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智能媒体成为青少年的首要信息源,他们是受众也是传播者。这对新时代高校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不再是单向度的理论知识传播,而是教育主体与客体思想场域的多元碰撞与感染,思想观点的多维传承与发展。全媒体与高校思政课程在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主体、教育效果等方面深度融合,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打破时空,全程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创新课堂教学”。全媒体时代,信息传输技术飞跃发展,移动网络技术迭代升级,突破时空界限传播信息的全程媒体应运而生,因此思政课得以跨越时空场域,实现全程教育。首先,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学习管理分享平台,依托多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多元教学载体,实现思政课堂的“全程化”与“无界化”。其次,全程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全程记录、同步传播及实时互动,有效解决师生线上、线下同步上课的多元需求。此外,通过课前积极灌输、课中深度感染、课后有效反馈,结课复合评价的四维一体模式,全程媒体能够很好助力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前教学引导与调研、以师生为双重主体的灌输式与渗透式融合的课堂教学与互动、线上线下多形式结合的课后评价机制,推进思政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效果多重化改革,实现全程育人。
深度融合,全息育人
全息媒体,通过图片、文字、符号、语音、视频、VR、AR等多种形式,多元立体传播信息,助力高校开展思政教学的多样化探索和教学目标的多形式实现。首先,全息媒体具备全觉信息传输优势,有效延展受众感知,深化受众体验。依托全息媒体开展沉浸式教学,营造多维立体的课堂环境,增强课堂情感渲染力度,大大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其次,全息媒体应用多元化信息传递形式,进一步丰富思政课传播载体。师生可充分发挥全息媒体优势,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学习管理分享平台,微博、B站等自媒体以及微信社交平台等青少年深度参与的网络形式教学互动,延伸思政课堂传输触角,强化思政课育人效能。此外,全息的镜像表达和迅捷的数据获取,一方面有效增强课堂知识传播的趣味性、价值性和互动性,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思政教学载体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助力高校思政课智慧化建设。
跨界参与,全员育人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体不仅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传统一元主导、强力引导的宣传舆论场升级为多元共存、交互平衡的公众舆论场。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向互动,强化信息资源同频共振。多元学习分享平台的介入,给予大学生及其他主体依托智慧终端,以渗透式、沉浸式、生活化等方式多维深度参与高校思政课的契机,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实现全员育人。首先,多元主体的信息参与和传播,一方面极大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显著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另一方面,纵深扩展思政课育人的空间,多维网络空间成为思政课育人的新场所。其次,全媒体时代鼓励大学生进行原创内容生产,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多种形式深度参与、互动交流。依托全媒体平台有效提升学生自觉融入“大思政课”的积极性,学生参与信息生产与交互的过程亦成为思政课的重要环节。最后,全媒体助力学生、教育者、社会媒体等多重教育力量整合,探索“大思政课”协同发展新模式,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打造育人共同体。
精准布控,全效育人
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智媒技术,媒体功能迭代升级,进入全面注重传播效果的时代。全效媒体突破传统媒体功能界限,注重用户体验,强化社会效益,优化思想引领,让高校思政课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样性,实施精准把控,全效育人。首先,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分众化特征日趋明显,信息传播的匹配指数不断攀升,有利于课前教师精确把握大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推进思政课精准化与个性化建设,实现精准育人。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智慧平台和智能终端,以投票、主题讨论、互评、追评等方式实时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实时获得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提升教学针对性,优化课堂育人效果。最后,依托全效媒体的大数据系统分析手段,定制个性化、常态化思政课程结课评价机制,完善思政课评价制度,加速思政课程评价机制的科学化、人性化进程。
总之,高校要依托全媒体,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的要求,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者:陕西科技大学 师俊华 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