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从新发展阶段文旅产业发展趋势看,以文化内涵带动旅游提质增效已成为迫切需求。如何提升文旅内涵、丰富文旅业态,探索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大竹县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将旅游业作为大竹县先导性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化思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助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新格局下大竹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
大竹县深入挖掘县域乡村旅游,让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先后创建成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旅游特色乡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规模以上文旅企业营业收入22.63亿元,增速17.3%。
第一,加强政府牵引,激发旅游内生动力。大竹县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大力发挥政府牵引作用,扎实推进规划编制、政策扶持、智力支持工作。一是高起点编制文旅规划。着力构建“一心两廊,三区三带”文旅发展空间布局,高点起步强引领,不断优化发展布局,初步形成“1+2+N”的规划体系,即“1”是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是“十四五”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两个县域总体规划,“N”指多个旅游专项规划。二是大力度实施扶持政策。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大竹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实施方案》,对成功创建国家5A、4A、3A级旅游景区的投资企业分别奖励2000万元、800万元、100万元,对创建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星级农家乐等都给予一定的奖补,有效激发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全方位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开展以农旅文融合助推旅游扶贫为主题的“川渝专家公益智力支持大竹行”活动,邀请川渝两地的旅游、休闲农业、蔬菜花卉等方面专家,为推动“旅游+”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开展“农旅文融合发展培训班”,有效破解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疑难困惑。
第二,塑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影响力。大竹县坚持以“优质资源为核心,包装打造为关键,宣传推广为要点”,加快推动县域旅游提档升级,全面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打造农旅融合精品。围绕县域3条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带、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建设,精心开发精品景点及特色旅游商品。渔人部落以“乡土景观+渔家乐+水上休闲+乡村游乐”为四大项目板块,升级打造达州市乃至省内外知名的乡村主题休闲乐园。二是打造旅游节庆品牌。每年制定营销工作方案,重点加强节会引流。在“醉美大竹·抖出精彩”大竹县首届文化旅游抖音短视频大赛持续升温中,推出了“五峰山竹酒节”“渔人部落紫藤节”“太极岛樱花节”“桃花节、梨花节、李花节”等系列节会。三是打造知名旅游商品。加大竹编、根雕、苎麻等工艺品、纪念品的开发力度,着力打造竹、麻特色商品,做大做强“东柳醪糟”“观音仁字豆干”“王小吃手撕鸭”“芝麻薄脆饼”等20余种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以“品”带“产”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东汉醪糟、巴野飨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铜奖,大竹东汉易拉罐醪糟入选“百味出川”四川特色产品口碑榜TOP50。四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加大旅游项目宣传力度,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喊山开茶白茶改变乡村面貌”专题报道,在多家媒体上刊登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题的专刊专栏,制作发布“县长说文旅”短视频,举办文旅抖音短视频说唱大赛,营造人人都是文旅宣传员的浓厚氛围。
第三,夯实基础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紧盯旅游产业基础和服务两大“短板”,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配套功能、规范服务管理,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疗养健”旅游产业链条。一是组建旅游协会。全县65家旅游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大竹县旅游协会,及时制定并发布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主动规范市场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抵制不正之风。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整合项目资源,推动更多项目资金向旅游景区(景点)倾斜,坚持交通先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和服务功能。三是优化服务管理。大力开展“文明新风进景区”活动,引导游客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整体素质,做实细节服务。深入开展景区环境整治,实现了景区的绿化、美化、净化。联合市场监督、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对景区(景点)、农家乐进行全面检查和整顿,切实保障游客安全。
新格局下大竹文旅融合发展的机遇
