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大思政课|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大思政课”的文脉传承

大思政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指标,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人民思想认同的深厚基础。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精神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上海作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大思政课”与文脉传承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上海交通大学依托校内外平台,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开展了一系列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脉传承为核心的“大思政课”实践。带领学生探访历史文化建筑,讲好红色故事,创作文艺作品,在实践中保护文脉传承的精神载体,彰显文脉传承的主体力量,推进文脉传承的实践工作,实现“以文润物、以文育人、以文塑旅”和“以物载文、以人承文、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动。

以文润物、以物载文,保护文脉传承的精神载体

以文润物,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上海交通大学依托校园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和文博档案资源,举办微宣讲、摄影大赛、案例设计等活动,助力讲好校史故事;成立了融媒体中心,积极开展媒体合作,为讲好交大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了传播平台;打造“1+4”多样化教师团队,发挥“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物载文,重视保护文化载体,让文脉存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交大人始终不忘文化传承的使命,保护老图书馆、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等校园历史文化建筑。“交大摄画”为修复、保护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中坚力量。

以文育人、以人承文,彰显文脉传承的主体力量

以文育人,强化“大思政课”教育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上海交通大学推进思政课创新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从课程开发的高度打磨“金课”,涌现了一批文脉传承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如《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文化》《图像遗产与中国古代艺术》《中华文明与社会的历史进程》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016至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共有4项项目获评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始终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教育,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主题实践等。

以人承文,充分激发“大思政课”的主体力量。支持学生原创文艺活动,大型原创话剧《钱学森》、大型原创音乐诗剧《仰望星空》、原创舞台剧《积厚流光》等原创作品,展现了交大学子对文脉传承的使命担当与实践创新。以党团工作引领学生组织发展,打造“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青苗计划”学生骨干培训班、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文博志愿服务团队等,让学子深入社会、走进基层、走向大众,以青春之声传播理论之魂、激扬实践之力。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脉传承的实践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上海交通大学以“大思政课”为抓手,推进校园文旅活动“走出去”和引进校外资源“走进来”。依托校内文旅资源,设计“星火燎原之路”红色参观路线,为交大学子传承校史文脉打造了“行动的思政课”,也为上海红色文旅事业贡献了交大力量。拓展“博物馆+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打造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育人平台,推出面向社会的“学森·思政讲堂”,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线上课程。

博物馆是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有着沟通过去、面向未来的重要作用,为举办系列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和精神力量。结合校内外资源,举办文化展览,如中共一大纪念馆策展的“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校友专题展等。鼓励学生“走出去”,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建党百年上海行”主题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助力科学文化产业创新,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共建党史学习教育智慧研读平台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与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党委双方携手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作者:魏崇辉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丽莎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研究课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研究”(课题号:DFY-LL-202101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