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公众高度关注乡村振兴,92.35%的受访者表示对乡村振兴“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 81.43%的受访者表示对乡村振兴释放新的发展潜力“非常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公众普遍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农村消费市场、农业资源利用、乡村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激发释放。
·公众期待通过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释放,进一步提高经济绿色低碳化水平,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促进内需水平和消费质量同步提升;不同地区的公众对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支撑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期待有所差异。
· 公众认为,激发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新的潜力,要加快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同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鼓励干部放开手脚谋发展、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等也是有力突破点。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当前,我国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稳过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公众对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感知与期待,对于乡村振兴、经济提振乃至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影响。对此,人民智库于2022年7月8日—12日发起“乡村振兴,有哪些发展潜力”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推送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15份,其中普通公众占32.77%、有“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占13.03%、专家学者占12.32%、涉农企业人员占14.71 %、返乡创业人员占15.65%、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人员占11.52%。基于调查得到的一些结论,对部分专家学者和地方党政干部进行访谈,并搜集了近期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看法,现将主要调查发现呈现如下。
公众高度关注乡村振兴,对乡村振兴发展潜力持乐观态度
我国成功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本次调查中,92.35%的受访者表示对乡村振兴“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专家指出:“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等。”调查显示,部分人由于对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缺乏全面了解或者对农村发展存在刻板印象,表现出对乡村振兴的担忧;但大部分公众对乡村振兴发展潜力持乐观态度。当问及“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的发展潜力如何”时,80.28%的受访者认为潜力“很大”;进一步问及“您对乡村振兴释放新的发展潜力的信心如何”时,81.4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公众对当前乡村振兴所具有的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以及对于这些潜力能够得到有效释放的坚定信心,使其对乡村振兴未来发展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与评价。
公众普遍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农村消费市场、农业资源利用、乡村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激发释放
乡村振兴发展潜力反映了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复合潜力水平的变化趋势。了解乡村振兴发展潜力,把握带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优势资源和要素,可为乡村振兴探索开辟新路径提供参考借鉴。
本次调查,问及“乡村振兴还有哪些方面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激发释放”,“生态环境保护”(39.37%)、“公共基础设施”(39.29%)、“农村消费市场”(39.06%)、“农业资源利用”(38.46%)、“乡村人才培育”(37.72%)等备受公众关注。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相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巨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多、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多,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很多现实矛盾。近年来,通过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改善;部分乡村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中,利用其独有的自然生态优势,发展文旅产业、绿色产业等,已经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康庄大道。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潜力,仍需深挖生态潜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将乡村所特有的生态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出来,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农村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持续加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对标中央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地区城乡通达性较弱、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也是乡村振兴亟待补齐的短板,应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加大对乡村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补齐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民生短板,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好基础。
农村消费市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乡村消费潜力的释放提供了经济基础。2022年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7万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恢复到2019年的98%。伴随着量的增加,乡村消费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智能电器、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不断进入农家。农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有效扩大了内需,对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深挖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潜力。
农业资源利用。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命脉,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农村人口转移,“空心村”“空心户”不断增加,农村大量的林地、耕地、住宅及宅基地等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可缓解农村人地供需矛盾突出问题,激发乡村振兴新潜力。此外,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更具有生态、人文和服务等多维功能,这些都是目前乡村振兴有待深挖的重要资源。
乡村人才培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当前,农村发展面临人才困境,普遍缺少教育、科技、医疗、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虽有所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潜力,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不仅要盘活农村存量人力资本,实施就地取“才”,更要打通人才要素融入乡村振兴的渠道,实施多方聚“才”。
此外,“乡村文化建设”(37.61%)、“产业转型升级”(37.24%)、“农村能源转型”(36.56%)、“科技创新赋能”(35.62%)、“要素配置结构”(35.42%)等也是公众认为乡村振兴需要激发潜力的方面。通过激发释放上述乡村振兴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潜力,有利于在乡村形成人才、信息、资金、产业等汇聚的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实现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盼头。
公众期待通过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释放,进一步提高经济绿色低碳化水平,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促进内需水平和消费质量同步提升
