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经济及其技术作为新技术新要素的典型代表,正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不断渗透融合,为农业强国建设带来新机遇。新技术新要素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打破农业与其他资源要素之间的壁垒,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要素不断迭代的背景下,农业强国建设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农业现代化助推农业强国建设。
关键词:数字经济 数据要素 金融服务体系 农业强国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决策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展示了打造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农业强国的信心与决心,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农业强国建设的技术要求和增长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农业强国,就需要我们借助新技术新要素进行“弯道超车”,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农业生产质与量的赶超。其中,数字经济及其技术作为新技术新要素的典型代表,正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数据要素也与传统产业不断渗透融合,为农业强国建设带来新局面、新机遇和新发展。
第一,数字经济引领的产业革命契合农业强国的时代特征。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正以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特点,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已成为重塑经济结构、重组要素资源和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农业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显著提升农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因此,需要加快数字经济引领的产业革命,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使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农业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第二,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技术基础。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以凸显。2020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外公布,我国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为五大生产要素,并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构建数据要素治理体系、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是数字经济时代激活数据要素优质供给的基础保证,是数据流通情景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的必要措施,这些都必然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技术要求和基础。
第三,数据资产化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动能。数据资产化旨在通过数据的交易与流通最大化释放数据的核心价值,对全面数字化发展和其他要素效益产出将产生巨大的倍增作用。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不断融合的趋势下,农业用户数据分析和数据决策的需求全面爆发,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工具以发挥对数据要素的全流程整合。然而,农业生产具有独特性,比如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传统的信贷模式较为刚性,难以满足各地个性化的资金需求。同时,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欠佳导致贷款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贷款对象的有效信息,总体上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农户个人信用档案等问题。这些制约农业强国建设的障碍,可以通过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优势,利用数据资产化搭建融资增信平台,有效解决农业融资难题。
新技术新要素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近年来,在探索农业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新技术新要素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通过多链条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金融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有效打破了农业与其他资源要素之间的壁垒,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智慧管理完善要素布局,以“理念”为链条延伸配套发展
智慧管理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土壤水分、环境温湿度、图像、二氧化碳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感知、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可视化管理、精准化种植、智能化决策。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全面完善农业全产业链的要素布局有重要意义。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品牌端建设系统、智慧农业系统以及客户端线上平台系统的打造,可以解决农业规范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品牌化问题,让“智慧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和园区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深化乡村功能和助力乡村振兴。
在支农惠农的发展理念上,向现代化乡村振兴发展延伸,通过支持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消费需求,可以为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基础。以“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为目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基础和乡村治理,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二是支持产业绿色发展,推动现代产业登高。针对世界银行已经探索成功的牲畜废弃物治理工程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等,政府部门可以直接提供资金,与世界银行合作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三是创设新型农贷产品,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例如可以借鉴广东揭东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的“安居贷”,破解农民购房产权登记问题,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积极参与特色优势产业,不断盘活乡村振兴资源资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科学技术提升质量效益,以“产品”为链条拓展深耕细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在于农业技术的提高,科技农业将致力于解决农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关键问题,从底子上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因此,需要瞄准地方特色农业产业,聚焦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现代生物种业、生态循环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农业新型材料等领域,开展现代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直接将农业和科技要素链接,有效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问题。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各个地方通过多年发展均已形成较有特色的农业产品,以新技术新要素支持乡村振兴需要针对具体农业产品,量身定做信贷产品,推动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发展。一是结合农产品季节性资金需求,设计个性化农产品贷款。比如 “药贷宝”“李贷宝”“渔贷宝”等,主要模式就是针对各地特色农产品需求,设立随借随还的方式,满足农产品季节性融资需求特征,支持一镇一品建设。二是结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需求,创设加工贷等新型融资模式,引导银行机构聚焦涉农领域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乡村振兴金融资源供给,实现农户贷款线上申请、线上取款、线上还款,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办理贷款,让农民充分享受金融科技带来的服务便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物流形成新业态,以“硬件”为链条推动平台建设
