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数字政府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景

——常州住房公积金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住房公积金管理,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从机构属性看,涉及政府的建设部门、财政部门、机关事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从服务对象看,涉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职工等众多人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涵盖面广,服务人群多,与个人的切身利益高度关联。一旦处理不当,或者造成个人信息泄露,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延伸,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无疑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江苏省常州市推动住房公积金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举措,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加快住房公积金管理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建设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化系统,首先要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个“牛鼻子”。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之上的。如果说将1946年人类发明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作为数字化的起点,那么,从计算机大面积普及、引入到各行各业,到电话、电视的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再到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已经经历了由1.0、2.0到3.0的转变。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领域传统业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都真实地反映了数字化转型这一不可改变的时代浪潮。常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和推进的,并把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住房公积金管理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自身的使命。如果缺乏基本的数字化思维,或者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没有足够的认知,即使投入再多的物资,也未必能够构建起一套有效的数字化应用系统。

启示二: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实施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在数字化转型中,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会面临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是否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方案,二是这个方案能否得到好的实施。前者关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向和目标是否与本单位、本系统的政策指向、业务发展、价值实现相匹配,是否体现了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后者则关乎系统实施后的实际成效、应用场景,是否能够保障目标的实现、运行的顺畅等。在这方面,常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目标,推动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深挖每一个应用场景中业务和数据的关联性,不断拓展数据应用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化数据在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提高数据报表、预测分析、可视化等数据融合应用能力。构建智能服务体系,精准识别个性化的住房公积金服务需求,推动“适老化”改造扎实落地,帮助特殊人群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化时代便利公积金服务。引入专业咨询机构开展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全面评估现状、深入查找问题、积极对标先进,形成了以数字化转型支撑高质量发展战略蓝图和行动计划,从而使中心数字化战略定位、目标和关键路径进一步明确。

其次,在系统实施方面,除了技术保障外,常州市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落实数字化转型“一把手”工程,设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实行专班化运作,抓好责任传导;设立首席信息主管,成立大数据管理部门,强化培养职工数据思维和数字化素养。还比如,为了充分利用常州市的数字资源,实现部门间信息流通和共享,将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纳入常州市政务云平台。这一举措一方面减少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财政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政务云平台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服务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桥梁”,通过平台内部信息驱动引擎,实现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信息整合、交换、共享和政务工作协同,大大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

启示三:以创新推动组织变革和业务模式重构,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

在数字化转型中,坚持创新与组织变革为数字技术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保证,是另一个十分关键的话题。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变革意识,只是把传统的业务流程和逻辑简单地用数字技术加以复制,这样的数字化转型就很难产生质的飞跃,最终甚至会失败。反过来看,凡是转型成功的案例和实践,几乎都是与创新和组织变革相联系的。比如,浙江温州市的龙港镇作为由镇改市的典型案例,在严控行政编制的前提下,提出“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思路,由15个党政机构直接管理社区,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显著提高了治理效率,也有力促进了政府向更加有为的方向转变。常州作为全国公积金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首先,按照数字化转型要求,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模式进行调整,建立起与数字化运行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具体来说,围绕以数字化转型支撑住房公积金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心在管理层和营运层对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完善。比如在管理层新增结算处,在营运层把3个办事处和3个分中心优化为5个分中心,使部门职责更加清晰明确、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另外,为了尽快提升中心干部的数字化素养,强化干部在部门间、岗位间的流动和锻炼,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和数字化转型适应能力,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加大力度做好人才储备。

其次,实施住房公积金“三张清单”制度,精准服务企业和群众。为推进住房公积金服务事项办理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常州市落实落细“三张清单”,确保住房公积金普惠性公共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梳理问题清单。梳理完成现行系统8个模块的业务规则以及对外接口、系统控制点;面向部门、职工收集现有业务和系统问题改进建议;全面梳理后台数据运维清单,找准需要后台进行业务数据调整、数据统计汇总等处理的高频业务应用场景;对查找的问题短板进行分层分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形成7大类200多条问题清单。二是提炼优化清单。围绕助力“532”发展战略,立足办事群众角度,基于现行系统问题清单,对标先进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障部门、金融机构等经验做法,持续探索业务模式创新和审批流程优化,形成3份差异分析报告;开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支持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等专属服务,构建6大类27条重大优化清单,并讨论确立具体优化方案。三是创新场景清单。运用业务场景化分析方法,将数据共享融入业务办理全流程,对业务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和归纳;加强与住建部监管司及其他相关部门和有关机构的对接,不断拓展数据共享范围;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实现更多事项自动审批办理,目前已完成329个业务场景的活动梳理和软件需求分析。

常州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数字化转型中借助创新和组织变革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新的数字化系统运行以来,新一代核心业务实现了系统重构,全面入驻政务云,重点业务取得了标志性成效。

启示四:将用户至上、用户满意、安全便利作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准

数字化转型是否取得成功,有多重衡量标准和维度,对于与社会公众直接相关的领域和机构而言,其数字化转型后提供的服务用户是否满意,无疑是最重要的标志。那么,常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其业务模式发生哪些变化了呢?

在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方案中,常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就把创新管理、精准服务,提升群众体验感和满意度,作为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构建的信息化系统,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个人要进行公积金贷款,必须在物理形态的公积金服务中心进行面对面办理的做法,把大量业务都“搬”到网上,实现线上申请、线上签约、线上查询贷款进度及审批结果。在后期还款方面,除了少量业务外,多数都可以支持网上还贷,如通过委托银行扣款或委托公积金中心逐月提取公积金还贷等,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服务零距离,给社会公众提供数字化、网络化、便利化、安全化的住房公积金一网式服务。

支撑以上业务服务模式转型,就要做到后台数据资源整合、跨部门协同以及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把管理服务融入数字化改革之中,加强跨部门协作、再造业务流程、优化应用服务,聚力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公积金,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精准管理、精准服务和精准识别水平。

在精准管理方面,坚持统筹布局。聚焦服务企业和便利群众目标,以数据共享与深度利用作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深化与人社、工商联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整合乡镇工作站、公积金归集银行等多方资源力量,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实现市、分中心两级管理向市、分中心、乡镇网格化管理团队三级管理转变,推动管理服务向乡镇下沉,应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推进同一服务事项在全市的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水平。

在精准服务方面,坚持应用牵引。着眼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频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加大推广人脸识别、电子签章、电子合同等技术应用的力度,促进公积金服务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取消现行的企业数字证书。依托“我的常州”APP、中心网上服务厅,实现企业公积金开户、法人授权、签订托收协议等事宜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让企业职工足不出户办理公积金业务。目前,全市4万多家企业中有85%的企业已实现公积金业务全线上办理。

在精准识别方面,坚持数据赋能。围绕解决灵活就业人员住房问题,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就业全体,加强与市教育局、人社局协调力度,积极应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不断拓展数据共享范围,精准识别重点人群,推进数据共享“可用不可见”。自去年年底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常州累计实缴人数4000余人,累计实缴率近94%,位列全国6个试点城市首位。进一步地,依托数字化转型完善服务系统,常州也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名单,从而为吸纳更多人才奠定数据基础。

【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责编:罗 婷/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