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我国网络空间内容生态的发展特征与治理进路

摘 要:在网络强国战略推进过程中,我国网络空间生态格局不断演变。在技术与政策红利影响下,我国网络空间内容生态呈现出新特征,包括重大主题宣传成效显著,理论传播平台不断拓展;内容传播空间拓展,网络视听等媒介形态创新迭代;网络治理强力监管,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逐渐形成。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舆论引导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系统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网络内容生态的治理创新需要从提高优质内容供给、创新数字治理模式及坚持“用”“管”并重等角度,综合施策提高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网络空间 互联网内容建设 治理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结构的演变,以互联网作为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媒介系统逐渐成为社会系统的重要方面。网络不仅成为了技术进步的典型形态,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平台。媒介技术、媒介形态、媒介渠道都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多样化,互联网已经逐渐从大众传播渠道发展成为媒体融合的主阵地、主战场。在传媒生态系统中,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平台,都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逻辑和开放思维寻求发展空间。

在互联网为传媒行业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网络发展中的弊端与问题也逐渐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强国战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要战略部署先后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在互联网内容建设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发展,网络内容表现形态日益多样化,主题宣传、移动视听、网络视听、短视频、直播业态等,都从不同角度充实了网络内容的结构和层次,使得互联网内容逐渐呈现出主旋律突出、价值观凸显、智能化表达、多样化呈现、全方位互动等新特征。

网络空间内容生态的发展特征

重大主题宣传成效显著,理论传播平台不断拓展

在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体传播创新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过程中,面对壮大主流舆论的重要战略任务,主流媒体通过主题宣传、特别是重大主题宣传,营造良好的网络内容生态环境。重大主题宣传是新闻媒体围绕重大主题所进行的力度大、投入多的新闻宣传,包括了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重点工作或重要事件等。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建党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事件节点,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事件,主流媒体的主题宣传不断通过互联网主渠道创新内容形态与方法手段,不断提高主流舆论的影响力。

重大主题宣传的目的是积极推进主流舆论引导见成效,而主流舆论引导需要从意识形态的层面,基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文明建设由此开展。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就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和文化培育,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当前的网络发展与媒介技术演进,不断推进网络内容形态的多样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媒介使用与日常信息交流的主要空间,也是主流媒体发挥作用的主战场、主阵地。在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以“学习强国”平台为代表的移动化、融合型创新理论宣传平台正日益成为网络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

内容传播空间拓展,网络视听等媒介形态创新迭代

网络内容生态格局中,网络媒介形态作为网络平台的重要传播渠道或传播手段,正不断创新形式、拓展发展业态。传统意义上,网络信息内容主要表现为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电子文档等多种载体形式。但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视听传播技术发展,网络内容不再单纯局限于简单的文图、动画等形式,而是结合了广播电视、短视频、直播、虚拟仿真等多元形式,呈现可视化、交互化、智能化等新特征,其中网络视听逐渐成为网络内容传播的重要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分别占网民整体的91.5%和68.1%。可以说,以短视频、直播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视听业态已经成为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基础应用。网络视听创新了内容表达、拓展了传播渠道、聚合了网络用户,实现网络内容生态“视听+”的新转向。而在网络视听中,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也从传播主体、内容话语、形态拓展、技术范式、传播客体、媒介环境等角度创新了网络内容传播体系。

在网络内容生态创新的过程中,以“短视频+直播”为特征的新型网络视听融合传播模式,是丰富互联网内容结构、拓展网络传播手段,创新网络内容生态的重要抓手,也是打造“现象级”网络传播产品的重要路径。短视频、直播等网络视听形态不断结合重大主题宣传、理论传播创新,成为主流媒体内容制作与形态创新的重点布局方向,为网络内容传播提供“正能量”的创新渠道和聚合平台,网络视听融合传播模式也正成为媒体深度融合阶段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抓手。

网络治理强力监管,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逐渐形成

2019年7月,《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提出建立起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各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同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强调“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面对网络内容生态的蓬勃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内容管控、内容治理,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开展专项行动等。一方面,不断推进网络内容生态的法律法规系统化、科学化。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我国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网络服务管理体系,《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涉及到网络内容生态的多个方面,从信息服务提供商、网络内容生产者、多元网络应用服务等角度全方位规范网络内容生态发展。特别是2020年开始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内涵界定、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目标,从多元化的视角建构了网络内容生态综合治理的全方位格局,从依法治网、系统治网、科学治网的角度提高协同治理能力。

