通过各种行为准则的约束而产生的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各项任务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得以落实的硬性保障就是纪律约束力。党的纪律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内容。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通过党的纪律约束力调动全党力量、提升党员修养、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对于政党而言,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纪律建设是政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纪律约束视为刚性要求,保证实现全党步调一致、行动统一,从而推动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党的纪律要求,中共二大提出了“三个服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严格的纪律约束可以使党员干部按规矩办事、听命令行动,从组织内部首先集中力量达到党内高效的组织动员。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过纪律约束使人民军队和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支援部队,听从党的指挥和领导,将组织动员的力量在群众中凝聚起来,最终实现一呼百应的动员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11]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离不开硬性的纪律约束。党员干部应当自觉认识到纪律的刚性约束力,以党章、党规为基本遵循,推动党员干部按章办事、履职尽责、听从指挥,进而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使党的组织动员能力自党内到党外都充分发挥出来。

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工作因党而生、为党而长,伴随着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建设同样也离不开思想宣传工作,思想宣传工作对于深化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宣传工作的认识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通过发挥宣传工作的能动性作用,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组织动员。革命年代,党号召广大群众“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利用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唤起了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强大力量。进入新时代,随着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党推动宣传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影视剧、央视频、学习强国等新的传播手段使得宣传工作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疫情期间,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阻击战,并以“伟大抗疫精神”为号召,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组织动员能力的重要成功案例。历史已经证明,做好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战胜风险挑战的强大武器。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而进行,宣传工作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凝聚正确共识,在思想上保持定力、站稳脚跟,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组织动员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功效,才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与党同心同德、同频共振,不断取得更大胜利。

【本文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AZD015)的阶段性成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杜思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6—47页。

[3][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2页、42页。

[4][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页、20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8]《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7页。

[9]《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92页。

[10]《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03—104页。

[11]《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第5页。

责编:李 懿/美编:石 玉

Major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the CPC’s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Capacity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Chen Songyou

Abstract: In the century-long development of the CPC,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has been present throughout the Party’s practice, thus bringing into play the Party’s remarkable political advantages and becoming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it to develop and lead the people to gain brilliant achievements. Starting from the mobilization subject, object, and method, the CPC has fully stimulated its strong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capability and led the people to achieve success continuously. A summary of the CPC’s experiences in develop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capacity in the pas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new era and helps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rganization; mobilization; experience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