数字物流也被称为“第五方物流”,是指在农业生产、销售等实际运作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去支持整个物流服务链,协同为农业企业的物流需求提供高效服务。数字物流为建设农业强国服务的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为农户收集实时资讯、提供营运作业的平台、提供营运解决方案,推广“预售+落地配”运营模式,拓展“网点+社区”营销场景,以达到监控、评估及快速运作信息的作用;二是根据需要进行供应链、准时制等物流服务的标准采购,促进物流标准化的实现;三是寻求多种组合,构成多用户、多接口、无时限、跨区域的宏观物流服务平台,搭建面向农产品的现代物流体系,有效促进电商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息设备的硬件创新,延伸信贷服务链条,为产业发展打下长期战略基础。一是探索“特色农产品+银行电商平台”信贷模式。广东农信利用扎根农村、点多面广优势打造“鲜特汇”等农产品电商平台,地方农商行依托“鲜特汇”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创新“信贷+鲜特汇平台”服务模式,为鲜特汇商户提供短期信贷资金,支持用户资金周转。二是积极拓展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可以将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系统涉及到的生产、经营、技术等企业信息,与工商、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司法等公共服务信息整合起来,实现系统上线对接。三是依托数据系统简化信贷程序。充分利用数据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设便捷信贷产品,在风控、运营、产品、获客等全领域重塑小微信贷全流程价值服务链,实现信贷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数字普惠破解融资难问题,以“组织”为链条构建服务体系
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结合是普惠金融领域的重大进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深刻改变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也对政策、监管、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匮乏,农户缺乏可抵押的资产,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相关的房产亦无法办理评估、抵押登记。同时,农业资金需求特点突出,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需要,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普遍存在协调机制不畅、分担体系不完善、政策补偿覆盖面不广等问题。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数字普惠金融的巨大潜力,不断创新监管方法和手段,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确保数字普惠金融规范破解农业发展融资难题。
金融机构以产业链金融作为主要工具,可以有效发挥产业链对农户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创设“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一是开发产业链金融数据资源,支持产业链融资。农业银行在多年农业龙头企业的数据积累基础上,为农户、养殖户、经销商等提供便捷的信贷服务,创新期限短、免抵押、小额度的“惠农e贷”,满足产业链流动资金需求。二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供应链金融服务。很多地区的农业银行已经与农业联合体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核心企业合作,将农业供应链全体成员资金需求高效串联,充分挖掘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数据,形成针对不同主体、业态、产业链特性分层分类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可靠安全的金融服务。三是针对风险补偿不足问题,实行差异化保险业务。由财政投入资金作担保,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作保障,对乡村振兴保险业务实行差异化考核,贫困地区保险机构因乡村振兴保险业务导致的亏损不纳入绩效考核。
以新技术新要素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策略建议
形势在变,发展战略也要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因时因势作出决策部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新技术新要素不断迭代的背景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农业现代化助推农业强国建设。
第一,强化数字技术嵌入,形成新模式。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步伐,把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农业全产业链,以创新驱动的新模式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一是加强智慧农业网络研发。加快物联网等新技术向农业生产领域的渗透,通过智慧系统管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运用技术衔接包括投入、生产、流通、仓储、加工、运输等产业链环节,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加大数字技术装备投入。应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禀赋实际,开发适应农业场景的智慧化农机产品,加大智能旋耕条播机、智慧无人收获机等新型技术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管理精细化、作业智能化和产出高效化。三是夯实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除了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外,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农村数字建设力度,运用新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第二,加快数据要素转化,创造新价值。数据要素的价值在于其转化过程及其结果,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把数据要素切实转化为产出价值。一是加快农业农村数字云建设。要因地制宜构建公益性与营利性相结合、生产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全国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农业农村数字云服务平台,分类分级制定差别化的数据交易机制,提供高质量乡村生活所需的大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二是构建可溯源的农业农村数据体系。加快小农户融入大数据网络步伐,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的媒介和载体,集成农资采购、收获统计、要素施用、交易信息等为一体的系统性数据采集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数据的可溯源性,生成可供大数据分析的具有更高价值含量的数据资源。三是推动农业社会化数据服务。积极推动农业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化数据服务经营主体的发展,在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布控、品类筛选、成本管理等方面,提供精准和可操作的数据分析服务,促成农业生产现代化转型。
第三,促进产业技术融合,凝聚新动能。强化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撑,激活数字产业与现代农业的衔接点,通过产业与技术充分融合的方式有效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运用互联网等新型技术手段,拓展直播售货、电商直采、社区团购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多元化的“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实现农产品产销有机衔接。二是鼓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鼓励农村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不断创新农业领域的绿色金融产品,以便捷式、在线式、高效式的金融服务供给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三是强化数字文旅产业带动。充分发挥“数字+文化”“数字+旅游”等新业态在特色农业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开发VR乡村旅游、农事活动直播、云上农业会展等场景项目,打造特色化、差异化、价值化的农业品牌。
第四,推动数字治理深化,建构新机制。以新技术新要素驱动农业强国建设,还需要以数字治理为核心推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建构支撑农业强国建设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是广泛采用远程调控技术。加大遥感系统、卫星定位、远程运维等数字调控技术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优化,切实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作物产量要求。二是完善数字化的政务体系。农业主管部门应强化自身建设,要建立起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支撑的政务云,提高办理贷款抵押、行政审批、产权转移等事项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行政服务。三是清除数字农业发展保障。要加强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引导,促进新技术新要素领域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抢占农业大数据发展新契机,推动农村信息资源积累并将其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储备。
【本文作者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2074096)、广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专项(项目编号:GD22ZDZTQ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丁启权:《刍议特色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实践》,《智慧农业导刊》,2022年第16期,第13—15页。
[2]荣健欣、王大中:《数据要素化背景下的数字新基建招标机制设计》,《经济学(季刊)》2022年第5期,第1717—1738页。
[3]宋常迎、郑少锋、于重阳:《“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科学管理研究》,2021年第3期,第100—107页。
[4]王京生:《以数据要素市场为引领建设高质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行政管理》,2022年第9期,第6—9页。
责编:王 克/美编:王嘉骐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