另一方面,网络内容生态的协同治理行动近年来成为法律规制体系下的具体落地行为,网络专项整治行动不断为网络内容生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中,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工作机制趋于健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各省市网上辟谣平台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网络联合辟谣共治工作机制。针对网络不良内容开展的扫黄打非、扫黑除恶、剑网、护苗、清朗等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常态化,网络传播秩序向好向优。以法律法规和专项行动为特征的强力监管,不断推进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发展。

互联网内容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内容建设中,网络内容主题逐渐形成了以主题宣传为重点、多种内容相结合的特点,短视频、直播等网络视听融合传播也促进了网络媒介形态创新,以行政法规与整治行动相结合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逐渐形成。但是,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仍然存在问题与短板。

第一,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首先应立足互联网理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网络宣传需要系统全面开展。目前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均开设并拓展了党的理论宣传新阵地,但如何将阵地优势转化为影响力优势,是未来互联网理论宣传的重点课题。第二,信息技术成果运用不足,互联网主阵地和主力军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当下,我国网络内容生态建设发展中,在内容创新上需要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提供优质内容供给。而这个任务则需要新型主流媒体在互联网内容生产、移动端内容布局上下功夫,形成优质网络内容供给体系,打造“现象级”内容传播产品,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AR、VR、元宇宙等技术手段在网络内容产品应用中的技术普及与应用成果落地,进一步提高网络内容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网络文化资源。第三,基于内容生态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中,系统性谋划、综合性治理、体系化推进格局尚未形成。我国的网络内容生态虽然蓬勃发展,但如何利用互联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网络治理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更好衔接,将成为未来网络内容生态、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命题。

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伴随国家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持续深入推进,处在媒体融合核心与关键地位的内容建设始终是传媒生态布局的重要环节。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到网络空间的内容生态,互联网内容建设未来将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步优化。

重视优质内容供给,扩大主流舆论影响力

未来,网络空间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持续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不断夯实内容建设的基础,进而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在认识网络空间现状、尊重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持内容生产定力,专注于包括多形式的网络内容业态,扩大优质内容产能,推进网络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当前的网络空间,内容并不稀缺,缺少的是符合主流价值、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优质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未来,网络内容生态格局中要注重加强主题宣传力度、提高理论传播水平。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建构群众离不开的互联网内容产品和传播渠道,以主流舆论和主流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

创新数字治理模式,提高内容治理智能化水平

提高网络内容供给,一方面要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把脉定向,另一方面要重视网络技术的赋能创新。当前,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内容产业,数字内容生态不断发展。未来的网络内容生态,可尝试构建数字内容产业生态。数字内容产业的基础是大数据技术,网络内容生态需要持续完善网络信息内容的大数据采集机制、大数据分析机制和大数据预警机制,以数字治理打击网络谣言、规范版权问题、提高采编水平、加强网络安全等,规避网络内容生态中的负面问题。同时,利用媒体智能化应用提高数字文化内容的新产品和新应用,适应网络传播的智能化、移动化、数字化等趋势,充分发挥技术在优化内容资源中的作用,推进内容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内容产业与数字治理模式的融合互动。

坚持“用”“管”并重,推进网络治理现代化

“用好”网络与“管好”网络是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网络治理现代化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目前,“建好”网络是基础层的网络生态建设,当下及未来将“用好”与“管好”相平衡,并处理好“建、用、管”三者之间的关系,健全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至关重要。网络内容生态治理,首先需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深刻认识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和传播对象的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充分整合网络综合治理多种资源,梳理细化综合治理内容和环节,优化网络内容生态布局,从而全面推进网络内容生态的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许可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蔡圣楠 周素丽/美编:王嘉骐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Governance Progression of China’s

Cyberspace Content Ecology

Huang Chuxin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China’s strength in cyberspace, the ecological pattern of its cyberspace has been evol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and policy dividends, the content ecology of China’s cyberspace has shown new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ignificant publicity effects of major themes b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oretical dissemination platforms; expansion of content dissemination space through innovation and iteration of audiovisual and other forms; and strong supervision of network governance by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the joint construction, governance and sharing patter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uch as insufficient capabilities of guidance on public opinion, technology use, and systematic governance. Governance innovation of cyberspace content ecology requires us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policies to 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of cyberspac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by increasing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content, innovating the model of digital governance, and attaching equal importance to use and supervision.

Keywords: cyberspace; internet content construction; governance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