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基层党建 > 正文

用好红色资源 持续巩固大竹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核心提示: 近年来,大竹县坚持把本土红色资源作为党员学习党史、重温初心的生动教材,广泛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加大红色资源保护,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竹县是四川省81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大竹县坚持把本土红色资源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重温初心的生动教材,广泛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开展系统研究,改造升级党史教育基地,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等,让旧址变“教室”,让史料变“教材”,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革命传统,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红色文化积淀深厚,光辉业绩彪炳史册

中共大竹地方史有着极其厚重的历史,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大竹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寻求真理,前赴后继,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中,有转战南北的红十四军重要领导人徐德,威震虎南的川东红军游击队领导人蔡奎,舍生革命的“职业革命家”、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徐永弟,逐鹿华蓥的“双枪王”、广邻大山区党委书记兼游击队司令员陈尧楷,宁死不屈的中山党委书记徐永培,慷慨悲歌的中山党委委员徐相应……

中共大竹地方组织屡仆屡起,浴血奋战,光辉业绩彪炳史册,其中有多个“最早”和“第一”:陈崇宪是达州市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徐德率先在大竹传播马克思主义,大竹成立了达州市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中共大竹县特支,大竹暴动在四川率先燃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杨通苏维埃是全川创建乡级苏维埃政权的最早尝试;大竹抗日宣传活动发动早、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抗日救亡宣传团体——“抗敌剧团”“七七歌咏队”,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在川东北大放异彩;大竹打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川东农村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张家场起义”,建立了一块方圆百余里的游击根据地,大竹游击武装转战川东北,成为川东农村武装斗争的主力。

大竹县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是由于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才能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浴血奋战。有百折不挠的探索、进取精神。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竹县的党组织五次遭到破坏,六次恢复重建,但是前辈们并没停止战斗。有可贵的献身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大竹的共产党人中不少人离开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把青春甚至鲜血和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在大竹革命先烈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压倒敌人而不向敌人屈服的精神,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必将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紧扣红色文化做文章,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加强科学保护,开展红色资源普查,为党史学习教育夯实基础。大竹红色资源丰富,应加强民间存留的革命史料、红色文物收集整理,积极开展老红军、老战士、老党员事迹抢救性的收集和整理,及时开展全国脱贫攻坚领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口述史征集工作,补充脱贫攻坚史料、丰富红色文化内容。加强本地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派专人到江苏、江西等地征集史料,补充地方党史空缺,不断扩充地方党史内容,相继出版《中国共产党大竹历史》(第一、二卷)、《大竹革命烈士传》《大竹红色故事》等党史著作。2021年,大竹县全面开展县域内红色资源普查,通过对县域内的红色遗址进行全面梳理和实地普查,目前全县红色遗址共有28处,划分为七个类别。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数据库,选取6个影响力强、历史意义重大的红色遗址推荐上报首批省级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积极推动红色资源全面保护、整体保护。根据红色资源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确保红色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坚持重点先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地方党史是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党史既要注重宏观党史的定位和导向作用,更要努力挖掘地方党史的丰富内涵。只有了解、学习和研究地方党史,才能认识各地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各地党组织战斗和发展的历程,从而使党史学习变得丰富生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深入人心。杨通乡是四川省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发源地,在大竹革命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英雄气魄垂千古,烈士精神励后人。为大竹县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众多大庙寨烈士的英名,永远铭刻在竹乡人民心中。如今,徐德衣冠冢、徐氏小学旧址、徐相应烈士故居及舍身崖、练兵场、火药槽等革命遗址遗迹,无不述说着当年的故事。杨通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已成为县域内重要的党性教育场所。

守正创新,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有效途径。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刻不容缓。把红色基因根植于各领域、各阶层,通过采取“3个会议+N个红色教育基地+2条红色教育精品线路+N个主题活动+N个媒介+2个课堂”的模式,在全社会营造出学习地方党史、宣传地方党史、铭记地方党史的浓厚氛围。一是开好三个会议。包括县、乡镇(街道)党委会(党工委会)和党委(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和村委会,重点是保护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宣传红色文化。二是建好N个红色教育基地。包括杨通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档案陈列馆、烈士陵园、“竹廉馆”、林孔唐烈士纪念碑、高庙烈士纪念碑、文星场口烈士纪念碑、中国苎麻文化馆等。三是打造2条红色教育精品路线。推出大竹县烈士陵园—文星场口无名烈士纪念碑—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林孔唐烈士纪念碑—高庙无名烈士纪念碑—大竹县档案陈列馆2条红色教育研学路线。四是用好N个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党员大会、支部会、党小组会、党课、工会活动等开展学习红色文化活动。五是打造N个媒介。依托县域内的《幸福大竹》和《大竹党史》刊物,官微“大竹发布”,以及“村村响”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真正做到刊网有文字、广播电视有声音。六是利用2个课堂。即县级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和各中小学校,在青干班、递进班、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以及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开设地方党史专题课,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改进红色教育的形式,丰富红色教育内容,进行学史知史、爱党爱国的思想教育,听党话、跟党走,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