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对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大竹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市相关工作安排,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坚持“粮猪安天下、特色促增收”思路,围绕“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的工作理念,以“绿色、生态、轻简、高效”为导向,全力推进稳粮保供、示范引领、体系构建,推动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实现新跨越。
聚焦粮油生产,夯实农业“压舱石”
大竹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之一,主栽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红薯、马铃薯、花生等。2021年,全县常年粮食作物播面169万亩(水稻55.03万亩、玉米37.85万亩、薯类43.41万亩、小麦6.7万亩、高粱1.4万亩、豆类24.62万亩),粮食产量61.8万吨;油料作物播面31.57万亩(油菜25.39万亩、花生6.18万亩),油料(含花生)总产量达5.57万吨,创历史新高。耕地面积117万亩(三调数据)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7%。
促进粮油稳定发展。依托部省级有关项目,大力开展粮油高质高效创建,推广一批有引领作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耕种效益,挖掘品种增产潜力,辐射带动大面积粮油生产再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科技制种。积极探索水稻制种母本机插秧、无人机授粉等,不断提升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程度。连片打造万亩“宜香优2115”杂交水稻制种核心示范片,建成西南片区最大的水稻单一品种制种基地。
强化农业科技应用,培育壮大现代种业、农机装备、烘干冷链物流等支撑产业,打造沿明月山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带。坚持“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名宿经济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旅文融合发展。
聚焦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点”
发挥基础设施保障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产业一盘棋、基建一张网”,强力推进项目实施,持续健全农村“四网”配套设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通过改善田型、沟渠等措施改变农田分散现状。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结合全县耕种情况,实地勘探,修建机耕道,提高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比例;积极提高农机报废更新力度,优化补贴政策、便民利民措施促进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同时着力培养大批农机技术人才,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三是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围绕“美丽大竹·宜居乡村”建设,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完成新改建农村户用厕所和农村公厕的目标任务。
大竹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93万亩,拥有各类现代农机装备8.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42.74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4.23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4.71%。新改建农村公路180.3公里,完成全县农村客运“金通工程”,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累计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47座、垃圾中转站21个,实现乡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秸秆利用率达91%,农药化肥实现负增长。
聚焦园区创建,赋予产业“新能源”
围绕大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打造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五大特色产业。一是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大竹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提升攻坚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将大竹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储备项目,争创省三星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2个,拟培育认定县级园区3-4个。二是健全园区管理机制。实行“园长制”,建立“县级领导挂园、部门管园、乡镇建园、社会资本参与”的挂包管理机制,周调度、月总结、年考核,倒排工期,高位推进。坚持“同炒一盘菜”理念,推动投资标准、设计标准、建设标准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全县高标准农田覆盖率。三是统筹园区项目实施。建立涉农项目统筹打捆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让项目资金在园区建设中发挥整体合力和最大效应。大竹县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6个,已建成20个,其中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总面积26.85万亩,总产值40.7亿元。其中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并成功承办2021年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万达开片区科技成果推介会,获得高度评价。
聚焦经营主体,注入产业“新活力”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可以加快贫困户增收的步伐,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管理指导,积极引导和鼓励有生产规模、资金实力、专业特长的农村专业大户发展成为农民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改善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展休闲农庄等。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返乡农民工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探索开展政府购买农民工创业培训公益性服务试点,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民”。三是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积极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承包作业、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模式,通过服务规模化带动生产规模化。
2021年,全县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1个,新培育合作社42个,其中新培育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5个,县级示范社18个。全县累计评定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22个,市级示范社19个,县级示范社28个。
聚焦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新亮点”
近年来,大竹县立足苎麻、糯稻、香椿、白茶、水产等特色产业资源,打造百万亩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21年全县优质苎麻生产基地13.5万亩,平均亩产150公斤(新栽麻和成龄麻平均产量),总产2万吨,总产值4.4亿元;成片优质香椿 13.5万亩,鲜活椿芽1.5万余吨,总产值达4亿元,香椿已成为大竹县第一特色经济作物和最靓丽的“产业下乡名片”;全县发展糯稻基地17万亩,产量8.5万吨,产值2.55亿元,同时依托四川东柳醪糟公司争创国家农产品加工业AAA级旅游景区,形成川东北重要旅游节点,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全县已建成茶园8万亩,年产茶叶700吨,产值达15亿元,白茶品牌“巴蜀玉叶”“玉顶山”“巴山月芽”“云鼎雪玉”“国礼”“竹大牌”齐获第十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参评金奖;水产养殖面积达3.0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2.31万吨、水产品总产值达5.36亿元,注重渔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顺利实施大竹县“鱼米之乡”建设项目。
打响特色产业名片。立足大竹县资源优势,做靓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张名片”,继续扩大“大竹香椿”“大竹苎麻”“秦王桃”“东汉醪糟”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组织参与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大竹白茶、香椿、糯稻、苎麻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力全县乡村振兴。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紧扣“5+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5+N”特色农业名片,打造百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确保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坚持“一园一意见一规划一方案”,制定了苎麻十条和白茶高质量发展等产业发展意见,围绕五大特色产业建立五大中心,形成一套班子抓一大产业的工作机制。
推动特色产业长足发展。发动全县各专合社、种植大户开展苎麻备种备耕、整理苗床及水肥管理。启动全县香椿采摘与销售工作,打造香椿溯源体系,在炉山村、新建村等村建立溯源制度,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获得香椿来源。拓宽销售渠道,对接大宗批发市场供销渠道,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制作大竹香椿宣传片,通过省级媒体向大众推介。成功举办喊山开茶节,通过央视二套节目向全国观众推介。
聚焦乡村旅游,发展产业“新高地”
近年来大竹县立足产业特色,延伸产业链条。在盛产白茶的云峰茶谷景区依托17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打造了绝佳休闲农业胜地。团坝镇通过定期举办喊山开茶节、寨峰桃花节、石门梨花节、清河李花节等富有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并巧借媒体搭台,全方位、多角度加大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宣传,达到“以节促旅、以节交友、以节招商、以节弘文”的目的。大竹县庙坝镇的黑水村和五桂村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于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中,东柳醪糟工业旅游景区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强化乡村旅游规划引领。全面统筹,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立足当前,谋划深远,明确发展方向。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支持和规范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同时要求保护好现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兴产业,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推动乡村资源景观化。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古镇新村等各类乡村资源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康养示范村镇等旅游品牌,鼓励发展民宿旅游,建设休闲农庄、养生山庄等特色业态经营点。实施一县一品旅游商品品牌培育计划,推进农土特产品旅游化。
促进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商贸业和城镇化、生态产业、新型制造业等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文化遗存、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开展文化创意大赛,支持开发文创产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采摘农业,田园艺术景观、农耕农艺展示等创意农业,引导并鼓励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发展,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乡村旅游。
(作者为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