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取得哪些积极进展

经济大家谈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张可云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文章强调,2023年“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优势互补、各展其长。”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具体而言,这些区域重大战略,一方面会产生更大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未来将为中央政府提供更多调控区域发展的资源。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战略更加注重从世界的角度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引领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眼于大江大河的保护与地区间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取得明显进展。首先,北京非首都功能得到有序疏解。北京市对于不符合其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积极疏解,除此之外,还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积极推进北京市减量提质。近年来,北京市新设市场主体中高精尖产业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现代化产业的比重持续增加。其次,雄安新区建设正高质量推进。当前,雄安新区正在有序规划建设。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央企总部迁入以及相关的配套体系,都将助力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的蓝图变为现实。其三,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京津冀不断健全协同创新推进机制,例如构建贯穿京津冀的技术转移体系、以一大批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若干条跨行政区域合作的产业链体系,这些均有助于京津冀探索打造世界性先进产业集群的可行路径。最后,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日趋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直是三地的主要努力方向。教育方面的京津冀高校创新发展联盟、医疗方面的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等都在逐渐塑造京津冀渐进式一体化公共服务发展机制,为京津冀共享优质公共服务提供了平台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高标准创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无论是在创新制度体系、科技投入产出强度,还是在创新模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均取得重要进展。在创新制度体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已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政策配套体系,在金融、税收、财政等方面均出台了对应的指导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标准的创新环境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体系支撑。在科技投入产出强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经费投入强度较高,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无论是从科研论文发表还是从技术专利申请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出都远超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在创新模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强化各区域间的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成果共享,不断推进城市间的创新一体化,进而逐渐探索出了具有粤港澳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大湾区创新模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领国内大循环。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地区不断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探寻实现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区域协调体制机制,进而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领国内大循环。以上海为龙头城市、苏浙皖根据竞争优势深度参与的高水平区域生产网络正在持续发力,不断突破行政界限强化国内经济联系,加快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各省市协同发力,共塑产业链、共抓大项目、共建大平台、共取新成效。长三角地区近几年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三省一市联席办、各专题合作组等多个平台,强化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联系,增强长三角产业链的韧性。长三角地区还加速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个重点行业的产业集群,强化了长三角地区在供应链关键环节补链、强链的能力。此外,长三角三省一市还携手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平台,如长三角市民卡、政务跨省市通办等,为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有效流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下,长三角一体化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为其成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行的路径选择,更为国内其他地区破除行政藩篱、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良好示范。

长江经济带在修复生态环境中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山”理念指导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已逐渐成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共识,从上到下各级政府也积极通过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与环境污染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修复生态环境。通过关闭众多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沿江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和废物废水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各项整治工作得以全面推进。2021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的国控断面比例为97.1%,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长江流域水质得到了改善。此外,在破除高污染、高能耗旧动能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沿江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1年的46.6%;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5年的47.7%提高到2021年的50.5%。这说明了在新旧动能转换、转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正携手改善流域环境,逐渐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引擎。

黄河流域全面推动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能否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目前,财政部和黄河流域各省市均已出台财税支持方案或规划,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保障机制上面,不仅利用预算内投资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而且支持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各地方政府均加大流域生态保护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也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调动沿河省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并以整体治理、分段施策的思路引导沿线省区协同保护。在发展机制方面,黄河流域各地同样在保护国土空间的前提下倡导因地制宜加快产业升级。除了依规淘汰高耗能和落后产业这些破除旧动能的措施外,黄河流域沿线各地纷纷支持完善符合本地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主动融入区域协作体系。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实现新动能的培育,为黄河流域全面推动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现代化的动力。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