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1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保障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者”,各级必须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把握粮食生产的“主动权”,算好经济账、政治账、长远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守住“耕地红线”,跑出“藏粮于地”的加速度。“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正如《意见》指出,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部门联合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评定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因此,我们必须严守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既要做到管好田、建好田、种好田,也要拿出对土地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决心,守好护好永久基本农田,牢牢保卫“18亿亩”耕地的安全红线,才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用足“科技兴农”,跑出“藏粮于技”的加速度。《意见》指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可见,“科技兴农”已成为盛满中国粮仓的关键所在。我国历来注重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不论是超级稻种子芯片“卡脖子”技术攻关;还是无人机播撒农药,让“会种田”变成“慧种田”……一系列举措让科技成果在田野上“大展宏图”。科技是粮食安全之基,只有主动为现代化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才能让“藏粮于技”书写出中国“优粮”答卷。
鼓起“农民腰包”,跑出“藏粮于民”的加速度。政策春风,满地生金。《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农业工作,归根结底是农民工作,只有让农民成为赚钱的职业,农业变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会有活力。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让农民尝到“甜头”,交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完美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级要将“中央一号”文件落实落细,找准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把种子补贴、种粮补贴、农业保险、惠农贷款等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敢种粮、种好粮,努力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希望田园”,才能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打造更高水平“中国粮仓”,让“中国人的饭碗”里盛满“中国粮”,这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绘就一个个丰收的壮美画卷,筑牢大国的粮仓。(新余市渝水区委政法委 李伟)