当前,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未曾改变。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下,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多元化产品需求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多种群体需求,产品类型开始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型、度假型高质量产品迈进,行为方式由“快看”向“慢享”转换,游行目的由“悦目”向“赏心”转变,要求产品分类更细、产品精细化程度更高,多元化产品供给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大竹县自然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产品,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是各级层面战略机遇。国家层面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战略机遇,四川省有“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机遇,为渝东北发展避暑度假承接重庆客源的市场机遇。“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六区县联合打造“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明月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合作机遇。
三是交通格局变化机遇。“十大出县通乡联网路”全部通车,大竹至百节机场快速通道、环城快速道正加快推进,西渝高铁过境大竹并设站通过预可研评审,城宣竹渝高速已纳入四川高速路网规划,大垫高速已正式获批,“快旅慢游”的交通网络正加快构建。“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1小时万州港、3小时成都、5小时西安、5小时武汉”的通达格局进一步扩大了客源市场。
新格局下大竹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
大竹地处川渝腹地,因“竹多竹大”而得名,竹林面积40余万亩,是四川40个竹产业主产县之一,是四川达州南向重庆市场开放合作前沿阵地,是巴蜀文化的交融地。“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以竹为主导的旅游产业,大竹有不可比拟的先决条件和先天优势。
一是竹字品牌的比较优势。竹是“记得住乡愁”很好的载体,大竹县竹资源丰富,是全国唯一因“竹”命名的县城,辨识度极高。“竹子大吗”极易增强外地游客猎奇心理,县名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口号。二是文化交融的比较优势。大竹是巴、蜀文化的交融地。秦灭巴国前,这里曾生活着賨人先祖,巴国古族。三国时期,著名蜀将王平就曾驻军且病逝于此,这里又曾受蜀文化的洗礼、浸润。巴文化的刚猛、神秘,蜀文化的温和、休闲,两者在此交融共生,使大竹发展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撑。三是地域交界的区位优势。大竹与重庆垫江、梁平接壤,处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是川东连贯重庆的核心枢纽,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四是资源一体的先天优势。过境大竹连贯重庆的华蓥山(连接广安、北碚区、合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永川区、江津区)、铜锣山(连接长寿区、渝北区、南岸区、巴南区、綦江区)、明月山(连接梁平、垫江、邻水、长寿、渝北、江北、南岸、巴南)三条山脉是川渝文旅一体化联动发展重要旅游资源,具有一体化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黄金驿站的先天优势。
新格局下大竹文旅融合发展的任务
大竹县抓住后疫情时代市场机遇,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促进县域文旅资源有机整合,加大文旅宣传营销,强化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川渝陕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第一,挖掘本土文化。“大竹”县名辨识度极高,是发展竹文化旅游的形象标签,将用好用活竹、温泉、古镇等资源,全面塑造竹文化IP形象。依托禅宗大师破山和尚在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的影响力,深度挖掘禅宗文化,筹办海明湖——破山文化旅游节。同时,加大苎麻文化申遗和推广,深化与中国夏布画研究院的合作,设立中国夏布画研究院大竹分院、中国夏布美术馆,推动大竹苎麻产业和夏布文化纵深发展。
第二,打造特色品牌。针对目前大竹文旅产品散弱、开发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欠缺等问题,一是要打破地域壁垒、区域限制,建立大品牌文旅发展新思维,充分挖掘利用大竹五峰山、梁平百里竹海的竹资源和竹文化,着力塑造竹文化IP,唱响竹文化旅游形象品牌。二是要发挥竹文化旅游的比较优势,高标准、前瞻性、多规合一整合项目,建设集泊车、商务、酒店、会展等于一体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竹韵驿站”,做强城市旅游引领中心和全域旅游服务中心。三是要联合打造“竹海”生态观光旅游区、“竹闲”避暑休闲带、“竹居”民宿度假集群三大“竹”类品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竹林风景线。四是要合力开发“竹”文化演绎产品,联合举办“中国竹文化旅游节”,举办涵盖建筑、家具、文创商品的“中国竹元素设计大赛”,做强竹加工业、竹旅游业,做实发展基础。
第三,强化协同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文旅产业是川渝两地共有的优势领域,也体现着两地地理连接的自然属性。对外,建立川渝合作推进机制,开发一批彰显巴蜀文化的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旅游模式和业态,将大竹的竹文化打造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知名旅游品牌。对内,联通部门合作渠道,成立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旅游与其他部门项目共推、资源共享、政策互补,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增添动力。
第四,创新投融模式。由县财政注资,设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组建文旅投资公司,包装项目开展融资、投资。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投融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文旅产业链招商机制,激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旅游项目、投资旅游产业。
(作者为大竹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