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您希望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释放能发挥哪些作用”时,“提高经济绿色低碳化水平”(50.78%)、“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49.99%)、“促进内需水平和消费质量同步提升”(48.51%)位列前三,且不同群体的选择倾向保持一致性。在新发展格局中,“三农”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更是形成强大国内循环的战略核心环节和动力源泉,作用关键、潜力巨大。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释放,将进一步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继而扩大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为国内经济实现大循环提供充足的原动力,最终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释放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不仅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能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民富裕等重任。
此外,分别有47.85%、47.68%、47.14%、45.41%的受访者表示期待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释放有利于“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支撑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增强宏观经济体系的韧性”。将上述四项与居住地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区域的公众需求有所不同。
从日常居住地看,乡镇村(54.97%)的受访者对“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有更多期待。居住在乡镇村的居民直接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因此更加期待早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地级市(49.39%)和县级市(48.46%)的受访者对“夯实基层治理的根基”比较关注。县域是城乡融合的载体,也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对接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迁入,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日趋多样化,不仅关心收入是否稳定,基本公共服务能否满足,也更加关注社会是否安定有序。省会城市(48.45%)和直辖市(48.40%)的受访者对“支撑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更为关心。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释放,为土地、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实现互通有无与优化配置创造可能,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地方发展实力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较强,居住在此的公众对城乡发展差距感受较少,往往更加关注乡村振兴能否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激发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新的潜力,要加快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旨在通过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发展潜力能否释放,对乡村振兴的速度、质量乃至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述调查显示,公众对乡村振兴发展潜力充分肯定,对乡村振兴释放新的发展潜力充满信心。那么在公众看来,乡村振兴释放新的发展潜力,有哪些主要的突破点?
调查结果显示,“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39.54%)、“完善乡村治理体系”(38.83%)为众多受访者所选择。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提速,完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越来越为公众所深刻理解和感知。本次调查中,对于乡村振兴的新动向,48.79%的受访者关注“城乡融合发展”。对此,有专家提到,“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潜力,要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藩篱”。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备受各界关注和期待。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首位。有专家指出:“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前提。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单个农户往往缺乏组织能力和意愿,也难以承担相应的组织成本,这时就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潜力提供组织保障。
调查发现,“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38.29%)、“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37.81%)也备受关注。对此,有专家指出,“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可以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潜力。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有助于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潜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来激发乡村振兴潜力,公众期待“做大做强农村电商,打通城乡市场流通渠道”(53.40%)、“加大土地、金融、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49.76%)、“做精做深乡村旅游,挖掘农业多元功能”(48.79%)、“转变发展理念,破除等靠要思想”(47.80%)。
此外,还有部分公众认为“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37.78%)、“加快数字乡村建设”(37.21%)、“鼓励干部放开手脚谋发展”(35.85%)、“突出农民主体地位”(35.08%)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潜力的有效突破口。进一步分析发现,涉农企业人员(42.36%)和返乡创业人员(40.91%)选择“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比例较高。对此,有专家指出,“政府要做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发挥‘组织规划、资源整合和服务管理’等作用,但政府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应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充分调动挖掘乡村本身的内在动力,才能激发乡村振兴潜力”。有“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43.01%)选择“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占比最高,他们最期待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新基建,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创新”(54.80%)。随着以移动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融入农业农村各个领域,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价值创造模式得到改进,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农业数字化转型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有专家指出,“不仅要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设施,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而且还应在软件方面下功夫,提升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数字素养,引进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本次调查中,对于乡村振兴释放发展潜力的突破点,有“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37.55%)和返乡创业人员(37.28%)多选择“鼓励干部放开手脚谋发展”。很多受访专家和干部表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开拓创新,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以及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三农”领域学者(39.95%)和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人员(36.91%)多选择“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农民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同时,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潜力,需要有大批能够扎根农村的“新农人”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而“三农”领域专家学者、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人员不仅在高效整合社会各界优质资源、提升“新农人”群体就业创业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动员更多群众参与乡村振兴事业进行了诸多有益实践,因此他们对“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感触最深。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刘春霞】
责编:程静静/美编:王嘉骐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